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可是在我的心里,你们的笑容永不会“泛黄”
又到大学毕业时,大学校长们的毕业演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今年演讲的特点仍是“狂飚网络语”,比如,清华、北大两位校长在毕业典礼上都用起了流行的网络语,一位用了“凡客体”,一位说到“伤不起”;以至有人调侃说,“从‘拼爹’到‘拼校长’,如果你是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典礼上校长的演讲要是不精彩,你都不好意思毕业。”
这种使用网络语言的毕业演讲,自去年起就引起广泛关注,叫好者有之,非议者亦有之。有人说,这是真正以学生为本,走近学生心灵,贴近学生生活;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哗众取宠,讨年轻人的好,缺乏长者之尊。在评说是非之前,我们可与以往毕业演讲做一比较。“今年,我校共有多少名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在这里,我向大家提几点希望……”传统的“忠告+说理”式毕业典礼致辞,多年来被批为“形同公文,格式固定,毫无激-情”。不可否认,这种演说方式产生过不少激扬青春、鼓舞斗志的毕业致辞;同样不可否认,面对“80后”、“90后”的大学生,这种方式已经不再那么亲切、不再那么感人。
如何创新?其实是第二位的问题,要不要创新才是第一位的问题。在最应该鼓励创新的高校,突破套话空话过多的传统模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国外大学的毕业演讲大多形式灵活,风格活泼幽默。上世纪40年代,丘吉尔有一次受邀在毕业典礼上讲话。他走上讲台,环视学生几十秒后,开口说了一句话:“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又重复了这句话之后,他就走下了讲台。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简洁的毕业演讲。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xx年毕业典礼上讲到,“我为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感到高兴,你们拿到学位可比我简单多了。哈佛的校报称我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最成功的辍学生’。我想这大概使我有资格代表我这一类学生发言……在所有的失败者里,我做得最好。”回过头来看,根叔式演讲大受学生欢迎,这至少说明:这种改变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向正确的方向迈出的可喜一步。毕竟网络语言多是年轻人在用;不拒绝使用年轻人的语言方式,这是对年轻人的一种肯定,也体现出平等交流的姿态。
在鼓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早在去年就有人对网络语言应用提出质疑,认为大学校长要少用流行语,多谈理念抱负。而今年众多校长的跟风之作,让去年的个性变成共性,似乎成了一种新八股。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是学生们难忘的最后一课。这样的演讲,思想含量要大过语言风格,重点不是讲不讲网络语言,而是校长们用语言这个工具,向学生传播了什么样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复旦大学校长在今年毕业演讲时,向一位没被拍进毕业照的学生道歉,“试想,照片上缺的不是这位学生,而是我们某位学院的院长或者书记,又会怎么样?”这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关于平等的公民教育。
毕业典礼是短暂的。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在毕业之前的几年时光里,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这,需要校长们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