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范文大全»工作报告»暑期社会实践报告»2016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2016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xx年7月19日至8月20日,我们进行了为期31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本次活动以“共绘望鱼海子湿地绿地图(greenmap),守卫生态雅安天然之肾”为主题,深入海子山和高跌洞湿地,实地调查整理包括植物资料、动物资料、地理信息、人文历史信息、湿地沼泽微生物、景观生态等在内的六个大项的内容,并最终绘制成绿地图提交给主办方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以及印刷成宣传册向市民发放提高市民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共同守卫生态雅安的天然之肾。

7月19日至20日进行两天前期踩点。

看着身边同学一个个的拿着行李高高兴兴地回家,我心里感觉空绕绕的。一大清早的,我就准备好生活用品,集合,坐车去海子山和高跌洞,今天是踩点的日子。尽管前几天还下着大雨,可是今天的太阳却显得有点毒辣,上午十点多,我们到了山脚下,稍休息片刻就上山了。也许是前些天的大雨和山上植物郁闭度较高,林子外是火辣辣的太阳,林子里却是湿漉漉的,所有队员的裤腿全部沾湿了,上山的路也特别的滑。中午十二点上到了山顶,眼前是一片湖泊,连日的降雨使得海子山上的水猛涨,扎帐篷的那个坝子被淹了,我们只能无奈的休息一会前往高跌洞。

顶着晌午头顶的火辣辣的太阳和强烈的紫外线,我们一行七个人开始了在没路的林子里探路前行。对海子山上情况认识的不足,我们走错了,身上裸露皮肤都被割伤,防潮垫也被划破,直到晚上6点多才到达高跌洞。

20号,大早吃了干粮就出发了,对高跌洞的路线进行确定,从露营点到第三道瀑布,对动植物进行初略调查。高跌洞位于宴场河陈银段,是野生雅鱼的天然繁殖区,沿河全部是山上跌落下来的石头。高跌洞踩点用一个字形容就是险,随时会出现一个一米来的湍急要我们在石头之间来回跳越,一条50厘米不到的石道,左边是险石,右边是断崖,还要随时担心蛇。

踩点是新鲜的兴奋加上探险的心惊动魄。

7月23日至30日,高跌洞实地调查。

一大早,我们乘车前往高叠洞,大概中午十一点多才到宝田坝,由于与当地政府沟通进展的顺利,十二点就马不停蹄的上山了。下午两点,我们到了高叠洞的第一个瀑布,并扎好帐篷,借好厨具、碗筷等,等待第二批上山的队员。

晚饭过后,动物组的出去开展工作了,由于正好是多雨时节,晚上忽然下起了大雨,早早的动物组的回来了。可是,这雨貌似有越下越大之势,我们的帐篷开始漏水,宴场河水位越长越高,我们开始担心了,轮流值班观察水位情况。大概晚上两点多中,感人的一幕出现了,牟叔叔夫妇顶着磅礴大雨,拿着手电筒,背着雨伞走十多分钟的泥泞山路过来要接我们到他们家去住,我们出了一个劲的谢谢还能有什么呢。后来考虑到东西较多,我们撑了一晚上,第二天才搬过去。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天空不作美,一直下雨,我们等待着。3天过后,我们商量“实在不行了,不能就这样等下去,就算下雨我们也要开展活动,等下去不是办法”,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冒雨进行相关调查。受老天的眷顾,开始调查的第二天放晴了,趁着这么好的天气,我们在接下来的3天里加紧收集相关资料,三天连上高叠洞。高强度的活动,女副领队吃不消停了下了只帮我们做起了后勤。凭着这股冲劲,我们还是在三十号之前完成高叠洞资料的收集。

高叠洞调查是等待的彷徨和高效率的资料收集。

8月3日至8日,海子山实地调查。

修整4天, 3号,我们一路五人先行上山了。这天上山,我们走的另外一条沿溪小路,因为沿着小溪可以顺带调查一下海子山上的湿地植物情况。想法有时候总是美好的,走到已经不能回头了,我们才发现这条下路是砍竹人用来梭竹子用的,其陡峭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五人均背着80l大型的登山包,只能半蹲着身子,手抓着路边的草爬行上山。中午12点的样子,我们上到了大海子,由于事先与宝田坝村委取得了联系,我们很快就到了住宿点——一个用来给守林人住的实木房子,这个房子成了我们活动的根据地。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分工对大海子上的情况进行调查,我分在地图组绘制大海子基本图。和我们一同活动有一位特殊的嘉宾,他是来自澳大利亚籍的wwf记者,叫fergus。

7号,我们对海子山的调查结束,为了让wwf记者更细致的了解我们的活动,8号我们一行步行到高叠洞,算是对高叠洞活动进行一个最后的总结。

海子山的调查因为国外友人的加入而显得轻松活泼。

8月9日至20日,后期资料的总结和,绿地图的绘制。

这个工作是全部活动中最为浩大的,关系到全队辛苦一个暑假的成败,要得奖全靠这些了。海子山调查回来后,我们不敢停歇,赶紧就进入了绿地图的绘制和材料的总结中来,我的分工是对海子山高跌洞人文历史、访谈结果进行总结,写成人文历史调查报告。

刚开始我还庆幸,人文历史不需要很多专业的名称、数据,都是一些人文性的东西,到后面我才明白我想的太简单了。海子山由于较少有人活动,人文历史相对简单一些,而且整个的调查我全程参与,写起来很有东西和体会,但高跌洞那就不同了。高跌洞,历来有陈银组的村民在那居住,人文历史就复杂的多了,加上当时采访调查是另一名队友负责的 ,所以写高跌洞的人文历史非常困难。尽管写的很是费力,很多问题得不停咨询队员,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对访谈的内容进行精炼分析推理,最后还是满意地写好了一片三千多字的《海子山—高跌洞人文历史调查报告》。唯有的一点遗憾就是,访谈人员真实的感受我未能很到位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