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范文大全»工作报告»调查报告»调研报告心得

调研报告心得

有这样的结果还是很高兴。一开始其实也挺有信心的后来看到有高手参加,调研演讲—大学政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与专业发展调查演讲》终于进入调研大赛的决赛了紧张了大半个月。而且58支队伍里只能有8支进入决赛,心里还真是七上八下的。

现在来总结一下一些心得体会。

1.虽然说人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但是有现成的为什么不用呢?大把的伟人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成为巨人的嘛,组队要找有经验的人一起。因此,不要照顾一些人,贸贸然组队,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要么你一个人累死(太熟了又真的不太会,一推脱,就没辙了要么就是效果比较惨淡,比不上他人来的幼稚有深度。

2.投其所好,选题很重要。这需要队伍里有有眼光的人。可以选一些贴切主办单位的主题。或者是一些有针对性的话题…其实很难说怎么样的课题比较好。也是属于“乱来”型的人,觉得什么有趣就弄什么,没什么眼光。但是经过这次,觉得做调研一定要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对调研对象有一定帮助的主题,才干双赢,也不算白费力气。还有要有可操作性,没有可操作性,或者可操作性低的话,那么就真的会举步维艰了。

3.要有计划,可以列出你有多少时间,或者你打算用多少时间,你有那些事是要做的,是可以做的。还要组织好你的队员

。其实太忙的队员,或者和你离得比较远的的队员最好也不要多,即使他们很有实力,因为他们大多难以组织起来讨论,对小组来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4.要清楚你的伙伴的“强项”在哪里,信任你的伙伴,要鼓励他们,要分好工,最好分得公平点,还有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督促一下。

5.至于写的哪方面呢,很难讲,至少要有一点点的写作能力吧,还有一开始不能想着网上有得下载所以懈怠了。还有问卷的数据,还有其他的资料,一定要物尽其用,浪费了真的很可惜,因为这些才是你和别人区分开来的标志。还有要注重报告的“权威性”,所谓的权威性,对我们这种“初生牛犊”来说,也就是注意引用“专家的话”、采访“权威人士”、“引经据典”……

6.一队人写报告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写作的风格的统一,在这里,我觉得找一份同类型模范的是最好的。按着那份写就比较好整理,否则到后面就比较棘手,很难有一个整体的效果。

7.一个好的指导老师,一个负责人的指导老师,绝对很有作用。
 

【范例】

大宁是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全县财政收入仅仅3323万元,在山西119个县中财政收入排名倒数第一。曲峨镇地处大宁腹地,位于县城以西。南北高山对峙,东西昕水横贯,山、川、垣、沟、峁、梁俱全。全镇总面积173.6平方公里,辖17个村委,87个自然村,2168户,10557口人。有耕地面积3.6万亩,其中水浇地2138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自然条件相对较好。我们具体调研的曲风村位是镇政府所在地,由于在邻近昕水,又在川上,自然条件相对更好一些。
在短短五天的调研时间里,通过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无论在田间还是在炕头,在川里还是垣上,在小学还是中学,我都和组内其他同志一样,张开自己身体里的每一个毛孔去感受能感受到的一切,调动大脑每一根神经去思索一切值得思索的问题。


遗憾的是,每一刻都是匆匆的一瞥,但给我留下的影响,已然终身难忘。
“人均年收入不如北京一顿饭”
 

下到村里之前,在和大宁县领导班子座谈时,县委书记刘奎生作为调研分团的“导师”,他一再强调让我们做好面对现实的准备,他的一句话深深地映入我的脑海。刘书记为了让我们这些年轻人直观地了解这个贫困县到底穷到什么程度,作了一个比较——“大宁的人均年收入不如你们北京一顿饭”。

下到村里,刘书记的话变立即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起来。

和大多数中西部农村一样,曲风村很难见到年轻人,当地流行一句话:“农村有‘三多’——鼻涕多的孩子,头发多的妇女,胡子多的老头”。

贺大爷和老伴,都已年过80,他50多的儿子都已经当了爷爷。5个儿女除了老二住着离他较近,其他都不在身边。老两口有承包地1亩8分,由于年事已高无法自耕,都已租包转出。转出每亩年收入650元。2012年国家出台了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要求所有农村老人必须办理,解决老有所养。当问及贺大爷和老伴是否有领到养老金时,两位老人都表示否认。一旁陪同乡镇干部解释到,农村养老金是交的多拿得多,目前交的村民只占到全村的5%。其中主要原因:一是农民太穷买不起保险, 二是农民对养老保险信任感不足,三是绝大部分青年在外务工,较难推广。于是每年靠1亩8分地租包转出的所得的1100来块,就是贺大爷和老伴全部的家庭收入来源。

冯大叔,男,51岁,和妻儿一家3口人住在垣上。居住的窑洞异常简陋,昏暗,脏乱,并伴有浓烈的异味。冯大叔的妻子有智障,据说是她姐姐在火车站“拣”回来的操南方口音的媳妇。由于交不起学费,8岁的儿子辍学在家,以至于当我们在早上10点大部分孩子都学校读书的时候走进窑洞时,发现他坐在炕上,呆呆地望着斑驳不堪的墙壁。由于老冯家情况特殊,县里已经准备将其列为低保户对象。我们调研组也为其送去了300元“访贫问苦”

的慰问金。大伙都劝老冯还是想办法让孩子上学,老冯盯着装慰问金的信封默不作声。大家心里都清楚,一点慰问金和几句劝告,对于让孩子重新回到课堂来说,太微薄了。我们离开的时候,老冯和他的儿子似乎没有什么表情,只有他的智障的妻子一直在憨憨地笑。

曹大哥口中的“经济学原理”
 

调研期间,我和搭档裴凌罡被安排住在曹大哥家。大哥名叫曹文产,43岁,一手好厨艺,村里红白喜事都是“掌勺人”。家中5口人:老父亲、妻子、女儿、儿子。大哥的女儿刚刚高考完,成绩还没出来就到县城去打工了;大哥的儿子读到高二,不想继续读了,大哥将他转到县里的职业高中学厨艺;大嫂有冠心病,医生说不能生气、不能劳累。但多少年来,她一直毫无怨言地悉心照顾着由于一次脑出血,变得神志不清,行动不便的公公。

据说曹大哥是还在村里务农的最年轻的男丁,由于大嫂身体不好,曹大哥一个人担当了家里所有的粗活、重活。曹大哥家里劳动力并不充足,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很多,但收入在村里算的上中上水平,也是村里人眼中的“致富能手”,和村里很多其他农户形成反差。为了一探究竟我们在曹大哥的田间地头认真地向他讨着“致富经”。

“现在国家政策好,日子咋能难过哩?关键还是自己不能懒,而且会动脑筋。”曹大哥现在打理着7亩水浇地,包括:4亩李子树和甜瓜,2亩棉花和1亩柏树苗;垣上还有15亩苹果树。这些都是经济作物,收益都比小麦和玉米高。但是种植的投入成本和种植难度也更高。曹大哥读过一年农林技校,每年都订阅《山西果林》杂志,以此了解果林知识和市场信息,来确定要种植的果木以及联系购入幼苗。1997年曹大哥开始在靠世界银行贷款在垣上整理出的坡地上种植苹果,但是当时村里多数人嫌垣上交通不便,苹果树结果时间太长、前期成本高不愿意种。而那一年曹大哥买一台拖拉机,一口气承包了15亩地种苹果。xx年他收获了第一批苹果,拖拉机也成为他农闲时跑跑运输的工具。

曹大哥告诉我们“村里人多数人都不愿

意投钱,喜欢种植周期短的作物”,又对着我们小声说:“种的越快的越不值钱,要挣得多咋能不担风险哩”,“种啥不是光靠东西好就能卖出好价钱,还得有人肯出价钱的人买才行啊”,“以前大家都跟风种杏,种的人多了,价格就不好卖,现在我种李子也不敢种多,明年可能还要试试种种核桃。”听了曹大哥小声告诉我的“秘密”,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西方经济学中“供需关系决定市场价格”的原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