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68万,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0%以上。济源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篮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伴随着济源经济的快速崛起,济源教育事业也步入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快车道。济源在全省率先免除了山区学生杂费,率先完成了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配置工程,率先在全省一次性兑现了教师的地方性津补贴,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并实现了普职教的协调发展。
近几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教师素质年”,“教师培训年”等活动为载体,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相继开展了新课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骨干教师、班主任等培训,并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校本研修、教师读书、技能竞赛等活动,创办了研修茶座网,为教师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特别是今年,我们围绕创建全国教育强市的总体目标,启动了 “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在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推动济源教育内涵式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国家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是教育部为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和教师网联作用,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提供的一次专项培训。8月份,我市继2010年之后再次被确定为教育部2010年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市。在暑期培训任务较重,工作量较大,培训时间较紧的情况下,我们因地制宜,科学安排,精心组织,使整个培训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实施概况
我市现有中小学165所。其中,普高8所,职业学校4所,初中32所,成建制小学121所,教学点28个,在校学生10余万人。现有教职工6600余人,其中农村专任教师3500余人。
我市是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市,“农远工程”配套设施小学111套,初中24套。根据教育部的安排部署和我市实际,我们按照“全面参与,就近设点,适当集中”的原则,在全市以乡镇中心校为单位设12个混合学习培训点,组织全市3000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有1100余名教师进行在线学习,2100名教师参加混合学习。
二、具体做法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7月份,接到省教育厅转发的教育部文件后,我们立即行动,在济源教育网上转发了相关文件,并召开专题会议传达文件精神,成立了以局长助理、教研室主任李伯勇同志为组长,以师训科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为副组长,业务骨干为成员的领导工作小组,在认真研讨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教师厅函[2010]4号文件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市的具体实施方案。
8月6日组织各镇(街道)中心校业务校长、师训专干、进修学校有关人员参加了由教育部师范司、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全国2010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的视频会议和启动仪式,就培训目的、培训内容、时间安排、培训形式、培训要求及考核等作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安排远教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调试好接收设备,积极动员教师参加培训,做到任务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学员通知到人,指定班主任并做好培训的安全和后勤保障工作,为8月10日培训工作的正式开展做好一切准备。
2、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为使培训工作有效实施,我们健全了培训的管理制度,一是由各镇(街道)师训专干担任班主任工作,具体负责班级管理工作,二是要求各镇(街道)按学科选拔优秀的教师做为班级辅导员,具体负责学员的学习、研讨和作业辅导等。三是建立对教师的考核制度,从出勤、参加研讨、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其进行考核,严格执行评价指数:出勤占30%,研讨与作业占40%,笔记占20%,心得占10%,并颁发相应的学时证书。为此,我们又对实施方案进行细化,要求各单位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进度、定主题,各培训点统一学员考勤、统一作业数量、统一研讨内容,统一考核比例。如每个专题完成不少于300字的作业两篇,写出不少于1500字的学习心得一篇等,确保培训质量。
3、过程监控,务求实效。为保证培训工作不走样,不走过场, 8月11日,领导小组成员分成三个小组深入到各中心校具体检查指导,对各单位的培训方案提出改进意见,对各单位的技术操作提供帮助。8月13日,领导小组又召开各单位负责人,听取各培训点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反馈各检查小组检查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并就共性问题展开讨论,对下一阶段的组织方式进行统一要求,有力促进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具体的工作中,各镇(街道)中心校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培训方案,针对各校实际采取以“学校集中培训”为主,“校际组合培训”和“自主培训学习”为辅的形式进行组织,大学科分散,小学科集中。同时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轵城中心校的班级辅导员作业分析制度、五龙口中心校的远程学习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制度、大峪中心校的兼课教师跨学科研讨制度等,都有力促进了培训工作的健康开展。
三、培训收获
连续两年,我市参与了国家组织的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远程培训,同时参加了国家中西部远程班主任培训项目和省教育厅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项目,可以说,利用现代远程信息技术对教师实施培训已经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效。一是可以组织大规模的培训,不受人员、空间的限限制,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其中来;二是远程教育的实施,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农远工程”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精采的案例,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培训质量;三是方便教师就近学习,减轻了工学矛盾,节约了培训经费,有效降低了培训成本。其所具有的培训模式新颖、快捷、多元、高水平、互动共生的优势是其他培训所无法达到的。目前,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工作已接近尾声,在为期6天的培训过程中,教师们都非常珍惜这次国家级培训机会。克服了天气炎热的困难,放弃假期,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中,他们认真听取专家视频讲座,与指导教师、班主任、教师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对话,积极讨论,撰写心得,提交作业,始终保持了高度的学习热情。河南省电教馆的刘伟峰老师招募网上辅导教师,我们济源的学员踊跃参与,李志君、常鸿雁、王海江、李维强等老师除了保质保量完成自已的学习任务外,还承担起网上的学习辅导工作。每天有许多老师凌晨一两点钟还在网上学习讨论。还有的老师休假在外,也利用在线学习方式积极参加学习。由于本次培训专家阵容强大,内容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指导切合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教师满意度较高。轵城三中韩静老师写到:“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做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怎样创设适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等讲座,专家结合具体的课例深入浅出的讲析,让我觉得炎热的夏季不再枯燥!”有许多教师都希望这种培训的机会再多些,最好成为常态化。
近年来,“农远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现代远程技术应用的认识,增强了广大教师特别是山区、偏远教师利用远程信息技术获取优质培训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渴望。为解决这一瓶颈,今年我市启动了“教育强镇”创建活动,加大市、镇两级政府对教育设施现代化的投入力度,今年政府投入300余万元为20所中小配备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新添计算机600台。思礼为全镇每个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深山区邵原镇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确保了全镇350名教师人均一台计算机,教师计算机的逐步普及为我市今后开展远程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问题与建议
目前,利用现代远程技术开展教师培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由于地域分布,设施配备、活动组织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设施建设。就我市农村来说,虽然近几年硬件设施有了较大发展,但设施老化严重,许多学校网络设施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师生学习需要,国家和地方应加强“农远工程”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投入,尤其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为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提供更好的条件保障。
二是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农村教师队伍的一个特点就是跨学科多、兼职教师多、课程安排较多。有的教师连续培训,负担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效果。可否将培训科目适当分散,与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便于教师的消化吸收。
三是加强对培训教师的管理。在线学习由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并且教师可以反复学习交流,目前是受教师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其自由度较高,不易管理。作为学习平台,必须有完善的后台管理手段,必须有基层管理人员如班主任,辅导教师等的全程参与,并能够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才能对培训教师进行有效调控。但此次在线学习平台功能不够完善,基层管理人员没有权限,也没有具体的数据分析,不能对教师培训情况有效监控。学习平台应做好培训资源建设和管理服务,基层应利用管理服务做好监控,上下配合,才能确保培训的质量。
四是进一步加强资源建设。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之所以能够受到教师的欢迎,关键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培训内容直面课改,直击课改中的问题与困惑,贴近教学实际,贴近课堂,正是教师们在课改中渴求解决的问题。我们迫切希望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资源,让广大教师在学习培训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以上是我市实施中西部农村义务学校教师远程培训的情况,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农远”工程和“教师网盟”的作用,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创建全国教育强市提供强有力的队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