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教育的落后局面,是多年来问题的积累、积淀造成的。振兴教育不能急于求成,对汝南教育目前现状应多鼓励、多支持,不要求全责备。要加快汝南教育的发展、解决制约汝南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县委、县政府从政策、环境、资金和信心方面给予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汝南教育发展好、建设好,信心源于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支持,源于县直职能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的环境支持。只要我们扑下身子,扎实工作,从基础抓起,逐步积累,6年之内我们一定能达到争先进的目标。
一、发展目标:
围绕“一年调整、三年突破、六年争先”的发展目标,确定了“抓班子、带队伍、整合资源、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通过抓班子,实现初中、小学校长全员竞争上岗。带队伍,激活高中、初中、小学教师队伍。抓调整,结合新城区建设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高中、初中向县城聚集,小学向乡镇聚集,新增教育资源向县城聚集。3年内在新城区建设1所普通高中、1—2所初中、2—3所小学;在中心集镇规划和孝初中等10所示范性初中;小学实现合理布局,推进城乡师资均衡和教育质量大幅提高。
县委、县政府要把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制定《加快汝南教育发展的决定》或《汝南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教育、发改、人事、编办、财政、监察等部门组成的教育工作议事组织,定期召开会议,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建立教师正常补充、人员流动机制
县政要协调教育、人事、编办、财政有关部门制定措施,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1、激活教师队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用2—3年的时间,整合我县教师队伍结构。把汝南高中、汝南二高不适应高中教学的教师充实到初中任教;把不适应初中教学的教师充实到小学任教。从外地普通高中在职教师中招聘39名35岁左右的骨干教师,充实到我县高中教师队伍(其中汝南高中21名,汝南二高14名,双语学校4名)。县解决编制和工资,津贴、补贴和安家费由学校自己解决。短期内能快速提高我县高中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高考升学率,提升教育形象,扩大教育影响,激活全县教师队伍。
2、推行校长竞争上岗制度。今后中小学正、副校长岗位空缺一律实行竞争上岗。采取自荐、资格审查、竞职演讲、答辩、民主测评、组织考察、任命等方式,在全县教育系统内公开选拨,聘期三年。对新聘的中小学校及中心校正副校长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完成任期目标的,继续聘任;完不成任期目标的,不再聘任;对不胜任工作的随时解聘。
3、增加县教研室的力量。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必须同步。高中教育是我县教育的窗口,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更应加强对高中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教研活动、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指导。目前我县教研室只有一名高中物理和一名高中英语教研员,其它学科教研员均为空缺,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需要在招聘高中教师时招聘补充7名高中教研员,加强高中教学指导。
4、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奖励在高、中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和教师,高招奖金每年60万元,中招奖金每年20万元。全县要每两年评选10名有突出贡献教师,每人奖励xx0元;每两年评选10名优秀中小学校长,每人奖励10000元;每年评选高中、初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师德标兵各30名,每人分别奖励5000元、3000元、xx元。
5、精简乡镇中心校超编人员。将各乡(镇)中心校人员分流,充实到教学第一线,这项工作正在进行。已把三个撤并乡(镇)中两个条件成熟的中心校合并。
三、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学校布局调整是全县教育发展的大事,要与新城区的发展方向、服务于新城区的建设相结合,要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要与教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要与解决中小学教师缺编实际相结合。目前我县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学校规模小、办学效益差。部分学校生源不足,建制不全,教师缺编严重。存在初中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由主科教师兼任,小学英语、美术、音乐课程基本没开,甚至教师包班现象。县政府解决800——1000名教师编制,县财政有困难,唯一的途径是进行教育资源整合,调整学校布局。而我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虽已开展十余年,但基本没有实质性进展。原因是存在各方面重视不够、政策不明确、缺少上下左右联动机制、工作没有连续性、规划不慎重、不愿触及矛盾、人为因素多、资金没有保障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县委、县政府政策支持。
1、农村初中。按照教育部要求“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的原则,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和人口增长趋势,科学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师资均衡,逐步吸引农村中小学生到县城就读。用2—3年的时间,把部分乡(镇)存在的二所或三所初中逐渐合并成一所,按年级分校区就读。既可解决两校或三校争生源、农村初中教师缺编和学科不配套的问题,又能腾出初中校舍办农村寄宿制小学。随着城市规划调整,三门闸、三里店初中也要扩大办学规模,更名为汝南县第几中学,部分农村初中学生也可以向县城新区学校集中。
2、农村小学。根据汝政办[2010]43号文件“2010年撤并54所小学、2010年撤并44所小学、保留农村全日制完全小学152所、建设寄宿制小学38所”的要求, 2010年前各乡镇根据本乡镇实际撤并2—3所在校学生不足200人的小学,2011年前完成98所小学撤并任务。高年级学生向由初中腾出所办的寄宿制小学或向县城新城区新建小学集中,只保留部分低年级教学点。可以解决农村小学教师缺编、学科不配套、课程开不齐的问题。
3、新城区和农村初中窗口学校建设。随着城市规划调整、新城区建设速度加快、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农村中小学校资源整合,将会有大量的农村学生到县城就读。根据新城区开发建设,科学规划学校布局,预留学校建设用地。住宅小区和新建中小学校要同步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2011年前要新建一所高中(搬迁汝南二高)、1—2所初中、2—3所小学;2015年前力争再新建一所普通高中、两所初中、三所小学。全县普通高中达到4所、职教中心一所、新城区初中5—6所、小学5—6所、民办幼儿园2所,把大量的农村中小学生吸引到县城上学。在中心乡(镇)规划县一中、县三中、和孝初中、老君庙初中、留盆初中、梁祝初中、金铺初中、三门闸初中、王岗初中、官庄初中10所学校为示范性初中,既可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又可实现窗口引领、示范带动。
4、调整县城学校布局。搬迁二高,将在校学生生源不足却拥有134名教师的汝宁镇一中、二中与县三中合并到二高,恢复汝南县第二初级中学。老君庙高中、马乡职高、县城撤并学校和其他被撤并学校校产通过多种形式予以盘活,盘活资金用于新学校建设。5、大力发展民办幼儿教育。办好县直幼儿园,以引导、示范全县学前教育。将学前教育推向社会,鼓励幼儿园吸收社会资金合作办学,同时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规范管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四、加快县职业教育中心建设
统筹县域职业教育资源,调整职业学校布局,将马乡职业高中(汝南县第一职业中专)、老君庙高中、县卫校、县农机校、农广校、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及其它公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整合,在实验中学原址建立120班规模、在校生6000人、总投资8000万元的汝南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建设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完成40班规模、可容纳xx名学生所必需的教学、生活用房;二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完成40班规模、可容纳xx名学生所必需的教学、生活用房,并添置部分专业实训设备;三期工程投资xx万元,完成校区所有规划项目及实训设备投资,全部建120班规模的示范性职业学校。
五、扶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根据我县目前状况,依靠县财政在新城区办学有困难。县委、县政府要加大对民办学校的奖励和扶持力度,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及为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人事和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允许教师在公办与民办学校之间按程序合理流动。根据需要委派公办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到民办学校工作,不办理人事关系,基础工资仍由财政发放,奖金福利由所在民办学校承担,期满后可返回公办学校工作。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大力扶持民办学校做大、做强,为汝南教育和新城区建设提供更多样、更优质、更具特色的教育资源。
六、规范对学校检查和收费行为
目前县直职能部门对学校的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严重,要从严惩处对教育和学校的“三乱”行为。各部门、各单位到中小学进行各种检查活动应统筹安排,每年进行一次综合性检查,事先通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做好安排,避免重复检查和多头检查。除治安、消防、安全、食品卫生等违法、违纪案件以外,不准到学校检查、罚款、收费。经批准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原则上“只纠错、不罚款”,监督学校及时整改。
七、具体工作日程安排
在抓好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2010年11月 完成三个撤并乡镇中心校合并工作。完成17个乡(镇)中心校超编人员分流工作。制定中小学校校园管理等9项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
2010年12月 召开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动员会,启动农村小学撤并工作。
2010年2月 引进普通高中骨干教师。
2010年3月 农村小学整合、撤并。
2010年5月 招聘初中、小学教师220名左右(其中初中教师60名左右)。
2010年6月 做好高招、中招工作。
2010年7月 将部分乡(镇)存在的二所或三所初中合并为一所初中,让学生按年级、分校区就读。
2010年8月 初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