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古诗文»守岁»参考赏析
守岁的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其时诗人在凤翔签判任上,同时还写了《馈岁》《别岁》,三首诗寄与苏辙。1061年,苏轼应制科入三等,以“将仕郎大理寺评事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十一月至凤翔(治所在今陕西凤翔)。知府宋选对苏轼十分关心爱护。苏轼公事之暇,纵观附近的名胜古迹,留下了有名的《凤翔八观》诗。这年苏辙授商州(治所在今河南商县)军事推官。官府通告未下,苏辙要求留在京师侍奉父亲,第二年获准。苏轼一人在凤翔,遇到年终,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可得,回想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就写了这三首诗寄给弟弟苏辙(字子由),以抒发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19
3、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
4、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5、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苏轼相关古诗更多..
古文典籍更多..
老子》 《周易》 《中庸》 《孟子》 《庄子》 《大学》 《史记》 《论语》 《冰鉴》 《左传》 《易传》 《素书》 《六韬》 《礼记》 《反经》 《墨子》 《尚书》 《荀子》 《孝经》 《汉书》 《管子》 《吴子》 《周礼》 《列子》 《将苑》 《仪礼》 《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