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范文大全»工作报告»调查报告»常态化德育工作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调查报告

常态化德育工作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调查报告

 

[摘要]:德育是心灵的世界。要扭转德育失重、失衡、失效的现象,彻底改变以智替德、以说充德、以难弃德的工作局面,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常态化德育工作的管理,建立起长效机制。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在这三方面上狠下功夫。更新德育观念,一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创新德育工作,这是构建有魅力的德育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常态化 德育工作 抓长效 呼唤创新

一、问题提出:

xx届五中全会“xx”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的因素,要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因此,强化德育工作领导,培养好新一代的人才,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然而,现实中常态化德育工作的管理不容乐观,虚假、抽象、机械所造成的德育工作效益低下的现象依然存在。正如教育部长周济说的:“我们教育部门的领导都知道德育重要,但往往做起来往后靠,从根本上说,是没有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在德育效果上,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较差,对青少年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要扭转这种现象,我们要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做到学生心里去。”多么富有哲理的论述,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常态化德育工作中的弊端,不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德育将是一句空话。

所谓常态化德育工作,就是指在正常状态下如何坚持不懈地、有效地抓好德育常规工作,细水长流,在德育管理中无声地渗透德育,让德育回归生活,悄悄走进学生心中,教会学生用心灵去爱这个世界,这是每位德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为此,本人用访谈法,对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进行了有关常态化德育工作管理的现状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二、       调查方法:

1,        走访调查 10名社区家长,调查德育工作管理的现状。

2,        随机抽取15名校外学生,剖析德育工作管理的方法。

3,        座谈倾听20名一般教师,了解德育工作管理的途径。

三、       调查结果:

1,调查结果表明,学校重视常态化德育工作,但有的认识还不到位,德育失重。

笔者走访了社区内不同类型学校10名学生的家长,调查德育工作管理的情况。70%家长感到学校重视德育工作,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尤其是德育网络的建立,教师与家长沟通多了。但30%家长认为有的管理者认识还不到位,德育形同虚设,口头上讲德育首位,工作起来是空位,抓起质量成缺位。全员育人意识差,找科任老师反映学生问题总是推卸给班主任。而交流的内容离不开学习,学校强调质量多,过问德育少,没有把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信念的确立当作德育追求的目标和归宿,搞德育没时间,搞德育活动怕不安全,还是抓好质量实在,德育失重。

2,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常态化德育工作措施有力,但工作方法不够创新,德育失衡。

在20位学生调查中了解到,75%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了许多德育活动,管理措施有力,但由于德育目标过高,无法接受,喊口号多。教育内容枯燥无味,感受到理想与现实反差大,难以置信。使小学生对道德认识与道德判断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致使小学生的知与行存在着较严重的脱节,如:家长、教师与学生不善于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不一致,造成不诚实的现象较为普遍,年纪越大,说谎越多,方法越巧,并为说谎成功引以自豪。讲哥们、讲义气、讲攀比,《重庆报》还刊登新年小学生送贺年卡嫌太寒酸,改为互送金银首饰,明送礼物,暗中比富,浪费现象令人担忧。20%学生认为有的为了检查,突击开展德育活动。造假扭曲了学生的心灵。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一刀切机械的德育评价,和不负责任的语言伤害,都造成了学生的心理压力。5%学生认为对后进生关心不够,甚至另眼相待,管理方法欠创新,德育失衡。

3,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常态化德育工作认真实施,但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德育途径不畅,德育失效。

从座谈倾听20名一般教师中了解到,90%教师感到德育工作学校抓得紧,但由于受到了庞大的信息网络的影响,给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社会有关部门打击力度不够, 校园周边还有大量的网吧、游戏厅,许多学生仍然光顾,无人过问。10%教师认为孩子是父母掌上明珠,家长关心的是孩子学习,道德教育却只字不提。致使有些学生道德滑坡,如:上车抢座位、公共场所乱扔纸屑、捡到东西不交公、考试舞弊、随地吐痰,不用礼貌用语、害怕劳动、校内外表现不一个样等表现,对生活中这些细小事情视而不见,学校、家庭、社会、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德育途径不畅,德育失效。

综合以上调查表明,学校对常态化德育工作管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对常态化德育工作没有从学生全面发展考虑出发,教育观念还比较陈旧,缺乏理论指导,没有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工作方法简单脱离实际,全员参与氛围不浓。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四,情况分析:                                  

  当前,常态化德育工作管理中,管理者多数重视教学常规性管理,往往忽视对德育工作的管理。总是以智替德、以说充德,以难弃德。以为搞一两次德育活动就万事大吉,开一两场德育会议就解决思想问题。没有抓细抓实常态化德育工作的管理。为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分析,清除管理中片面模糊的认识和调查中所出现的问题,否则,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

1,常态化德育工作管理者认识不足,以智替德:

常态化德育工作是长期的、细致的、也常被人忽视的。管理者认识不足的原因,是对党的教育方针没有全面理解,缺少了德育的意识。总认为一所名校关键出在教学质量,思想表现不够,学习质量好照样考进中学,思想再好,成绩不够别想跨进中学大门。也就是说德育是虚的、软的;质量是实的、硬的。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存在,导致了德育靠边站。不是图形式、走过场,当着任务来完成,就是违背了德育工作的规律性。过于注重成事,忽视了德育工作的成人目标,关注的是行为的改变,忽略了情感的升华。因此,出现了德育环境实实在在,德育活动轰轰烈烈,德育效果冷冷清清。一句话,以智替德,使德育工作育者失去了光荣感、责任感。

2,常态化德育工作方法不妥,以说充德:

由于德育目标过高,脱离了学生生活,超越了学生认识水平,造成了德育活动形式呆板,没有了情感,成了空洞的说教,学生成了德育说教的容器。封闭型、灌输型、单向型的“德育经验”脱颖而出。只注重形式本身,忽视了德育目的;注重了立竿见影,忽视了养成教育;注重了对学生约束,忽视了道德情感;教师与学生交流机会少,指责多,不注重自身建设,如教师上课迟到,板书潦草,衣冠不整,上课打手机,给学生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再者,在德育工作方法上创新不够,总感到动脑筋费神,对德育对象的新变化缺乏敏感,德育过程中情感投入不够,重书本,轻实践,,很难唤起学生内在的共鸣,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只好照本宣科。一句话,以说充德,使德育工作“涛声依旧”,结果还是知行脱节。

3,常态化德育工作途径不畅,以难弃德:

常态化德育工作需要一支热心有力的德育队伍,还必须有学校、家庭、社会的周密配合,相互沟通。然而,现实中,育人的责任还较为模糊。家长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进了保险箱,而家长的自身素质低,常在孩子面前发牢骚,不良言语给分析能力差,模仿能力强的孩子起了催化作用。促使孩子道德观念淡薄。其次,家长对孩子教育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学生得不到温暖,就离家出走。有的给孩子提出过高要求,学生感到厌烦,产生逆反心理。社会只光顾消费,与社会进步不相称,不健康的东西,时刻侵袭着孩子们心灵。给孩子创造社会育人的空间只停留在口头呼吁上。大家感到德育难做。常态化德育工作途径不畅,一句话,以难弃德,使德育工作目标不一致,干脆顺其自然,致使德育收效不大。

四、       对策思考: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中央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但随之而来的腐朽的思想意识通过各渠道渗透到孩子心灵中,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健康。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呼唤着常态化德育工作的创新。正如xx书记指出:“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重点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方面上狠下功夫。”德育为首,充分说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从小培养他们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常态化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构建和谐教育,至关重要。

(一)、要努力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重视德育工作,体现常态化德育工作的时代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个素质。”这有力说明了学校首位和根本的任务是育人,校长是常态化德育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德育工作。校长的天职是把以人发展的德育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去落实。因此,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是塑造下一代的心灵,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常态化的德育工作是从小事抓起,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我们既要克服传统德育偏向,又要善于创新,体现常态化的德育工作的时代性。

常态化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就要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以适应于是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要认识国情,树立民族自信心,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尽快适应新的要求。为此,常态化德育工作要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既要有长远的计划,又要有短期的安排,制定各年段不同的德育目标,有所侧重,逐步升华。不仅要考虑到德育内容的系统性,而且考虑各阶段的德育要求,注意其各自特点,抓住学生的活思想和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基础道德和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做到总目标与阶段教育有机联系,相互贯通。

如:我校开展的“尊敬师长”德育课题活动,围绕总目标又从阶段目标实际出发,让学生帮助妈妈做家务活,向来宾问好-—-—等这些具体的内容,看得见,摸得着,学生真正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

常态化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就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德育工作。不要纸上谈兵,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要高喊“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而是从切实可行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如:爱国主义教育我校从爱班级入手,让学生代表班级参加学校各种比赛,去体验为班级争光的滋味,从中去感悟爱国的含义。

培养学生道德情感,还要优化校园环境,良好的环境具有陶冶学生情操作用。,让操场墙壁说话,提倡使用文明用语。要加强心理辅导与行为疏导工作,可举办心理素质教育讲座,组织讨论,化解他们的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对孩子多表扬,以民主、平等态度,科学方法循循善诱,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心理调适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常态化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就要捕捉信息德育工作。健全德育网络,学校可开设自己的网站、网页,开展网上各种比赛,引导他们进入安全健康网上乐园,要充分挖掘德育资源,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让生活成为德育的教材,让德育充满人性,促进学生德性发展,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里。

把德育放在首位,就是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常态化德育工作,树立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时时栓住德育这根弦,自觉地把德育渗透到发展学校各项工作中去,教师要为人师表,不仅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坚持正面教育,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防止成人化,空洞说教。因此,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新颖奇特的活动提高他们的认识,拨动他们心弦。同时增强德育工作者责任心,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强班主任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为德育分担一份责任,为德育倾注一片爱心。

如:我校健全国旗下教师轮流德育讲话制度。让每位教师都要去留心观察学生的德育言行,都要引用学生的具体事例,都要用通俗易懂的道理给学生讲解,人人重视德育的意识增强了。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又带动了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二)、要敢于开拓创新德育,讲究工作方法,准确把握常态化德育工作的规律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都有其独特的内心世界。”德育是教育者的智慧与创造,生活就是德育,道德的养成在于感受,是在真实的生活和具体的精神中产生的,只有善待生命中的德育细节,才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慢慢内化升华。常态化德育工作要注重实施人本管理,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敢于开拓创新德育工作,实施个性化德育教育,让孩子成为德育的主体,参与道德体验中去,进一步落实《小学生守则》。因此,我们要改变德育思想观念,更新德育内容,发挥思品课主阵地作用,丰富德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诵读新歌谣和儿童诗歌,进行文明习惯教育和法制教育,让思想道德教育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把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孩子们心坎上。这既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适应未成年人成长的特点。

人的思想是活的,德育工作应讲究方法,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高尚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只有这样,教育情是真的,心是暖的,效果是实的。

要体现常态化德育工作的规律性,就必须改进工作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用生动典型的事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疏导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同时,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学生体验生活。请创业者到校作报告,让学生有竞争的压力,培养不怕挫折的精神。还要多开展主题辩论和自我服务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处事,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准确把握常态化德育工作的规律性,就要从实际出发,把思想性、趣味性、互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小、近、实、活的原则,在实践中多一些操作性强的做法,多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生活中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小:就是做到主题小,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近:就是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苗头,抓住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实:就是要实实在在的教育,真真切切的收获。防止说空话、假话、大话;活:就是灵活应用多种教育方法结合,根据不同的学生思想,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不搞一刀切。

如: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是坚持了以上原则,上好了心健课,办起了心理咨询室,举办了心理健康讲座。开设了心理健康专刊和信箱,及时地解决了学生中小问题,有一位姓唐毕业生,因父母不和,对孩子撒手不管,致使孩子辍学,老师们发现了苗头,了解了小唐的内心世界,用爱去感化她;用微笑让她抬起头来走路;用热情去点拨她的闪光点,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小唐安心学习了。

要准确把握常态化德育工作的规律性,学校要教会学生做人,紧紧抓住道德情感这根弦,加大宣传法制教育,改变教育方式,把原来单调灌输式和教条式的法制教育变为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儿童的的法制意识。用通俗浅显的法律知识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要准确把握常态化德育工作的规律性,还要进行德育科学评价,建立和运用评价的激励、导向、制约的功能机制,做到岗位评价有德育要求,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德育要求,都要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授课评课要有德育内容,无论从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都应有渗透德育内容的体现,真正地落实学科渗透德育的要求。晋级评先要有德育条件,应做到德育不达标,先进不能评。由此来推动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落实。

(三)、要齐抓共管德育工作,努力拓宽德育途径,大力增强常态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xx要求“党重视德育工作,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措施,不断增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合力,要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的途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成效。”由此可见,要增强常态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努力拓宽德育途径,形成齐抓共管德育工作局面。

努力拓宽德育途径,就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与家庭只有相互沟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德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要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自身素质,让他们懂得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哪怕是微小的细节都会给孩子带来影响。其次,家长要讲究道德教育艺术,对孩子既要严又要爱,对孩子的错误,应认真疏导,正面教育,要尊重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真诚地帮助孩子解决社会认识上的偏差,帮助孩子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能力。

心理学表明: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们、对社会做出的反应,德育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把道德原则、道德要求化成学生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校内外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教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应该给孩子们道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免费开放公益文化设施,借助社会力量开辟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参加社区服务制度,培养他们道德感情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接受教育。如: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了社区公益活动,禁毒宣传,为孤寡老人、残疾人服务,参加社会实践劳动,让儿童实践自己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工作,对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各种不良因素要彻底治理。要净化社会道德教育,用社会主义良好的道德舆论,正面宣传讴歌新人新事,坚决取缔黄色书刊、小报腐蚀孩子思想的非法活动,公共图书馆应开设未成年人阅读的场所,净化音像市场,电影书籍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望。要彻底地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打击敲诈,聚众斗殴等不法行为,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精神环境,促进新一代茁壮成长。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育人的工程,要使常态化德育工作正常运转,不仅要努力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还要敢于创新德育工作,讲究工作方法,拓宽德育途径,齐抓共管,让儿童健康成长。我们决心为建立以学校、家庭、社会参与的全体互动的常态化德育工作管理的新局面而不懈地努力。为改变现状,为培育合格人才不断地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