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政法学院的校长告诫学生:“谁敢陷害忠良,我就不让你进我的门”;
一位院士校长教学生做人:“敢想敢说,敢于直笔。敢爱敢恨,敢于犯忌。服从真理,不媚权力”;
另一位院士校长教学生奋斗:“追求时,为达目的,要计手段;屈尊时,要为五斗米折膘,不为五斗米折腰”;
还有一位校长,面对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像送别孩子的父母,忧心忡忡:“社会不会再像老师那样,欣赏你的天真清纯,社会与自然一样奉行一条法则:适者生存。”校长的忧心中不无疼爱,“不能适应那个社会,再寻找一个你适应的社会去,在任何困境中,切不可仇恨社会;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能采取极端手段。”
这些演讲有的诗意、有的豪迈,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真诚、贴心,像长者的谆谆教导、像父亲的拳拳之心……
这些校长不仅教导自己的学生如何做人,他们自己也在深省,如李培根院士所说“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
为莘莘学子告别母校时,能上这样的“最后一课”而深深感动,为这些副部级的教育高官,能在最后时刻为同学们补上如此重要的一课而深深感谢。对比起那个“没有四千万,不要来见我!”的毕业演讲,这些“根叔式演讲”让我们感到安慰——中国还有大学、中国还有大学精神!
然而,感动、垂泪之余,突然升起一个疑问——这一系列“根叔式演讲”何以让学生如此震动?
如果大学四年,能经常聆听到这样的言论和教诲,他们还会有如此的震动和狂热吗?那么,这是他们闻所未闻的真话、真情、真理?
能有一位根叔式的校长,是一个幸运,也是一个偶然。我们希望的是“根叔式”的常规教育,这才是大学精神所在。我们要的不是一次精彩的演说,而是一所精彩的大学,不是20分钟的受益,而是4年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