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空前、重大机遇。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
**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应该成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中是必须有所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2、战略意义
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有利于完善产业转移体制机制,为国家制定促进产业转移政策提供依据;有利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科学途径,为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示范。
**地处皖、鄂、赣三个中部省份交界,地理位置独特,可以发挥更大范围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效应;**市是皖江城市带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域,壮大**经济,打造皖江城市带新的增长极,不仅是有效改变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现状,整体推动皖江城市带加速发展最为现实的措施。也是有效激发**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更好地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任的重大举措。
建设示范区不仅有利于**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为加快崛起提供政策保障;还能够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加速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壮大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更有利于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设示范区的优势
区位条件比较独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市东临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西接武汉等中西部重要城市,是沟通皖、鄂、赣三省并连接上海、武汉两大经济区的枢纽。随着近年来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管道等快速、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南京至**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更成为连接长三角快速通道。
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生态环境优良。**地域广阔,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境内沿江滩涂、丘陵等可供产业发展的空间承载能力强;**文化底蕴深厚,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素质较高,且用工成本较低;**地貌类型多样,江湖广布,森林覆盖率高,环境容量较大。
岸线优势突出,开发潜力较大。**市拥有247公里长江岸线,条件优越、适于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一二级岸线73.3km,其中尚未开发的岸线所占比重达60%以上。**港是安徽省长江北岸唯一的深水良港和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港口腹地资源丰富。优良的岸线和港口条件为发展大运量、大耗水的重化工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特色优势逐步显现。**的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装备与制造、轻纺、建材等产业为主,其他产业如:旅游、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不断发展壮大的格局,这种格局形成了较为齐全的技术、人才储备,有利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承接产业转移。
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产业发展平台不断完善。“双百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8平方公里,城东新区和北部新城框架基本形成,县城和建制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开发区发展态势良好,全市拥有省级开发区11个,近期总体规划面积180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4.6平方公里,远期总体规划面积近300平方公里。
区域合作日趋紧密,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是较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与国内各地区经济合作密切,尤其与长三角地区经贸往来密切,近两年从长三角地区引进资金近300亿元,占总量的比重超过60%。
三、面临的制约和挑战
应当看到,**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人均经济指标在全省相对落后,经济总体实力和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扩张速度不快,产业链尚未形成,领军作用不强;民营经济发展不足,产业水平和结构层次较低;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分散,资源开发效率不高,产业空间集聚优势不够突出等。尤其是在在解放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等主观方面更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我市承接产业转移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一是城市与区际竞争导致对产业发展要素的争夺、占领和控制将更趋激烈,对我市产业综合竞争力形成了新的挑战;二是环境容量和资源能源的约束矛盾将日益凸显,给我市产业发展将构成新的压力;三是国家产业与空间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对我市产业发展方式将提出新的要求。
四、建设示范区的几点思考
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是“产业”, 中心任务是“承接”,着力点是“园区”。必须从**实际出发,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加强前期争取、谋划工作,打好“政策牌”。示范区规划的功能布局和产业布局关系到沿江各城市中长期的发展方向,将对现有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调整和影响。我们必须抓住当前相关规划正在编制的关键期,努力将我们自己的发展思路纳入到国家、省层面的规划中。这样有利于我市有针对性的开展争取政策支持工作,承担更多的承接任务;超前谋划好符合发展方向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确定发展的重点项目,有效避免和降低因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也有利于我市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政策造势,提高知名度,扩大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真正做到一步领先、招招在前。
2、明确定向和定位,打好“产业牌”。
按照《**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纲要》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各区域的产业结构,整合产业发展资源,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打造**自己的产业高地,凝聚**的产业“灵魂”。紧紧围绕加速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主导产业的目标,以更广阔的视野,深入研究国际及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资本向内地转移的类型与特点,深入分析我市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提出更具前瞻性、贴合性的承接产业方向,提高产业承接的有效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扶持、承接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理念,切实转变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构建产业链开展招商,突出园区招商、项目招商和产业招商,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促进招商引资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完善载体保障,打好“园区牌”。承接产业转移,园区是主战场。必须用更大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把承接的平台做大做优做强,推动园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创新是园区发展的动力,也是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要求。必须加大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新的开发模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在领导班子配备、干部交流、分配制度等方面要实现新的突破。要有效防止园区体制向区外现行行政体制的回归现象,遵循精干、高效的原则,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一园多制”、“企业化经营”等不同办法,开发建设园区。要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发展理念,从“工业集中区”向“产业集聚区”转变,着力打造园区发展的新优势。
4、创新体制机制,打好“环境牌”。**承接产业转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受到思想观念保守、发展环境不优等诸多制约,更面临着来自周边地区的竞争压力,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的首发点在于真正解放思想。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和崛起的速度。解放思想不能依赖于“改良式”的,而是需要“变革式”的。必须冷静地思考、客观地查摆,切实解决思想解放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与群众需要联系不够的问题。创新体制机制的着眼点在于有效接轨。一是要主动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勇于承认、敢于吸纳、善于借鉴,特别要借鉴长三角地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形成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我们自身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法,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使我们的体制机制更加接近于长三角,努力营造“宾至如归”的产业发展氛围和条件;二是主动了解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和需求,剖析自身的差距和问题,找准方向和对策;三是建立多层面的协调对话机制,协调利益分配,解决制度性障碍,促进共赢。创新体制机制的着力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理顺产业发展思路、协调产业关系、吸引积蓄人才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破除自身有碍于产业发展壮大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机械式工作方式,摒弃顽固的官本位意识、等级意识、唯权意识等等,创造性、灵活性地运用政策,才能闯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