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散文»优秀散文»触摸泰山文化(上)

触摸泰山文化(上)

泰山之名,最早出于《诗经•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尚书》称作“岱”。《周礼》称“岱山”,始言五岳。“岱”、“泰”二字,古字含义都有“万物终始”、“天地交泰”的思想。泰山之高,既不及西岳华山(高2437m),也不似北岳恒山(高2052m),海拔只有1545m。历数中国名山巨峰,泰山高度排名屈居第16位,与珠穆朗玛峰相比,只能算作是小巫见大巫。但何以五岳独尊?闻名世界的大思想家孔子却说“登泰山而小天下”?诗圣杜甫在《望岳》中也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群山小”?太史公司马迁用它来类比生命之轻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甚至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临危不乱的人喜欢说:“稳如泰山”。女婿将老丈人称为“泰山”更是富有学养的民俗雅语。
泰山本来就不甚高大,但迄今为止,其显耀声名列众山之首,非独以奇绝胜景摄人魂魄,更是以源渊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魅力扣人心弦。用鲜活跳跃的心灵去感应泰山文化,就可以触摸到悠久灿烂的炎黄文明之庞大粗壮的根系,也可以看到高大树冠之上鲜艳夺目的美丽花朵,释怀于“有眼不识泰山”而会心一笑。
泰山雄奇秀美,浑厚壮丽。内蕴凝重稳固、粗犷豪纵的北国精髓,外扬玲珑瑰丽、温润飘逸的南疆风采,东滨瀚海吸尽汪洋灵气,怀抱西域沐浴天山冰雪,俯临中原而雄视八方,五岳之首乃神州砥柱。奇绝险峻的“七十二峰”,凌云碧霄的“四大奇观”,苍翠挺拔的秦松汉柏,龙潭幽涧的白练飞瀑。春日揽胜漫山吐翠,姹紫嫣红,曲径通幽,游人如织,碑碣映日,古刹开光,草薰风暖,心旷神怡;炎夏寻幽山抹微云,薄雾淡烟,青峰披纱,天际蛾眉凝黛,深谷缥缈缭绕,气象万千,冷泉香茗,沁人心脾;金秋赏景青山苍松,满目红叶,重峦远送;雪冬壮观山舞银蛇,千树万树梨花开,断雁叫西风。须晴空万里,伫立玉皇顶,极目齐鲁,一览无遗。夕霞晚照,举目西顾,阳光映照一条黄金带子由西南绕东北闪闪发光、飘飘而来,休要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却只见“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若喜逢阴雨,与闲人同览,遥山丝雨细无边,空谷未闻鸟啁啾。梦回南窗惊飞瀑,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攀登十八盘,指看南天门,似驾浮云上天阙;坐缆车凌空遨游滑下山,回首天街觅不见,琼楼玉宇在危峰。泰山美景,画图难足,妙笔难书。鬼斧神工,造化锺神秀。
泰山自然之美是其绚丽的彩衣,其人文之美更见博大精深。
五岳之说,起于尧、舜与汉宣帝时。史书记载,尧任命羲和氏的四个儿子分管四岳。四岳不是因山得名,而是主管方岳的职务名称。到了舜时,主管方岳的官吏职务名称与所在地方的名山开始统一起来,大山就成了岳官的首府。它大概产生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或夏代。此后,五岳之冠名略有异同,至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61年)颁布诏书,五岳制度大体定制。其后又将南岳天柱山改为湖南的衡山。明代又把北岳由河北曲阳恒山改为山西浑源恒山,遂成沿袭。早期的五岳都处于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每个山岳的所在地都是原始文化的发祥地和繁盛区域。五岳形成的背景和源头,正好是华夏悠久历史文明的渊源中心。东岳泰山所在的黄河下游地区恰恰是华夏族远古文化的繁荣地带,泰安大汶口遗址等在中华史前文化系统中居于领先地位,泰山是内涵丰厚的民族“大文物”,泰山一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中心,是炎黄历史文明的摇篮。从历史的角度、发展的观点来看,秦皇汉武的统一事业,实质上是完成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理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定于一尊,五岳独尊,泰山就是这种政治理想最适宜的寄托。透视立体的泰山文化形态,逐层剖析鉴赏,可以看到它根深叶茂、渊源流长、璀璨绮丽、异彩纷呈,多元文化的特征很鲜明,历经沧桑岁月而浑圆天成,绝非人工雕琢所能造就,至今我们仍能感触到这一经典文化遗存蓬勃生命力的强劲脉动。它严整缜密的庞大体系分列八支:1.以泰山为轴心的中华东部远古文明。2.氏族公社时部落酋长登泰山祭祀天地鬼神,历代帝王的封禅告祭。3.宗教与神话、民间传说。4.孔孟儒学,兵家、墨家等学派及其创始人的诞生地。5.文人荟萃之区,存留大量的诗词歌赋和楹联,游记。闻人治学、创作、讲学遗址。6.历代石碣碑刻、题诗题字,满山遍布,俯拾皆是。7.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艺术。8.书法,壁画,石雕塑、泥塑、铸塑、玉雕、木雕,刺绣艺术品等散布于庵观庙殿,楼台亭榭。在主体分支之中,古代帝王的封禅告祭赋予泰山五岳独尊的特殊含义。《周礼》规定,天子祭告泰山,诸侯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内祭祀山川,至于卿士大夫只有祭祀祖宗的资格。历代帝王将泰山奉为人格化的、至高无上的“上帝”,称自己为“上帝”的后裔即“天子”,开创了泰山封禅这种人神感应的重要礼仪,祈求“国泰民安”、“江山永固”。“封”和“禅”是一种礼仪两个内容,所谓“封”是指在泰山上筑坛祭天;所谓“禅”是指在泰山下扫除祭地。《竹书纪年》有“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之句,这是古代较早的封禅礼仪记录,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地震记录。夏、商、周三代以前就有“七十二君”到泰山祭祀天地。从秦始皇开始,又有秦二世、西汉武帝、东汉光武帝、章帝和安帝、隋文帝、唐高宗与武则天、唐玄宗、北宋真宗、清朝康熙及乾隆等十三位皇帝上泰山封禅告祭。《白虎通》曰:“王者易姓受命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万物交代处。必于其上何?因高告高,顺其类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甫之址以报地。”在君权神授的神秘光环下,皇帝举行的封禅礼仪就象征了天下统一,昭示四方,从而使秀美壮丽的泰山又蒙上了尊贵威严的帝王色彩。泰山之下的曲阜、邹县诞生了孔丘和孟轲,他们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春秋战国时期之百家争鸣,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演化而成古代泰山文化的脊柱或核心思想。他们的学说受到至高尊崇,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近2000年。孔丘、孟轲因儒学而显名天下,死后流芳百世,由凡人脱胎换骨而登上神坛,受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和“亚圣”,历代帝王都加官晋爵,顶礼膜拜。封建统治者造出了泰山“神圣”,又造出了泰山“圣人”,“圣人”与“神圣”的天人交通,使泰山文化的青色光彩异常诡秘凝重,甚或光怪陆离,天地之间,无比敬畏。已故的大文学家郭沫若曾著文说:“东方主生,帝出乎震,于是泰山便威灵赫赫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封禅,也就是向泰山朝拜。比帝王都还要高一等,因而谁也不敢藐视泰山了。”

泰山南去约百余里,一条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直达享有东方圣城之誉的曲阜。曲阜之名,初见于《礼记》,东汉应劭解释说:“鲁城东有阜,委屈长七八里,故名曲阜。”商代名奄。周朝“封周公于曲阜”,作为鲁国都城约800余年。曲阜北倚泰山,南接峄山,东连沂蒙山,西俯平原,境内泗河、沂河因东高西低的地势而水向西流,故有“圣人门前水倒流”的奇妙景观。李白描写曲阜景色:“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清如兰。”传说炎帝曾迁都于此,黄帝生于城东的寿丘,舜也在寿丘居住生活过,《史记》记载孔子出生在曲阜尼山,孟轲的故乡亦距此不远。孔子在此地开坛讲学,群贤云集,哲人盛会,开创了儒学的黄金时代。地灵人杰,酝酿孕育出民风淳朴的礼仪之邦。
现存的曲阜“三孔”是指孔庙、孔府、孔林。孔子生前起居之地称孔庙,孔子嫡系子孙的府第叫孔府,孔子及其家族墓地名曰孔林。“三孔”古建筑堪称圣城明珠,高大宏伟,金碧辉煌,吐纳王者尊贵之气。孔庙前后九进院落,南北长约2里许,占地300余亩,建筑466间,门坊54座。庙内苍松翠柏、古槐老杏等名花佳木近2000株,随处相宜,错落有致,蕴义淳厚。1300多块历代碑碣充溢恢宏灵气,散发翰墨书香,与岱庙碑刻同映日月,令人叹为观止,不负中华第二碑林之盛名。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金声玉振”坊额,笔力遒劲刚健,是孔庙的画龙点睛之笔。出自《孟子》的这四个字赞扬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对中国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孔府门前的对联,孔墓之前的墓碑,甚至“三孔”之地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似乎都隐伏玄机,依附着圣贤的幽灵,描述着儒学的辉煌。真实的历史却不是这样,孔子死后的光辉远不及生前。今日之孔庙即孔子生前之居所。他辞世后,鲁哀公将其三间居室改立为庙,“岁时奉祀”,孔子生前所用衣、冠、琴、书、车等物内藏庙中。其后,历朝封建统治者不断加谥孔子,宋代位比五品,明代升至三品,清代高居阁臣之上。就连漠视儒生,曾拿儒生之冠当作尿壶的汉高祖,代秦立汉后也匆匆奔赴曲阜,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墓。大成殿上的孔子塑像,头戴12旒冕,身穿12章王服,手捧镇圭,威严尊贵,君王气魄盛气逼人。这是神化后的孔子,并非历史上真实的“布衣”孔子形象。孔庙因帝王格外垂青而不断增修扩建,到明、清时规模确定,遗存至今,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泰山之南有曲阜而风光无限,曲阜有孔子而世人称圣城,圣城有孔子而儒学兴盛,文物珍藏丰富,规模宏大,文化积淀深厚,科学艺术价值独具特色,历史悠久,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地位显著。1994年12月,泰山与曲阜“三孔”同列《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列为人类文化遗产,国际上视曲阜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人民政府珍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仅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就先后拨款3000多万元对“三孔”进行了全面修葺,当地政府还在城内增修了“论语碑苑”、“鲁国盛世华夏文化城”等新的建筑。



孔子(公元前552--前479年)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学说具有多面性,随时变化,总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处于显学独尊的地位。封建帝王马上打天下时,孔子就受到冷遇,马下治天下时大都哄抬孔子,活着时就有人尊奉他为圣人。他确实是封建社会集大成的圣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代表人物之一。孔子创建的儒家学派,与齐鲁之地的泰山文化有血肉相连的乡土联系。他早于古希腊历史上的两位“圣贤”苏格拉底(前467—399年)90余年、柏拉图(前427—347年)130多年。苏格拉底毕生从事口头讲学,未留下什么传世之作。他的思想由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记载。苏格拉底认为神创造了一切,毕生追求的是永恒不变的美德之概念,他说:“美德即知识”。柏拉图的著作有30余种,都是用对话体写成。他设计了“理想国”,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创立了国家理论的思想家。中国人不可以夜郎自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亚圣”孟子(前390—305年)是儒家学说的第四代传人,也早于柏拉图半个世纪。这四位哲人都是举世公认的、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但从哲人所处的时代来看,东方先于西方;从思想形态来看,孔孟学说理论体系十分完备,东方智慧闪耀晶莹光芒。毫不夸张地说,孔孟思想是泰山文化的灵魂,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最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和仁义,全部灌注着“中立而不倚”的中庸思想,他赞叹中庸是至高极难的一种美德。他主张大一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做人的道理,是爱或同情心。等次称为“义”,“义者宜也”。“义”的意义就是适宜、合礼、也就是中庸之道的权。孔子反对横征暴敛,说“苛政猛于虎”,他的学生冉求做官时聚敛财物,孔子愤怒地说:“这不是我的学生,弟子们敲着鼓攻击他罢!”他期求统治者减轻赋税、慎用刑罚、爱惜民力,这是出于真情的爱民精神。他严词指斥那些言行相悖的为政者说:“慢令(自己无信)致期(要民从令)谓之贼”。这些都是孔子思想的进步因素。孔子学说传于曾参、曾参传于子思,孟子得传于子思。孟子充分发挥了孔子学说的仁义部分,劝说统治者实施仁政以达到中国统一。孟子的仁政思想有积极意义,如痛斥民贼,说武王伐纣是诛独夫不是轼君,得民心者做天子,天子失民心者就是独夫民贼。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都是民贵君轻的民主思想。孟子依据孔子学说大胆发挥,他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一种宝贵的政治理论。
孔子一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三大业绩:1.创立儒家学说。2.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了有益的教育思想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编订了《周易》、《尚书》、《诗》、《礼》、《乐》、《春秋》等古典著作,传播了古代文化。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将他的言论辑录成《论语》一书,书中提出了“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学而不四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重要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论语》所蕴藏的文韬武略、伦理道德、微言精义岂止这些。史书上说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辅佐赵匡胤黄袍加身,改朝换代,自称是半部《论语》打天下。另一半《论语》,他说是用于治天下。赵普辅佐的大宋王朝出现了升平气象。这个说法似乎离谱。但赵普病逝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孔子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教育家。据说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的学生鲁、卫、吴、陈、齐、宋、楚、晋、秦等各国都有,72位高材生多数是鲁国人。孔子学生中很多人取得了尊显地位,对于发扬巩固儒家学派是极为有利的。

孔子时代早已化作历史烟尘,远离我们而去,但儒家学说却没有与时俱去。泰山玉皇顶上孔庙里的泥塑雕像僵硬麻木,永恒的目光注视着人间的苍黄风雨。但曲阜孔庙的朝圣者却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常年络绎不绝,近年来国际上还出现了“孔子儒学研究热”,中国政府在本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兴办的百余所国学院,《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学典籍列入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代人对于孔子已不是偶像崇拜,而是将他的学说视为思想宝藏,吸收其精华,扬弃其糟粕,把中华民族的古代优秀历史文化继承弘扬,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然而,谁又能否认,孔孟学说没有打上泰山文化的深深烙印?

2006.9.26

标签:优秀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