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家世
精通军事的贵族家世
孙武的远祖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妫完的后代。
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领域包括今河南的东部及安徽的北部,国都在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婿妫满,他是舜的后代,父亲是周武王时负责执掌陶器制作的“陶正”(官名)。周王朝建立后,建立了数百个诸侯国,以屏卫周王室。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齐地,建立齐国。妫满则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陈。此后,妫满因封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
公元前707年,当陈国君位传至陈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桓公的弟弟杀了兄长陈桓公,篡夺了君位,自立为王,史称陈厉公。7年以后,陈桓公的儿子陈林又杀死了他的叔父陈厉公自立为陈庄公。庄公在位7年,死后由其弟弟接位为陈宣公。陈宣公立其长公子御寇为太子。公元前672年,陈宣公的宠妃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为讨好宠妃,陈宣公废嫡立庶,杀死了太子御寇,另立宠妃生的儿子为太子。公子妫完(字敬仲,生于公元前705年)是陈厉公的长公子,又是太子御寇生前的知己好友。他预感到大祸即将殃及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险,于是决定逃离陈国。
离开陈国以后要投奔到什么地方,陈完早就有了打算。他目睹在争霸中原的角逐中,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和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锐意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广纳人才。于是,陈完毅然来到齐国。
陈完到达齐国后,齐桓公见他仪表堂堂,言谈不俗,颇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且陈完又是陈国公子,虞舜之后,于是齐桓公打算聘他为客卿,也就是当齐桓公非齐裔的高级幕僚。陈完谦逊地谢绝了。齐桓公就让他担任了管理百工(全国所有的手工制造业)的“工正”(官名)。
陈完在齐国,讲仁守义,办事得体,表现出很高的道德修养。有一次陈完在白天招待齐桓公饮酒,当喝到兴头时,天已经黑下来了。齐桓公说:“点上灯继续喝!”这时陈完很恭敬地站起来说:“臣只知道白天侍奉君主饮酒,不知道晚上陪饮,实在不敢奉命。”后人评价陈完这种做法时说:“用酒来完成礼仪,不能无限度地继续下去,就是义;陪君主饮酒完成礼仪后便不再使君主过量过度,这就是仁。”这件事是陈完讲仁守义的很好体现。
陈完在担任“工正”期间,不仅帮助齐国完成了“工盖天下”、“器盖天下”的争霸目标,还组织人编定了《考工记》一书。由于陈完出色的工作和绝佳的人品,齐桓公便赐给他一些田庄。陈完一则为了隐姓避难,二则为了表示对齐桓公赐封田庄的感激,三则当时陈、田二字的读音差不多,故以田为姓,改陈完为田完。田完后来娶齐大夫懿仲之女为妻,家世逐渐兴旺起来,富贵盈门,成为齐国的望族。田完死后,谥号敬仲。
田敬仲完之子名穉孟夷。田穉孟夷生湣孟庄。田湣孟庄生文子须无,事齐庄公。田文子须无生桓子无宇,亦事齐庄公。田无宇承田氏家族尚武遗风,以勇武著称,力大无比,受到齐庄公的宠爱和器重,官至大夫,并被封采于齐国的莒邑(孙武出生地)。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武子)、田乞(厘子)和田(孙)书。田开没有官职,是平民布衣,其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今广饶在当时是齐国后花园),曾为齐景公登台而鼓琴,是齐国有名的“乐师”。田乞为齐国大夫,先事齐景公,后为齐悼公之相。其在政期间,向民众收取赋税时,故意用小斗;而在向民众放贷时,却故意用大斗,暗行德政于民,收取民心。从此,田氏深得民众爱戴,“归之如流水”,田氏家族日益强盛。田(孙)书即孙武的祖父,在景公朝官至大夫,后因景公赐姓孙氏,改姓名为孙书。田(孙)书的儿子孙凭,即孙武的父亲,字起宗,在景公朝中为卿。田无宇、田(孙)书、孙凭,祖孙三代同在朝中为官,且地位显赫,权倾一时。
孙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祖辈都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里。
少年孙武
孙武出生的当天晚上,同在朝中为官的孙武的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都赶回家中。全家上下自主人到仆人都沉浸在无比喜悦的氛围之中。孙书望着襁褓中的孙儿,真希望他快快长大,继承和发扬将门武业,报效国家。孙书决定给孙儿取名为“武”,孙凭完全赞同。武的字形由“止”“戈”两字组成,能止戈才是武。古兵书上说“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协和大众和丰富财物。孙书还给孙儿取了个字,叫“长卿”。“卿”在当时为朝中的大官,与大夫同列。孙书为齐大夫,孙凭为齐卿。他们希望孙儿将来也能象他们一样,在朝中为官,成为国家栋梁。
事情果真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随着孙武的长大,逐渐显现出对军事的爱好和特有的天赋。也许是自幼受到将门家庭的熏陶,孙武自幼聪慧睿智,机敏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而且特别尚武。每当孙书、孙凭自朝中回到家里,孙武总缠着他们,让他们给他讲故事。他特别喜欢听打仗的故事,而且百听不厌。时间一长,在一旁侍候孙武的奴仆、家丁也都学会了。于是,当祖父和父亲不在家时,孙武就缠着他们给他讲。
除了听故事,孙武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兵书。孙家是一个祖祖辈辈都精通军事的贵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书非常多。《黄帝兵书》、《太公兵法》、《风后渥奇经》、《易经卜兵》、《军志》、《军政》、《军礼》、《令典》、《周书》、《老子兵录》、《尚书兵纪》、《管子兵法》及上自黄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关战争的许多竹简,塞满了阁楼。孙武就喜欢爬上阁楼,把写满字的竹简拿下来翻看。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家聘的老师,甚至直接找祖父、父亲问个明白。
有一次,孙武读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就跑去问老师:“先生,祀是什么?戎是什么?”
老师想今天孙武问的问题倒是简单,于是随口说:“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孙武接着问:“祭祀是种精神的寄托,怎么能和兵戎相提并论为国家的大事呢?”
老师顿觉奇异,一时答不出来。
孙武接着说:“只有兵,才是国家的大事,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孙武长到8岁,被送进“庠序”(政府办的正规学校)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当时,“五教”、“六学”是“庠序”的主修课程。“五教”是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六学”是指六种基本科目的学习,即礼、乐、射、御、书、数。少年孙武天资聪明,对那些艰涩繁杂的“五教”以及规定的文化基础课,看三两遍就能熟记于心。往往其他同学还在埋头苦读,他早已记熟,跑到外面玩去了。有一次,老师以为他贪玩,把他叫回去准备责罚一顿。责罚是要有理由的,老师就把刚刚学过的一段课文向他提问,孙武对答如流。老师找不出责罚的理由,只好作罢。久而久之,老师感觉这孩子有不同常人的天赋,将来必成大器。于是教育孙武也就更加用心了。
在所有的课程中,孙武最感兴趣的是“六学”中的“射”和“御”。在“射”、“御”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先给学生讲解了“射”、“御”的基本内容及学习“射”、“御”的意义。“射”和“御”既是战场拼杀的基本技能,也是齐国社会竞技活动的主要项目。在齐国,每年的九月,都要举办一次全民“射”、“御”逐赛,是国家选将取才的重要形式,也是有志之士展现自我,步入仕途的绝佳良机。
接下来,老师还重点讲解了齐国自古就有的“尚武”之风。约在夏商之际,或更早一些,齐地的夷人就以善射而闻名遐迩。夷人的“夷”字就是“大”(像正面伸臂的人形)的身上挎着“弓”组成的象形字。神话传说中,东夷的英雄是羿。他用弓箭驯服了十个太阳,同时射瞎了黄河(河伯)的眼睛。他还射死封豕长蛇,并在青丘(古钜淀湖一带)把猛禽“大风”射死,为民除害。人们尊称他为“后羿”。殷商时期,齐地的英雄蜚廉“以才力事殷纣(《史记·秦本记》),一生非战即斗,最后战死在海边上(蜚廉冢在今广饶县城东)。后来,姜子牙辅佐周文王灭商,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尚武风俗得以承袭,并发扬光大。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太公受封之日曾得到周王室赋予的征伐特权,可以代表周王室征讨其他国家,齐国推崇尚武习俗便成为必然。据史记载,齐国曾多次对莱、杞、奄、阳、谭等小国用兵。二是齐地有发展畜牧业尤其是养马的优越地理环境,养马业在诸侯国中捷足先登,这就为军事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自桓公时起,齐国就是各诸侯国中马匹最多的国家。桓公时,一次赠予卫国良马就达300匹。孙武家所处的青丘地区,就是齐国的养马基地。
由于受尚武精神的影响,齐国从国君到士兵,莫不以勇武为荣。“射”和“御”,是齐人首练的武技,主要用于长距离的攻击,是军事活动的重要手段。齐人向来以“射”术和“御”术的高低为荣辱,这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要想出仕入相,为国家重用,首先必须练好这两门科目。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训练中,孙武对“射”和“御”投入了比其他学生多数倍的努力。孙武刻苦练习,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很快,孙武就成了掌握这两项技能的同辈贵族少年中的佼佼者。
孙武没有满足,没有就此止步,依旧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此时,孙武心中朦朦胧胧有一个理想,那就是长大后要象他的祖父孙书、叔父田穰苴一样,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大将军。
军旅生涯
孙武到了吴国,被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闾,通过斩姬练兵,取得了吴王的赏识。在伍子胥,孙武的治理下,吴国的内政和军事都大有起色。吴王极为倚重二人,把他们两人视为左臂右膀。吴王读过《孙子兵法》,也想深入讨论。一天,吴王同孙武讨论起晋国的政事。吴王问道:“晋国的大权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魏、赵六家大夫手中,将军认为哪个家族能够强大起来呢?”
孙武回答说:“范氏,中行氏两家最先灭亡。”
“为什么呢?”
“根据他们的亩制,收取租赋以及士卒多寡,官吏贪廉做出判断的。以范氏、中行氏来说,他们以一百六十平方步为一亩。六卿之中,这两家的田制最小,收取的租税最重,高达五分抽一。公家赋敛无度,人民转死沟壑;官吏众多而又骄奢,军队庞大而又屡屡兴兵。长此下去,必然众叛亲离,土崩瓦解!”
吴王见孙武的分析切中两家的要害,很有道理,就又接着问道:“范氏、中行氏败亡之后,又该轮到哪家呢?”
孙武回答说:“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范氏、中行氏灭亡之后,就要轮到智氏了。智氏家族的亩制,只比范氏、中行氏的亩制稍大一点,以一百八十平方步为一亩,租税却同样苛重,也是五分抽一。智氏与范氏、中行氏的病根几乎完全一样:亩小,税重,公家富有,人民穷困,吏众兵多,主骄臣奢,又好大喜功,结果只能是重蹈范氏、中行氏的覆辙。”
吴王继续追问:“智氏家族灭亡之后,又该轮到谁了呢?”
孙武说:“那就该轮到韩、魏两家了。韩、魏两家以二百平方步为一亩,税率还是五分抽一。他们两家仍是亩小,税重,公家聚敛,人民贫苦,官兵众多,急功数战。只是因为其亩制稍大,人民负担相对较轻,所以能多残喘几天,亡在三家之后。”
孙武不等吴王再开问,接着说:“至于赵氏家族的情况,和上述五家大不一样。六卿之中,赵氏的亩制最大,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不仅如此,赵氏收取的租赋历来不重。亩大,税轻,公家取民有度,官兵寡少,在上者不致过分骄奢,在下者尚可温饱。苛政丧民,宽政得人。赵氏必然兴旺发达,晋国的政权最终要落到赵氏的手中。”
孙武论述晋国六卿兴亡的一番话,就像是给吴王献上了治国安民的良策。吴王听了以后,深受启发,高兴地说道:“将军论说得很好。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国的正道,就是要爱惜民力,不失人心。”
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制定了以破楚为首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并实施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与楚争雄的主动权。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吴王准备攻楚,孙武认为“民劳,未可。”请再等待。伍子胥则提出疲楚的战略,建议把部队分为三军,每次用一军去袭击楚国的边境,“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用这种“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的战法来疲惫楚军,消耗楚的实力。阖闾采纳了这个意见,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使楚军疲于奔命,为大举攻楚创造了条件。孙武和伍子胥还根据楚与唐、蔡交恶,楚国令尹子常生性贪婪,因索贿得不到满足而拘留蔡、唐国君,蔡、唐两国对楚极其怨恨的情况,献联合唐、蔡以袭楚之计。蔡、唐虽是小国,但居于楚的侧背,这就为吴军避开楚军正面,从其侧背作深远战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军要由今天的苏州进到江陵附近,进行千余里深远的战略奔袭。孙武等人协助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即是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汭(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达到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吴军乘胜追击,5战5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飘然高隐
吴国从此强盛起来,开始了讨伐越国的战争。在一次与越国的战争中,阖闾受伤不久病死,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 年 春天,越王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无锡马山),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在黑暗的夜幕中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残兵败将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进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领着数万精兵,由水路北上,到达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与晋、鲁等诸国君会盟。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对孙武、伍子胥这些功臣不再那么重视,反而重用奸臣伯嚭。越王勾践为了消沉吴王斗志、迷惑夫差,达到灭吴目的,一方面自己亲侍吴王,卧薪偿胆;一方面选美女西施郑旦入吴。西施入吴后,夫差大兴土木,建筑姑苏台,日日饮酒,夜夜笙歌,沉醉于酒色之中。孙武、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 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养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拔,不理睬孙武、伍子胥的苦谏。由于伍子胥一再进谏,夫差大怒,遂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伍子胥的死,给了孙武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的心完全冷了。他意识到吴国已经不可救药。孙武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孙武之子孙明被吴王封为富春侯,是为富春孙氏之始。孙武墓目前主流看法是在苏州城北陆墓。▲
惠民说
1987年,为编纂《惠民县志·人物志》,县政府有关部门开展了孙子故里的考证工作,为此,成立了专门孙子研究筹备小组,研究人员收集查阅了大量关于孙子的资料,分赴大江南北,向历史学者请教,获得了直接考证线索。经过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北京大学专家查阅有关正史,认定孙子故里在惠民县这一传统成说是确凿无疑的。1989年5月22日至25日由惠民县人民政府、军事科学院战略部、总后勤部编审办共同于孙子故里惠民县召开的首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讨论会”,兼纪念《孙子兵法》问世2500年,标志着“孙子故里惠民说”得到国家领导人和诸多著名专家学者广泛的认同,此后历届举办的《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惠民县都以孙子故里的身份受邀与会。
乐安说
所依据的史料最重要的有两则:一是唐朝元和年间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孙姓条下的“乐安,孙武之后,汉有宾、硕,魏有清河太守孙焕,晋有孙顗,避地于魏,故属乐安,因家焉”的记述。二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前则被认为是关于孙武故里的最早记载,后则被认为是证明孙武故里在乐安的“铁证”,此后许多关于孙武的介绍多以此说称其为“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
广饶说
在新编的《山东历史》、《辞海》等资料文献中都有所体现,从广饶挖掘出的一系列古墓石碑上的记载也可以确定“孙子故里”广饶说的正确性。越来越多的史学界、军事界学者认同“广饶说”。2012年3月,八省市乐安孙氏后裔齐聚广饶寻祖考察。2012年5月,广饶县作为孙子故里被邀请参加《中华乐安孙氏总谱》专家论证会。(流传已久的“惠民说”是指曾经包含广饶县在内的“惠民地区”而并非今天的“惠民县”)。
临淄说
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和《山东通志》知,孙武的祖父陈文子家居临淄鱼里。想必孙武及其父亲陈无宇都应该出生并生长在临淄鱼里。大连图书馆资料库《孙子年谱》载,公元前515年,30岁的孙武才挈妻子奔吴。也就是说,孙武30岁以前是在临淄鱼里度过的。若按现代意义上的故里概念而论,临淄鱼里即是孙武故里。
孙武祠广饶县委、县政府重视孙子故里的文化建设。1991年,聘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了一组仿宋式的建筑群体,占地约7000㎡。它以南宋关帝庙大殿为依托,在其前侧中轴线和右侧共建有3个院落,整个建筑古朴典雅,蔚为壮观。1992年,整个建筑群体完工,并定名为广饶县孙武祠。1993年4月,广饶县孙武祠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为孙武祠落成剪彩。孙武祠大门悬挂着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的匾额。
孙武祠前院正中是一尊孙武汉白玉石雕像,该像是由青岛工艺美术学院谭国信教授创意制作的,像高3.2米,孙武手持兵书,腰挎宝剑,睿目远眺,俨然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正在指挥千军万马鏖战沙场。
第一展室是孙武故里考证资料展览。本展室主要向世人展示了孙武故里在广饶的考证资料、史料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关于孙武的生平,《史记》、《新唐书》、《古今姓氏书辩证》等史料均有记载。史料对孙武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云:“孙子,武者,齐人也……”其后,晋代的《孙夫人碑》、唐代的《贞观氏族志》和撰刻的多通《墓志铭》、宋代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都对孙武身世和里籍作了比较系统地考证和记述,对后世影响颇大,在孙武里籍探考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在清代孙星衍的《魏吏部尚书孙邕传》、《孙子兵法序》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民国7年《乐安县志》和民国24年《续修广饶县志》也有“孙武是邑人”的记载。
第二展室是《孙武书画展》。本展室荟萃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书画大家和各级党政领导的书画作品80余幅,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对孙武及其故里的关注。
孙武祠的二门两侧是《孙子兵法》巨幅瓷刻。本瓷刻长42.7米,高0.9米,分作141块板面,嵌贴423块瓷板,正文隶书阴刻,装帧古朴典雅,通体凝重壮观,实乃绝世瑰宝。它由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瓦村农民刻瓷艺术家常宗林父子三人,历时2载,于1993年刻制而成,后赠广饶县孙武祠珍藏并展出。本瓷刻因其卷幅巨大,气势恢宏,技艺精湛,举世独尊,1995年被评为“世界基尼斯之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大殿坐落在孙武祠后院。该殿始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坐北面南,全木结构。高10.38米,东西阔12.63米、进深10.70米、月台高0.73米。是山东省现存最早的宋代木构殿堂之一。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孙武祠建成。孙武祠建成之后,广饶县委、县政府十分注重以孙子兵学为内容的旅游开发,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拆迁了广饶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广饶县教育局,对孙武祠进行扩建。
2003年又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县博物馆新馆。坐落在孙武祠西侧的博物馆、孙武文化园和孙武文化广场已投入使用。将整个面积扩大到98890平方米,合148.34亩,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县级文博单位”建筑景点之一。2003年,孙武祠共接待国内外观众35000余人次,门票收入达3万余元。其中有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德国、马来西亚、印尼、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20余批,约500余人,对弘扬孙子优秀历史文化暨宣传广饶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东营市(广饶县)历史博物馆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积极组织东营市各县区中小学生参观学习,让他们从小接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2003年,广饶县实验一小、实验中学、大王镇中心初中、码头乡中心初中和央上初中,以及东营市、胜利油田和其它县区的部分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参观人数达到1.8万人次,较好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2003年县委、县政府又决定在城东新区之古淄水畔,建孙武湖和中华兵圣文化博览园,充分利用其地理环境秀丽之优势,进一步拓展新的旅游景区,以展现广饶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劲的经济发展实力,招商引资,为人民造福,为子孙后代造福。其土方工程已完成。
孙武故里考疑
孙武,齐国乐安即今广饶县人,历史上只此一种说法。从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到清代孙星衍《孙子兵法序》、《魏吏部尚书孙邕传》、《阳湖孙氏谱记序》等史书记载甚明。新发现的唐代《贞观氏族志》以及孙处约、孙起、孙壬林等墓志碑铭,进一步证实了史书所载先秦齐国乐安县邑与世居东汉青州乐安郡(孙氏郡姓出处)“与齐同姓”的孙武后裔为同一地面上的孙氏望族。经历史学家考证,这一望族所居住的同一地面正是今广饶县。民国七年(1918年)所撰修的青州《乐安县志》和二十五年(1936年)《续修广饶县志》上亦均载孙武为邑人。
为了彻底弄清楚孙武的里籍问题,为后世负责,1990年冬,广饶县成立了孙武故里考证领导小组,抽调有关史志人员参加,并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维衍、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教授骆承烈和淄博市的文博专家等10多名史地专家、教授,共同进行孙武故里考证并实地勘察了古乐安的地理位置。
通过考证和新发现的史料,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先秦齐国乐安地面主体在今广饶县;古济水、时水故道主流区域在广饶县并由此入海;乐安故城在广饶县城北近30里之草桥村;与齐国乐安邑为同一地面的东汉至隋代的青州乐安郡(孙氏郡姓出处)治所亦在广饶县。故孙武故里乐安在广饶县信而有据。
1991年1月27日至30日,广饶县组织召开“孙武故里研讨会”,揭开了孙武故里齐乐安主体地面在广饶县的千古之谜。4月21日至24日,广饶县召开“先秦齐国乐安地面考察论证会”,论定:“先秦齐国乐安地面主体在今广饶县境”,并初步认定齐乐安故城即今“草桥遗址”,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孙武故里的考证工作。5月11日至16日,广饶县召开“齐乐安故城遗址考古钻探调查论证会”,再次论定:草桥遗址即为春秋齐国乐安故城遗址。齐乐安故城的确认,使孙武故里的考证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92年6月6日至9日,广饶县召开“孙子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杨向奎、张政烺、任继愈、周维衍、唐嘉弘、骆承烈等150余位专家学者从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文献学、考古学和方志学等诸多领域分析论证,在对“孙武故里齐乐安即今广饶县”取得共识的同时,一致否定了孙武故里在其它地方的种种无据之说。
1992年3月31日至4月3日,广饶县与山东古国史学会联合召开“海峡两岸孙子与齐文化讨论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河南、山东、台湾、香港等省市和地区的专家学者130多人参加会议。著名史学家王玉哲、黄盛璋、周维衍、田昌五、赵海成、安作璋、刘敦愿、骆承烈、洪家义等都在大会上作学术性发言。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董凤基发来贺电,向大会表示祝贺。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及全国著名史学家杨向奎、张政烺、任继愈、李学勤、胡厚宣、张岱年、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等也发来贺电或贺信。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40余篇,书稿3部。同时收到聂荣臻元帅、杨得志、杨成武、王任重、洪学智、迟浩田、李德生等老将军为孙武故里广饶县和中国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的题词10多幅,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孙武故里在今广饶县”的考证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