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情况调查报告
党的xx大提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今年xx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促进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掌握金融危机背景下我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情况,近期,我们省人大借在黄石召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立法和扩内需、保增长、应对金融危机座谈会之机,对该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黄石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地位重要、贡献很大
黄石市是以本地铁矿、铜矿、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生产钢、铜、水泥、能源为主导产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资源型城市。黄石于1950年8月建市,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毛主席曾于1953年、1958年两度亲临黄石,察看了冶钢生产现场和大冶铁矿。黄石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被誉为“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
(一)黄石的历史地位重要。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石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一大批项目布点黄石。进入80年代,黄石成为全国科技体制等几项改革的试点城市。90年代被定为沿江开放城市。我省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黄石作为大城市和鄂东地区的中心城市来规划发展。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黄石是湖北经济发展“金三角”重要支点,随后又把黄石作为全省“一特五大”中的大城市来规划。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将宜昌、襄樊、黄石等中等城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xx年,在省政府批准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中》,将黄石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二)黄石的区位优势明显。黄石是国家134个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之一,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国家运输主动脉沪蓉高速穿城而过,106、315国道在黄石交汇,武九铁路贯穿黄石,把华中、华东路网连成一体。黄石港是长江十大良港之一,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两个5000吨级的外贸码头与其它泊位一起,货运年吞吐量仅次于武汉。未来5年将形成一条长江、两条铁路大动脉(武九线连接京广、京九铁路)、三座大桥、三条高速公路(沪蓉、大广、杭瑞)、三大物流园区(花湖、罗桥、棋盘洲)的交通和物流格局。
(三)黄石的产业基础坚实。19世纪末,两湖总督张之洞在黄石建立大冶铁矿,由此谱写了近代中国冶金工业的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在黄石集中投资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使黄石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经过建市近60年的建设和发展,黄石已形成包括冶金、建材、能源、服装、机械、化工、医药等14种主导产业在内的工业门类,拥有2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百年老厂、10家上市公司(其中5家借壳上市),拥有工业产品5000多种、中国名牌5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湖北名牌50个。
(四)黄石的历史贡献巨大。据统计,建市以来,黄石累计向国家提供铁矿石1.9亿多吨、铜精矿(含铜金属)75万吨、原煤7000多万吨、各种非金属矿5.6亿吨;累计产钢3000多万吨、铜300多万吨、水泥1.38亿吨。1990年前,黄石一直是武汉的“粮仓”,武钢70%的铁矿石和武汉市70%的生产生活用煤均由黄石提供。截止目前,黄石累计上交利税270亿元,加上统配价差,黄石工业累计为国家贡献约350亿元左右,相当于国家同期投入的6倍。
二、黄石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积极探索和主要成效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是黄石历届市委、市政府孜孜以求的一项工作。早在1998年12月,黄石市委就确立了“依托资源创业、超越资源发展”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三大历史性跨越”的奋斗目标,即经济发展由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城市发展由中等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大城市跨越、人民生活由整体脱贫向小康生活跨越。党的xx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黄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构筑多元产业格局为重点,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在推进城市转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体制活力和发展动力。上世纪90年代末,黄石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方向,集中两年左右时间对600多家中小企业整体实行了改组改制。“十五”以来,黄石又将企业改革的重点转变到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上来,通过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施并购重组,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体制机制和投入问题。目前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任务,有近30户重点骨干企业通过攀靠瑞士豪西蒙、香港中信泰富、美亚集团、中铝集团、青岛啤酒、宝钢等10多家大公司、大集团,盘活存量资产200多亿元。同时,对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所办学校、医院、公安等社会职能,采取资产重组、出让改制、财政补贴、整体移交等多种办法,进行了全面剥离,共剥离企业办社会100多家,涉及在职和离退休人员3万多人,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创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优势。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黄石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对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整体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产能和产业配套能力明显提高。“xx”以来,累计投入80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1300多个重大技改和产业链延伸加工项目,努力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同时,围绕打造“千亿元产业”、“百亿元企业”和“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目标,引导传统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在推进替代产业开发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以工业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实施了国家矿山公园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等清洁型工业,目前拥有各类装备制造企业220多家,其中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30多家;“xx”以来兴办了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与此同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业增加值也保持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三)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xx”以来,黄石先后投资近60亿元,实施了400多个污染源治理项目,同时实施了一批重点水域、山体、矿区生态建设工程,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关闭开山塘口近百处,绿化整治4.53万平方米;积极开展“四个和十个专项治理”,累计淘汰水泥产能400多万吨,淘汰落后发电能力29.2万千瓦。同时,围绕矿山废弃物再生资源化,重点开展了对生产排放的煤矸石、矿山尾矿、“渣、灰、气、液”的综合利用,目前各大中型资源型企业每年排放的400多万吨钢渣、铜渣、煤矸石、化工渣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万元gdp综合能耗由“xx”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左右,下降到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左右;城区二级以上良好天气达到300天以上。
(四)大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着力推进城市转型。黄石始终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工作来抓,以招商增加就业,以创业推动就业,以培训促进就业,以政府援助扶持“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就业。“xx”以来,共开发就业岗位10万多个,新增创业成功2万多人,带动就业7万多人,市本级零就业家庭已基本消除。积极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构建了“五保合一”与城乡低保有机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待遇及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建立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积极为城市特困群体解决住房难问题。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先后实施了100多个社会发展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
继去年大冶市被国家列入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之后,今年3月,黄石市进入了全国第二批32个试点城市之列。黄石市委、市政府思想高度统一,行动非常迅速,已经启动了资源城市转型有关工作,正在按“八个一”的要求组织实施,即成立一个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制定一个转型工作方案,编印一套《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政策汇编》,编制一个转型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出台一个意见,建立一个转型项目库,建立一项市厅合作机制,搭建一个新的转型融资平台。黄石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发展战略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全面带动城市功能转型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黄石建设成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黄石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由于矿产资源逐渐枯竭以及长期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严重影响了黄石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xx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黄石这个资源型城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生产和效益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进入去年9月份以来,受价格、市场双重影响,占黄石工业总量65%的钢铁、有色两大主导产业和部分重点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新冶钢和有色两家企业预计今年工业产值掉产70亿元左右。
二是财政收入大幅下降,财政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从去年11月份开始,黄石财政收入出现近xx年来从未有过的当月同比下降的问题。今年元至4月,同比下降22.85%。加上今年结构性减税和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财政经济面临保基本运转的严峻挑战。
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由于部分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预计全年黄石新增就业岗位较上年减少7000多个;返乡农民工已达6万多人;同时每年需消化的城镇劳动力在7万人以上,今年就业压力将更加突出。由于资源型企业多、老企业多、困难企业多,部分企业社保缴费能力不足,少数企业根本无力缴费。去年全市实收保险费平均增长速度为18.41%,而养老金支出平均增长速度为22.58%,社保收支倒挂。
国际金融危机对黄石的影响和冲击比我省其他同类城市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黄石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所存在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和机制性矛盾和问题是最直接的原因。
(一)矿产资源保有量大幅下降。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大规模开采,黄石主要矿产资源进入了开采晚期,保有储量大幅下降,煤、铁、铜、钴和金的保有储量分别只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4.25%、23.03%、39.68%、26.90%和39.52%,可开采资源严重不足。铁矿石开采量由最高年份的620万吨下降到目前的285万吨,原煤开采量由最高年份的264万吨下降到目前的140万吨。
(二)传统产业转型难。黄石一直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是原材料输出和资源型产品粗加工城市,长期以来以生产原材料和资源型产品粗加工为主。由此决定了黄石经济结构上呈现“三多三少”,即资源型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关联度低的单体企业多、产业集群配套企业少。尽管这些年来,黄石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调整,但这种结构仍没有根本转变。比如大冶市156家规模企业中,有113家是资源型企业,占比高达72.5%;资源型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8%,这还是在大冶市这几年坚持不懈推进城市转型的基础上取得的。
(三)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截至xx年,黄石下岗职工人数累计达到10万多人,其中采掘业及初级产品加工业下岗职工人数占80%左右。因为资源枯竭关闭企业多、老企业多、中央省属下放困难企业多等综合因素影响,社会保障压力较大。黄石现有离、退休职工13万多人,其中市区10.3万人,市本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累计高达3.6亿元。
(四)恢复环境和治理污染任务重。黄石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需要治理的矿山植被面积约7平方公里,共有开山塘口400多处,工业尾砂库153座,占全省三分之二,大量的尾矿、尾砂堆积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地质灾害严重,历年开矿形成了8.4平方公里塌陷区、290余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7万余亩矿山废弃地,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此同时,矿山安全生产的压力也非常大。
(五)税源结构不合理。由于黄石是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导致税收结构中地方留存部分相对较少,亿元税收黄石地方留成比例只有35%,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四、几点建议
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黄石抓住1996年成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机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改组改制,直接消化企业呆、坏账6亿元,签订债转股协议6.38亿元,对企业实施封闭贷款2.45亿元,盘活企业存量资产20多亿元,使一大批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为此,xx年4月全省国有企业改革现场会在黄石召开,有力促进了全省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此次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又是黄石等城市的一次历史性机遇,需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领导和协调,全力推进转型工作。
(一)建议出台促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相关政策。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xx〕38号)文件,从财政、税收、重点项目布点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建议省政府深入研究、全面落实文件精神,抓紧制定促进黄石等全国资源枯竭试点城市转型的具体政策措施,着力帮助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就业保障、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突出问题。
(二)建议召开一次专题会议。作为全国的资源大省,我省有1个地级市(黄石)、3个县级市(潜江、大冶、钟祥)进入全国资源枯竭试点城市之列,这为黄石等资源枯竭城市加快转型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但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既是一个世界难题,更是推进我省科学发展的一个新课题。建议省政府组织这些试点城市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就如何推进城市转型、做好试点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全面部署和具体指导。
(三)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黄石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领导。根据国发〔xx〕38号文件精神,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并要求省级政府切实加强对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因此,建议省政府比照东北等省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做法,成立我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和建立市厅(局、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转型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存在困难的汇报,加强具体问题的协调,进一步加强对转型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