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范文大全»汇报体会»情况汇报»2010年学习考察情况汇报

2010年学习考察情况汇报

4月18—22日,遵照市委汪书记指示,我们赴昆山就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及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短暂的学习考察,深感发达地区干部群众思想解放,观念超前,思路开阔,干事创业大手笔,经济发展大气魄,城市面貌大变化,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展现了一幅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画面。

   一、昆山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情况

昆山东靠上海,西邻苏州,是江苏省的东大门。1989年撤县设市,市域面积927平方公里,人口65万,下辖10个镇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和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全国百强县第一位等称号。经济社会呈现六个显著特点:一是强市与富民良性互动。xx年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151.8亿元,增长20.5%;全口径财政收入201.8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6.56亿元,分别增长33.3%、32.4%;固定资产投资321亿元,增长14.4%;工业产值4031亿元,增长30.7%;进出口总额534亿美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2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xx元,分别增长15.3%和14.2%,全市银行存款余额1000亿元。二是结构与效益不断优化。财政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提高到33.7%和51.5%。三是内资与外资竞相发展。全市新增注册外资2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4亿美元,新增注册民资110亿元,分别增长19.4%、22.7%和25.3%。民营经济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贡献额达30%。四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首批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评估,教育主要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先进水平。形成城区医疗、乡镇医疗、社区医疗有机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市民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三大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五是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昆山市区已具现代工商城市的中等规模,城市化率达68.7%,综合功能大为增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健全,农村面貌大为改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同等享有公共服务,初步形成了空间合理布局、资源双向流动、生活各具特色的城乡统筹格局。六是环境与质量同步提升。xx年首批荣获“国家生态市”和“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xx年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昆山在践行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突破:一是以经济转型为核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四大发展格局”(外向型经济与民营经济竞相发展、融合发展的格局;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叠加发展的格局;产业升级、企业生根、产品创牌整体推进的格局;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格局)。坚持制造业立市,服务业强市,一手抓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服务外包。在制造业方面,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基地化和外资企业本土化、民营企业国际化,加快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产业向高端环节、核心技术发展,着力构建光电、可再生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基地,并做大机器人等特色产业基地,力争3—5年内形成千亿元级的光电产业、2—3个百亿元级的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在服务业方面,集中力量开发建设花桥国际商务城,建设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在产业升级方面,重点提升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两大主导产业。在产品创牌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自创品牌。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1个,中国驰名商标6件,累计注册外资超200亿美元,到帐外资超120亿美元,注册民资突破400亿元。二是以自主创新为关键环节,增强内生动力。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人才支撑和可持续发展“四大平台”,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实施100项科技创新项目,企业累计申请专利1.6万件,授权9000多件。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的交流合作,设立311家企业研发机构和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个分站,拥有省市级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36家,推进了产学研合作。建立软件园、清华科技园等功能性科技载体,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新技术孵化项目。强化招才引智,每年举办“百所高校昆山行”人才交流会,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1万人,位居江苏省各县(市)之首。引进风险投资基金近5亿元,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转变。三是以富民优先为第一导向,加快共同富裕进程。通过实施“三有工程”(个个有工作、人人有技能、家家有物业),完善“五道保障”(低保、养老、医保、征地补偿、动迁补偿),落实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财政转移支付富民、帮扶经济薄弱村带动富民等“八项举措”,形成较为完善的持续增收机制。四是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促进城乡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城乡富民等八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生活要素向农村辐射,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五是以集约节约为基本原则,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在产业布局时优先考虑环境容量,在项目选择时优先考虑污染排放指标。严格落实节能降耗措施,把万元gdp能耗每年下降4个百分点作为刚性指标,每年环保投入超过20亿元,工业污水处理率达100%,每年新增绿地面积1500万平方米。坚持集约用地“八个度”(企业投资有强度、配套用地有限度、地上建筑有高度、土地开发有进度、村庄整理有深度、产业转移有梯度、盘活存量有力度、市场化运作有透明度),实现了“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

六是以共建共享为主要抓手,建设和谐城市。把解决就业、就医、就学、保障、住房等热点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从解决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单位改制、工资支付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入手,以利益协调求和谐;通过举办昆剧艺术节、国际啤酒节以及机关文化、外企文化、家庭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以文化建设筑和谐;通过建立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社情民意等快速反应机制和公共安全应急机制,以社会稳定保和谐。七是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完善科学发展机制。健全干部考核、财税分配、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土地供给、环保约束、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机制,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导向;淡化gdp考核,以民生质量和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把改善民生、自主创新、环境生态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列为重要的考核内容,构建引领科学发展的考核机制;率先建立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全面推行首受负责制、重点审批岗位ab角制等一系列制度,构建服务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实行人才“绿卡”制度,构建选才用人的激励机制,走出了一条以科学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昆山之路”。

   二、昆山市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完成情况

xx年7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为指导和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研究成果,在全国率先制订了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四大类18项25条,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均经济指标,即农民人均收入8000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000元;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大民生指标;环境保护、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率等生态指标;社会安全、城乡居民依法自治率等政治文明指标。xx年10月,昆山市启动了全面小康社会指标系统监测工作,主要指标已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目前,昆山正处于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发展阶段。现将xx年年我市与昆山市全面小康社会指标完成情况比较如下:

xx年年我市与昆山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相关指标对比表

 

指标名称

单位

江苏省定标准值

昆 山

新 余

经济发展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4000

100968

24779

2、二、三产业占gdp比重

%

≥92

99

91.2

3、城市化率

%

≥55

69.2

51.8

4、城镇登记失业率

%

<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