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喜欢苦思冥想,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 ,天马行空,恣意畅想。在幻想的王国里独自尊大,睥睨一切。年轻时读的中外典籍在脑海里翻江倒海。现在有了网络,已很少完整的读书了。不知是历史的倒退还是时代的幻觉?犹记年轻的时候,那麽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读书,中国外国的文史哲书籍,只要能到手的,都囫囵吞枣一目十行的读一遍。儒墨道法、阴阳农杂、兵名纵横;诸子百家里,我最欣赏的还是老庄的思想和主张。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比起孔孟之道劝人入世,行周公之礼要强之百倍。老庄的逍遥自在比起孔孟的枷锁樊篱确有天壤之别。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朋友高兵要回武汉,说要把他珍藏的一套中国古代哲学文选送给我,我当即骑车十余里。到他所在的生产队住所用棉花袋子装了整整一袋子,驮回家来。欣喜万分。哲学这个东西,我认为就是生存学和思想学,就是人对世上万事万物的看法想法和研究。中国的哲学偏重于人对事物的关系;西方的哲学则着重于人的灵魂和思想感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而上”。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十八世纪的康德、黑格尔莫不如此。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弗洛伊德的“梦”和“性”,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都是典型的“形而上”。“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充溢我以愈见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惊异和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的这句名言是他真诚的内心独白,也是一个大哲学家的心路历程。其实,生与死,爱与恨,灵与肉,物与我,不光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哲学研究的永恒的方向和范畴。我很早就曾买过一本《西方哲学史》,大致了解了一点皮毛,后来在大学又仔细地读了几本比如像古希腊柏拉图、德国黑格尔等人的书,总感觉像坠入十里云雾,山苍苍水茫茫的,非常费力且无法看透。没有读朱光潜的《美学》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那样舒适和自在。在现实社会中,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因为每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的就是“形而下”,留在脑子里的就是“形而上”。哲学就是灵魂的自由翱翔,思想的汹涌澎湃!是人对自己和大自然锲而不舍的探究追问和充满好奇和幻想的顶礼膜拜。
年少时胡乱涂鸦,也曾梦想 将来当个什麽文学家;看了几本历史书,就妄想学太史公司马迁做一个历史学家;及至后来读了一些哲学,又异想天开做个哲学家,梦倒是很多,现在都成了泡影。黄土齐胸,鬓发斑白,应了老父亲当年一句话:学书学剑,一事无成。现在想来,也无所谓,这家那家,总归要吃饭睡觉。富贵功名世间烟云,人的一生,经历最重要。不是有句话叫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吗?成不了这家那家,我的脑子可以思考,我的灵魂可以出窍,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驾驭着思想的雄鹰自由地翱翔。不也是很快乐很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