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觉得“墨村”二字,是某一个人的自称,但这里偏偏真的指一个村子——泥河村。我的好友阿瑞,就是这个翰墨飘香的泥河村人,小伙子的英俊和才干,完全可以作为“中原书法村”的后生代表。他比我小5岁,曾与我前后三次共事,累计达9年之多。我是他的证婚人,也对他的为人处事有过一定的影响,恬列为他的老师之一,可以说是知交。他在我结识的众多小弟兄里面,是最为拔尖的。
可惜,因为河南的高考录取分数奇高无比,1993年,他虽然考了450多分,还是没能上得了大学。他不屑于走这个独木桥,及早寻到了工作。1994年初我被商业局任命为他工作的那个厂子的副厂长。
初到那个皮革制品总厂,我负责行政、人事、基建、后勤、保卫及工青妇工作。由于厂子初创仅仅半年,俨然原始部落,需要我一点点伺弄。这就直接牵涉到人才问题。从我的管理经验,首先得遴选得力的助手,协助我把厂子的出人机制建立起来,进而让各项工作步入正轨。
到任之后,召开了一次全厂大会,我拿着花名册逐个点名,目的是对大家初步认识一下。这次会上阿瑞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主要是他的气质根本不像一个农民出生的小伙儿,倒像是我们这些长于城市的,而且令人震惊的英俊,几乎能把我这个城里人儿比下去。
临散会,为了考察他的真实素质,又不便于直接叫他晤谈,我灵机一动,要求每个职工写一篇个人简介,如果有水平的,还可以把一些搞好厂子的发展思路、存在问题、对策建议也写下来,限时交到我的办公室。
第二天,工人都交了简介材料,我挨个儿看了一遍,少数几个写出了建议,只有阿瑞一个人写了详略得当的发展思路、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看了他的文字,知道他是泥河村人。他不但思路清晰,文笔流畅,而且有着一手非常漂亮的字体。这时候,我对于泥河村已经耳熟能详,有名的“书法村”么,所以对于他写得一手好字就没有吃惊,主要是我喜欢有思想的人物,于是让人通知他过来谈话。
他在厂子里负责皮衣设计、样板制作。初次面谈,他非常腼腆,加之一表人才,简直就象一个出生大家的姑娘。说话象我的样子,慢条斯理,但井井有条。坐在那里稳稳当当,不亢不卑。我问他为什么不复读,考个大学。他说家里负担很重,他是长子,必须早早为父母分忧。好了,不但貌相一流,而且品行端正。虽然素不相识,但我决定重用他了,想让他充任由我兼任的厂办负责人。
我对一把手谈及这件事情后,一把手连连摆手,说是厂里的设计人员举足轻重,况且设计师需要很高的悟性,这样的人不是随便可以碰到的,厂办还是另外物色好了。明显看得出,厂长对他是极为器重的,安排阿瑞在设计岗位,已经是经过筛选了的。想让他到我身边的想法,也是处于器重,与厂长重视人才的思想还是相合的,于是没能如我所愿,他还继续做设计工作。
随后的日子里,我们的交流渐渐频繁而深入,谈人生抱负,谈审美情趣,谈婚恋家事,谈厂子经营等等。我已经结婚,他还是20刚刚出头的小青年,初开始,对于恋爱问题,一说他就脸红,把我可笑得不行。仅仅过了一年,由于他的年轻同事们纷纷恋爱、结婚,他也就耐不住性子了,也谈起了恋爱。娶到了一个非常惊艳的姑娘,配成了名副其实的一对金童玉女。
关于我们的故事,囊括在我的那部长篇小说《末流人演义》里面,由于捉襟见肘的原因,尚未面世。这里以流水帐方式略为介绍:
三年后的1996年初,由于我的辞职,他觉得厂子没了前途,也辞职不干了,我们的辞职又引起了车间主任、班组长们纷纷辞职,厂子瘫痪了。
我辞职后做了三个月小生意,他辞职到云梦山旅游区卖了一段茶叶蛋。后来,由于我做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生意,需要比较多的人手,请他来了,他还帮我召集了许多厂子里的年轻同事,我们一起搞了两年,作出了非常出色的业绩。这是第二次共事。
我们第三次共事,是在半年之后的1998年冬天,我建起了自己的皮衣厂,请他来设计皮衣。给客商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厂子的几个领头羊,每人穿起皮衣都给人良好的示范。客商定做皮衣,几乎都是那几句话:“按照设计师穿的定做”、“按照你们厂长穿的定做”,还有个英俊大个子车间主任,也是活的模特,客商也要求“按照车间主任穿的定做”。
他和我还给人以深刻印象,那就是字体一流,由于没有电脑,订单全部手写,所以,让人觉到这个厂子的人素质挺高的,值得来往。
这次共事达4年之久。之后,由于皮衣行业急刹车,我血本无归,散伙儿了,我通过朋友介绍他去了一个新兴的布服厂做设计师兼质检员,直到现在。我们每年春节,连带那个大个子车间主任阿好(散伙儿后阿好经营一个杂货店),三家人聚会一次,孩子、老婆都带上,谈些杂七杂八人生况味,情意浓浓。
每每想起阿瑞的时候,必然想到他所在的村子,二者似乎须臾不可分开。
泥河村四周是广阔的平原,除了冬季以外,村子总是被泼墨一般的庄稼团团包裹着。村子边儿长满了高大的泡桐、杨树,绿荫如盖。村子象一位幸福的老人,安祥地注视着过往行人。这个村子可不简单了,在中原乃至海内外书法界声名赫赫,省、市都授予它“书法村”的称号。
“书法村”与书法家脱不了干系,有几个潜心书法的泥河人不能不说。一个是泥河村书法家的领头人贾文海,他曾经教学,是阿瑞的恩师,现在做机关办公室主任,家里还开着专营书画的门市部。省级书法家,他的墨宝,当地人以拥有为荣。一个是郭良和,在书法界早就如同贾文海的声名了,同样做着机关办公室主任。
再一个就是郭双和。这个人我认识很晚,这两年春节,我撰好广电局对联后,由于没有研究金粉怎样搞法,就上闹市找人书写。当然,在闹市摆书法摊位的十个有九个都是泥河人,这样碰到了郭双和。首先是他展示、销售的自撰对联吸引了我,字体刚劲有力,刚中带柔,功夫十分老到。我第一次决定让他写了,他说第二天到摊位上取,晚上要回家写,街面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没有这么大的空地。我回到单位给一位同事说起,他表示怀疑,说没有听说过这么个人,万一写得不好,马上过年了,重写来不及啊。我没有反驳,也没有理睬,哑巴吃饺子,我是心里有数。
第二天,我拿回来郭双和写的对联,领导和同事都眼前一亮,觉得非常耐看。于是确定了他在我们这一帮人心目中的地位。
当然第二年,毫不犹豫,还是找他撰写了。
这老郭,大约50多岁,厚道的农人形象,春节前他的书法摊位上,儿女们是得力帮手。在后来的几次书法家笔会上,书协主席多次点名赞扬他的勤学苦练,老而不缀,还说他善于借鉴,不断提高。
泥河村不足三百户,有书法爱好者达210余人。1984年,农民贾文海等三人的书法作品飘洋过海,获得“日本第七届书展国际友好特别奖”。不久该村诞生了我省第一家农民书法家协会。泥河人历经20多年的勤奋努力,产生了省、市、县级书法家67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10岁。这样的村子,所谓“一村翰墨”,名副其实。
一村翰墨,自然产生了一村良俗,也就有了象阿瑞这样的俊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