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市委二届六次全会以及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十一五”及全市环保工作,谋划布局“十二五”工作,安排部署2011年工作,表彰“创模”和环保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再鼓干劲,切实改善提升环境质量,推进全市环保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下面,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十一五”及环保工作回顾
“十一五”是我市环保工作实现赶超跨越的关键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省环保厅的帮助指导下,以创建山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目标,以“水、气、河、山、路”五大治理工程为重点,强力实施环保攻坚,推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十一五”收官之年,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污染减排、蓝天碧水工程和各项环保目标任务,为“十一五”环保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主要成绩体现在:
——成功创建山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各地市创模的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率先完成了各项考核指标,顺利通过省创模领导组验收,并获得省政府命名,我市成为继长治、晋城之后第三个获得山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殊荣的地级市,为忻州开放发展打造了一张新名片。
——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1.72万吨和3.794万吨,分别比下降9.846%和13.77%,两项约束性指标全部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下降8.46%和13.64%的“十一五”减排任务。
——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14个县(市、区)城区二级以上天数全部达到300天以上,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忻州城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61天,比增加157天,增幅76.96%;一级天数140天,是的23倍多;综合污染指数1.42,比的7.21下降80.3%,创造了三个全省第一。
——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14个县(市、区)及五台山风景区共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19个,水质达标率全部达到100%。全市重点流域水质明显好转,劣五类断面较减少了60%。汾河静乐桥和滹沱河南庄出境断面20年来首次达到地表水一类水质标准,并获得省政府1600万元生态补偿奖励.
——生态创建与保护取得进展。编制完成了《生态(市、县)建设规划》、《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与环境评估报告》、《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经济区划》、《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整治规划》,建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县1个,环境优美乡镇7个,生态文明村70个,生态示范矿井3个,畜禽养殖示范工程4个。
——排污收费实现历史性突破。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排污费收缴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以重点排污企业为突破,加大力度,严格核定,足额征收。“十一五”期间,共征收4.8428亿元,其中:市级3.2173亿元,县级1.625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0倍。
——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市级环境监察支队和环境监测站硬件设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配置,80%的县环境监测站达到三级标准配置。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市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在53个重点企业安装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并受到国家环保部和省环保厅表彰。加强了信访工作,五年来共受理环境污染投诉1561件,处理率100%,结案率达98%以上。完成了黄河、汾河、滹沱河、集中式饮用水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例行监测以及国控重点源、污染减排、限期治理、竣工验收、全面达标、土壤调查、污染源普查等监测任务,分析各类数据106万个,出具监测报告1075个。编制完成环评报告书236个,报告表718个。审批环评437个,竣工验收175个。加强了放射源的管理,核与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环保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市县两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监察、监测机构全部独立建制,市环境监察支队参照公务员管理,组建了环境信息中心、环境辐射监督站,事业单位增加人员编制44个;完成了市局机关的机构改革,新增科室4个、公务员编制11名。
——环境执法机制不断创新。紧紧依靠政府的支持,建立了由环保牵头,纪检、公安、住建、规划、工商、电力等多部门配合的联合执法机制,形成了环境执法统一战线;开展了污染减排、饮用水源地保护、环境污染末位淘汰等行政效能监察;全面启动了重点污染源24小时全天候监控;开展汾河、海河流域集中整治、大运高速公路清理整顿、饮用水水源地集中整治以及“整治违法排 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一系列环保专项行动,海河流域专项整治受到省专项行动领导组表彰,“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受国家八部委表彰。市环保局成为市直行政执法单位中唯一受到省政府表彰的“行政执法示范单位”。其他执法工作受到省市政府和部门表彰39个。
——环保宣传教育更加深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休宣传环保知识,开辟专栏公布大气环境质量,报道重要新闻,曝光环境违法行为。特别是“创模”攻坚战中,展开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营造了全民“创模”的良好氛围。
——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重视和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市环保局机关党委先后被市直工委和市委评为“红旗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基层党组织”,在市环保局召开了由99个单位参加的“创先争优”现场会,工作经验被市直工委在全市推广。
——环保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按照环保部“五大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环保系统思想、作风、纪律、业务、制度建设,注重实战锻炼,打造团队精神,全方位提高环保队伍素质,用实际行动向全市人民展示了环保系统良好的精神风貌,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认可。
盘点“十一五”环保工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为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基础、蓄积了势能。
“十一五”最根本的成效是:在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稳步下降,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环境保护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信心和决心。
“十一五”最生动的实践是:始终把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作为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重要载体,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为新时期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十一五”最突出的亮点是:牢牢把握“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的区域功能定位,突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特色,立足市情,成功“创模”,为实现市委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大范围“创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十一五”最鲜明的特征是:始终坚持环境优先,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先导功能和倒逼作用,有力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为推进环境与经济共赢发展创新了思路举措。
“十一五”最重要的收获是: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环保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环保队伍在“创模”和环保攻坚战中得到了锻炼,为“十二五”环保工作夯实了能力基础。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积极参与,也得益于全市环保系统广大职工的积极探索和勤奋努力。
我们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实施“三个攻坚”,打好“五个战役”,推进“五个全覆盖”。
1、实施“三个攻坚”。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连续三年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
的第一个“百日攻坚”,开展了以集中整治河保偏污染“黑三角”为重点的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摘掉了污染“黑三角”黑帽子。大气环境综合整治从忻州城区辐射到各县(市、区),全市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79天,其中忻州城区达到318天,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兑现了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承诺。
的第二个“百日攻坚”,开展了以滹沱河流域环境污染专项整治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滹沱河流域7个省控监测断面水质明显好转,污染问题逐步退出了新闻媒体关注视线。汾河3个省控断面全部达标。
的第三个“百日攻坚”,开展了以推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环保专项行动。全市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三大重点工程全面启动,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功能,为“创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打好“五个战役”。贯彻落实市委“三五”工作总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的意见》,全面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重点打好“五大战役”:
一是蓝天争夺战。从1月开始,市区两级环保部门组成60人的执法队伍,由局党组成员带队,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四年如一日,严防死守,耐心工作,严格执法,拆锅炉,捣大灶,推旺火,节假日也不休息,仅忻州城区就拆除燃煤锅炉1268台,捣毁燃煤大灶3000多个,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忻州城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8天,达到349天,达到358天,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由全省污染最严重城市一跃成为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市。
二是“黑三角”歼灭战。河保偏是国家重点监控多年的污染“黑三角”,也是我市环保史上的一个污点。7月,在省环保厅的亲自督战指挥下,以歼灭“黑三角”为重点的环保攻坚战正式打响,市长、分管副市长亲自动员、一线指挥,市县两级政府联合行动,纪检、公安、工商、环保联动执法,掀起了忻州环保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行动最快、效果最彻底的一场“环保风暴”,先后出动执法车辆多辆,断电122家,停产治理56家,铲除土小企业152家,炸毁烟囟38根,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在晋陕蒙宁四省区率先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验收,摘掉了扣在我们头上多年的污染“黑帽子”。
三是河流保卫战。以前,我市11个国控、省控监测断面只有2个达标(乔儿沟、雷鸣寺),超标断面达到81.8%,约70%的断面水质为五类或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从开始,我们加强了重点流域的治理,水环境逐年改善。特别是,为确保奥运会、煤博会环境质量,我们加大了重点流域整治力度,滹沱河流域先后淘汰了定襄、代县、繁峙等3个化肥厂,铲除了沿线的小造纸、小淀粉厂、粉丝厂,关闭了排放量大的宏达淀粉和原平化肥厂;完成了纪元玉米、云马焦化、禹王焦化、原平化二等工业废水处理工程,实现了达标排放;流域沿线的6个县(市、区)先后投运了7座污水处理厂;实施了滹沱河、南云中河、峨河、阳武河、清水河等治理工程。滹沱河水质在径流逐年减小的情况下,仍确保了南庄出境断面的稳定达标,特别是,连续达到地表水一类水质标准。汾河上游的宁武、静乐两县关闭煤矿60多座,牺牲产值50亿元,铲除了汾河干流3公里之内的所有排污黑洞,启动了3座污水处理厂,以来汾河上游3个考核断面全部达标,静乐桥断面近20年来首次达到地表水一类水质标准。
四是生态保护战。我市矿产资源丰富,“十五”期间,铁矿、金矿、钼矿、铝矾土、石料、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的兴起,使生态植被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十一五”期间,我们加大了非煤矿山整治力度,集中清理违法建设项目,严厉打击土小企业,全面实施生态植被恢复工程,私采滥挖现象逐步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特别是随着五台山申遗、生态市县创建和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生态保护逐步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由80年代初的174万亩增加到358.6万亩;活立木总蓄积由80年代初的434.5万立方米增加到111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2%提高到14.3%;林木绿化率达到23.6%。14个县市区的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全面铺开,保德、偏关、岢岚等11个县已初具规模。忻府区的九龙岗绿化、顿村山地绿化、保德县的飞龙山绿化、静乐县的三山绿化、定襄县的凤凰山绿化以及汾河源头治理、繁峙滹沱河源头治理、南云中河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逐步成为我市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的亮点工程。
五是创模攻坚战。紧紧围绕“创模”目标,开展了城区环境集中整治、创模环境综合整治和提升市民素质行动,以治脏、治乱、治差、添绿为重点,巩固已完成指标,提高有差距指标,突破未完成指标,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考核的3个基本条件和26项指标全部达到考核目标要求。城市环境秩序明显好转,绿化覆盖面积大幅度提高,基本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量力创模”和“治脏添绿”的设想,“创模”两年任务一年完成,获得通过。
3、推进“五个全覆盖”。为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在全省首创环保“五个覆盖”。
一是集中供热全覆盖。全市累计拆除不达标燃煤锅炉4000多台,新增供热面积约15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近3000万平方米,约减排二氧化硫3万吨,烟尘8万吨。14个县(市、区)主城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二是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全市规划建设的16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运,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为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全覆盖。县县启动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其中原平、代县、繁峙、宁武、保德、河曲建成投运,其他县已经全面开工,预计2011年6月底前实现县县都有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的目标。
四是烟尘控制区全覆盖。各县(市、区)建成区全部开展了烟尘控制区建设,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全部达到90%以上。
五是城市供气全覆盖。大力发展天然气,推广清洁能源,形成了以天然气为主,焦炉煤气、石油液化气互补的城市供气格局,从根本上改变了忻州以燃煤为主的传统燃烧结构。
在肯定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一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口继续增加,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三是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城市低空排放仍然严重制约着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和提升。地表水部分断面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劣v类断面仍占一定比例。四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我市矿产资源丰富,长期的无序开采,造成严重的生态植被破坏,已经引起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关注。五是污染减排压力加大。国家和省约束性指标增加,能够减排的空间日趋减少,新增排污量持续增加,完成减排任务异常艰巨。六是农村环保形势不容乐观。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绝大多数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匮乏,环保监管能力薄弱,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七是群众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正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维护群众环境权益责任增大。八是环保机构和人员素质与新的形势任务不相适应。
二、“十二五”构想及2011年目标任务
推进全市环保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是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变化,继续保持忻州环保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的迫切需要,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有效途径,是保障人民群众环境需求必然选择,是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工作“三个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具体实践。全市各级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把握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努力担当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工作的时代重任。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城乡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我们的具体目标是: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将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镇污染和工业污染基本解决,城乡饮用水源不安全因素基本消除,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忻州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县(市、区)创建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围绕这一目标,2011年全市环保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
(一)指导思想
2011年全市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市委二届六次全会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目标,继续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突出抓好污染减排、城市低空排放控制、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市容环境整治“五大工程”,推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推进环保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二)工作目标
1、污染减排:“十二五”期间,国家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我省结合实际将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也列入约束性指标。2011年度减排目标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四项国家考核指标分别较上年下降2.36%、2.19%、2%、1.83%,烟尘、工业粉尘等两项我省考核指标分别较上年下降2%。
2、环境质量:
——环境空气质量:14个县(市、区)和五台山风景区空气优良率达90%以上,增加一级天,提升二级天标准,减少三级天。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国家二级标准,严格控制城市低空排放。
——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重点流域地表水稳定,重污染断面比例下降2%左右;确保饮用水安全。
3、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省蓝天碧水工程实施范围内的忻府区、原平、代县、宁武、静乐五个县(市、区)实施蓝天碧水提质工程;其余各县全面启动蓝天碧水工程,2011年完成“十二五”目标的20%以上(具体指标待省政府批准扩容提质方案后由市蓝天办下达各县市区)。
4、生态农村环保:深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完善农村环保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城乡生态化建设。2011年,忻府区、原平市、繁峙县、河曲县、保德县要集中治理1—2个乡镇,开展农村环保设施全覆盖试点;建成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县、2个省级生态乡镇和30个省级生态村。
5、环境安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危废处理率均达70%以上,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合格率达75%;继续做好重点放射源例行检查工作,废弃闲置放射源收贮率达100%。及时处置环境事故和防范次生环境事件,确保环境安全。
6、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按照市委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大范围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要求,忻州市启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完成“创模”申请、动员、机构建立、方案制定、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县(市、区)全面启动创建山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2011年重点推进繁峙、神池、保德、河曲、原平、五寨、岢岚等7个县市的“创模”工作,力争通过省“创模”领导组验收。
(三)工作任务
市委二届六次全会提出了大范围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围绕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五大工程”:
1、污染减排工程
污染减排是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从今年开始,国家和省考核的约束性指标在“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基础上,增加了氮氧化物、氨氮、烟尘和粉尘4项考核指标,减排的任务更加繁重。省政府下达2011年减排任务后,我们将结合实际,制定下发2011年减排计划,将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和有关企业,加强考核,落实责任,继续强化结构减排、深化工程减排、实化管理减排、推进技术减排,坚决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
一是要深化工程减排。二氧化硫减排要重点抓好火电行业脱硫设施升级改造和运行监管、冶金行业脱硫设施建设、焦化行业精脱硫工程、工业炉窑脱硫改造和城镇生活源治理等“五项工作”;氮氧化物减排要重点抓好火电行业脱硝工程建设和机动车尾气检测与管理“两项工作”。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要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脱氮除磷、工业污水深度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四项工作”。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减排要重点实施除尘设施建设和改造。
二是要强化结构减排。要按照环保标准和指标要求,坚决关停、取缔、淘汰落后产能,对列入《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本)》的企业,严格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大幅度提高差别电价加价标准,提高落后产能企业和项目使用资源能源、环境、土地的成本,加快淘汰进度。2011年,环保、经信部门要密切配合,对排污强度高、治理无望的落后生产设施,坚决实施淘汰。
三是要推进管理减排。要坚持环境优先,严格执行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度,提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严格总量置换,对所有“新改扩”建项目一律实行“减量置换,先减后建”制度。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以及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审批新增排污总量的项目,按照新增量的1.5-2倍置换,不符合总量置换要求的项目要予以否决。加强工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和运行联网,对新增的氮氧化物和氨氮指标要安装在线监测设施。
2、城市低空排放控制工程
“十一五”以来,我市强力推进集中供热全覆盖,各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但城市低空排放仍然是制约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症结,必须下大力根治。
一是要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范围。2011年,各县(市、区)建成区必须全部建成烟尘控制区,并通过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验收。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二是要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建成区内的“城中村”能够并入城市供热管网的必须全部并入城市热网,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实行连片供热,取缔分散采暖锅炉。零散住户要推广使用无烟煤、型煤等低污染燃料。
三是要取缔城区营业性单位小铁炉。建成区内所有营业单位禁止使用燃煤小铁炉,2011年6月底前自行拆除,9月底前仍未拆除的,由市县环保部门强行取缔。
四是要加强城区营业性炉灶的监管。建成区内所有营业性炉灶必须全部使用油、电、气等清洁燃料,坚决取缔燃煤大灶。
3、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今年省政府将继续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考核,按照“十二五”减排指标,考核项目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此,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个流域的综合治理。
一是汾河流域。宁武、静乐县要按照蓝天碧水提质工程要求,强化流域综合治理,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蓝天碧水提质工程各项任务,确保汾河上游水质稳定达标,防止水质倒退。
二是滹沱河流域。南庄出境断面是国家海河流域考核断面,也是我省考核的跨界断面。为确保出境水质稳定达标,今年要重点对峨口桥以下河段实行全流域治理,按照市政府确定的跨界断面,由各县(市、区)分段实施,确保各段面达到地表水功能要求,消灭劣五类水质。同时要抓好滹沱河一级支流的整治,南云中河忻州段、阳武河原平段、牧马河定襄段,清水河五台段作为治理的重点,确保入滹水质达标。
三是恢河流域。从源头至梵王寺出境,均在宁武县境内。宁武县要对县城段进行重点整治,建设景观水域,加强下游煤矿的的监管,完善矿井废水处理设施,确保梵王寺出境水质稳定达标。
4、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我市矿山企业众多,生态破坏严重,受到省环保厅的通报和处罚。今年要将矿山生态修复与治理作为生态建设的重点,按照“谁开采、谁修复”的原则,由市县政府下达限期治理任务,企业组织实施,环保、国土部门监督落实。逾期不能完成修复任务的,一律实施处罚,并停止开采。
5、市容环境整治工程。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是“创模”的基础性工作。今年,忻州市要巩固“创模”成果,按照环保部新颁布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标准,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园林绿化,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县(市、区)要按照山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要求,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立足县域特点和实际,打造各自“创模”特色,突出“干净、整洁、有序、美化、绿化、亮化”,为成功“创模”奠定基础。
三、保障措施
1、认清形势,坚定信心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环境保护工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之年,抓好今年的环保工作至关重要。在去年省政府创模验收会议上,李平社市长代表市政府郑重表态,忻州市在成功创建山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后,“十二五”期间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市委书记董洪运在市委二届六次全会上进一步提出大范围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宏伟目标,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高度重视和英明决策。我从市“创模”的实际情况分析,有许多有利的方面:一是去年我市成功“创模”,为“十二五”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二是今年1月份,国家环保部又出台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办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及其实施细则(第六阶段)》两个重要文件,国家“创模”工作更加规范,“创模”的指标体系更有利于中西部城市,特别是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强度等过去我们难以逾越的指标,均以近三年逐年下降来考核,这是国家调动中西部城市“创模”积极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对我们十分有利,绝大多数指标我们已经达到或接近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指标要求。三是今年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了以“六路三桥一工程四公园”为代表的30项城建重点工程,必将极大地提升我市的城市功能和品位。四是随着“创卫”和环保“五个全覆盖”的强力推进,县(市、区)普遍具备了“创模”的基础。因此,各级各部门都要看到我市“创模”的优势,坚定“创模”的信心,用“创模”推动环保工作,用环保工作促进“创模”,忻州市争取三年确保五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县(市、区)力争全部迈入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行列。
2、强化考核,严格问责
落实责任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关键。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环保是政绩”、“环保是民生”、“环保是政治”的观念,切实担负起保护环境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将环境保护纳入“十二五”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保证投入,落实措施;环保部门要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形成推动环保工作的合力,要切实履行对环境实施统一监管的职责,依法行政,敢抓敢管,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企业要自觉担负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接受全社会的监督,确保圆满完成2011年环保工作任务。要认真贯彻执行《山西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试行办法》和《山西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试行办法实施细则》,将“污染减排、蓝天碧水、环保年度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四项内容全部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对各县(市、区)环保考核的依据。对减排力度大、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要给予重奖;对未完成减排任务、区域环境质量倒退的,要予以通报批评,发警示牌;所在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当年不得参与评奖、评优。
3、严格准入,恪守底线
充分运用环保部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优化、先导和闸门作用,推动形成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劲外力。一是要将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准入标准,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全面推进各类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循环化发展。二是要强力推进规划环评。认真落实《环评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对区域、流域、重点行业开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以及工业、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建设等专项规划须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凡未进行环评、规划环评或未通过审查的、规划发生重大调整或者修编而未经重新或者补充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查的,一律不予受理和审批区域内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三要恪守三个环保“底线”。恪守生态功能底线,严格落实《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山西省生态功能区规划》划定的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布局要求;恪守环境敏感区底线,各县(市、区)设立的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及规划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必须远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地、主要河流等环境敏感区。汾河沿线、高速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严禁布局冶金、焦化、电石、建材及露天开采等排放烟尘、粉尘的污染型项目;恪守建成区产业布局底线,各县(市、区)建成区(主城区)内原则不得新建污染型冒烟企业,已建成的要退城进园。
4、创新手段,严格监管
进一步创新执法手段,完善执法措施,实行全方位、全覆盖、动态化的环境监管新格局。一是要强化自动监控作用。要把新增加的氮氧化物、氨氮、工业烟尘、粉尘4项约束性指标纳入自动监控范围,并将经过有效性审核的自动监控数据作为环境统计、重点企业污染减排核算、排污许可证发放和持证监管、火电厂脱硫脱硝设施有效运转率和效率核定、排污费征收、超标超量处罚等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二是要严格排污许可管理。按照《山西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重新核定企业排污许可量,核发新的排污许可证,并实施年检审核,定期公布重点企业许可排污量,对超标或超量排污的,要实行高限处罚,情节严重的,要通报并吊销排污许可证。三是要认真开展“绿色评价”。按照严格的程序和指标体系,对重点企业环境行为分季度进行“绿色、蓝色、橙色、红色和黑色”综合评价定级,并向社会公布,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企业信贷的重要依据。四是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提高“三同时”执行率。五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制度建设,加大惩治力度,自觉接受监督,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同志们,凝心聚力绘蓝图,众志成城开新篇。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擎生态文明的大旗,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做好2011年环保工作,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