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范文大全»工作报告»自查报告»涟源一中迎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检查自查报告

涟源一中迎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检查自查报告

涟源一中迎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检查自查报告 

       我校创建于1938年,前身为国立师院,1980年定为省级重点中学,2001年定为教育部第二批挂牌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现为省示范性高级中学,有高中教学班53个,学生3500余人,共有在职高职中教工210人。校园占地240亩,是省级园林式单位。
        学校长期以来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从1980年定为省电教实验基地时的几台幻灯机起家,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
        对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条件和《湖南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检查方案》,我校自查如下:
       一、组织管理 (权重10分,自评10分)
       1、发展计划(权重2分,自评2分)
学校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五年规划,措施具体,目标明确。我们的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目标是:使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总处于良好的可用状态,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进行教学研究活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服务。
       2、制度建设 (权重2分,自评2分)
       我们制订了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用、保管、维修制度,如: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材损坏、赔偿、报损制度等,并能照章执行。还建立了相应的帐册:①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设备教材经费帐;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材实物帐;③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材借还登记册;④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材损坏、赔偿、报损登记册;⑤电视录像放映登记本;⑥现代教育技术优质课登记本。学校有4名专职现代教育技术人员负责执行管理。
      学校有现代教育技术教研制度与成果推广制度,并能认真执行。     
      3、经费保障(权重4分,自评4分)  
       娄底市、涟源市两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每年下拨一定的经费,对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与发展给予支持。学校每年拿出50万元以上用于设备正常运转和更新升级。
学校收取的信息技术教育费等经费专款专用,有明细账目,账物相符。    
       4、人员保障(权重2分,自评2分)     
        学校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小组和教研小组,有40多名骨干教师参与负责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研究工作。
        学校配备4名专职信息技术管理人员负责设备管理和维修。      
      二、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权重15分,自评13分)
     5、计算机教室(权重4分,自评3分)
学校拥有计算机教室五间,语音教室两间(共120座),计算机308台,学生用计算机人机比达到11∶1,计算机能基本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学科整合的需要。
     6、多媒体教室(权重4分,自评4分)
       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2间,都配备有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备等配置。2005年,我校投资150余万元,装备了25间电子白板教室。在原已实现“三机一幕”进教室的基础上,每个教室都有一个网络教学终端设备,教师可以通过家里或办公室的计算机,从ftp服务器上浏览和调用校园网络内部资源,也可以登陆因特网下载网上资源,再以终端模式通过资源服务器进行课堂教学;使用电子白板教学,既优化了教学手段,又促进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高。同时,我们使用省电教馆推广的睿翔教育系列软件,与北京英才苑网站进行长期合作,利用他们的电子备课系统、资源中心及办公系统进行办公和教学,把他们的优秀教学资源直接送进教室,真正实现了办公、教学现代化。
       7、校园网络(权重 3分,自评3分)
2003年上半年,我校投资260多万元,建成了1000m光纤连接为主干、100m到桌面的校园局域网,并与因特网连通,网点布置到所有教学用房(共420多个信息点),可实现资源共享,建好了一中网站。学校网站几经改版,内容全面,切近实际,点击率高,受全校师生欢迎。
       8、教学软件制作及电子备课室(权重4分,自评3分)
学校有教学软件制作室两间,16台专用于教师进行教学软件制作和电子备课的电脑,同时配有扫描仪、刻录机和打印机等设备,有多媒体软件制作工具平台和电子备课系统。学校70%的教职工拥有私人电脑,学校帮他们开通了互联网和校园局域网。    
       三、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建设(权重15分,自评15分)     
       9、教学资源购置与配备 (权重5分,自评5分)
我们积极引进教育教学资源,收集、购入了大量的符合教学大纲与现行教材配套的录音、录像和vcd等音像教材,包括经教育部审定的各学科电子教材和适合课题研究的电影资料,建成了一个容量达400g、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合格且涵盖每个学科、能适时升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学校有经过国家和省电教馆审定合格的适合现行教材的相关学科录音、录像带,vcd、dvd光盘、幻灯投影教材,每年适时进行了内容更新和补充,满足了教学与教研的需要。
       10、教学资源收集与共享 (权重5分,自评5分)
学校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局域网等多种资源为教学服务,形成了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学校通过采集、编辑和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了有一中特色的教学资源。  
      11、教学资源开发与管理 (权重5分,自评5分)
学校有自主开发的符合新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要求的各学科多媒体教学软件(课件),每年进行了内容更新和补充。
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学校对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
学校是省定的cai课件开发协作单位,能积极参与省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多个课件获省奖。
       四、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 (权重15分,自评15分)
        12、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权重3分,自评3分)
学校配备了4名专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负责信息技术教学,满足教学需要。    
      13、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权重6分,自评6分)
凡省电教馆等部门举办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或现代信息技术经验交流会,学校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总是亲自参加,校长和管理人员均获得了计算机等级合格证书;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班,5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获得了由省厅颁发的信息技术初级合格证书,2005年有部分教师获得了信息技术高级证书。2003--2004年,学校教科室利用星期日、节假日举办了多次电脑技术、课件制作培训班,效果良好。2005年,学校又组织教师多次进行了电子白板操作培训,并有相应考核记录。
        14、教育科研能力(权重6分,自评6分)
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研活动每学期2次以上。本学期高三教师掌握了电子白板的操作技术,实现了无粉笔教学。目前,我校90%的中青年教师掌握了下列几种制作cai课件的技巧:①控制按钮和滑杆控制条的设计技巧;②灵活运用不同格式的音频、动画和视频文件,节约硬盘空间的技巧;③使物件准确对齐的技巧;④在课件中显示系统的日期、时间的技巧;⑤将课件上传至服务器的方法和技巧等。50%以上的教师具有开发简单实用的多媒体课件能力。
学校有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55%以上的教师承担了符合本校实际的教研教改课题,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工作。
        五、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权重25分,自评21分)   
       15、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率(权重8分,自评7分)
学校按省教育厅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主要学科达100%。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教师达8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
        16、教师的教学效果(权重9分,自评9分)
学校专任教师能有机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优质课比例达30%以上。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学校组织测验,学生满意度达到80%以上。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教学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2005年我校高考一、二批本科上线410人,1人录取清华大学。
        17、学生的学习效果( 权重8分,自评5分)
学校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学习成绩合格率达100%。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有明显提高。80%学生能够较熟练操作计算机,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电脑作品制作、电脑机器人等中小学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并获得县市级以上奖励。
        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成效(权重20分,自评20分)
        18、研究成果(权重8分,自评8分)
学校结合实际制定研究规划,并承担了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已有4项获省、市奖励。学校研究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在娄底市中学进行推广,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学校每年都有20篇(部、个)以上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专著、教学课件等成果获省市级以上奖或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出版)或交流推广。
        19、学校管理与运用(权重6分,自评6分)
学校能够将信息技术用于学校行政、学生、教学等管理工作,如党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科室全部使用计算机办公,提高了管理效率。
        20、示范辐射作用(权重6分,自评6分)
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了办学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每三年内学校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经验在娄底市范围内推广。学校经常组织对外开放活动,举办优质课竞赛和教学研讨会,近年先后有邵阳、隆回、江华二中、娄底一中、冷江一中等多所学校和涟源市内其他学校来我校参观考察、交流经验。

                    
                                                      2005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