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栖息的陋室外边是卫生局的一个花园。花园里竹林茂密,叶子四季交替,总是呈现盎然生机。更兼高大的白杨和婀娜的柳枝,以及南方特有的榕树和弥漫着芬芳的夜来香,这里便成了小城里各种鸟儿聚集嬉戏的乐园。
女儿喜欢鸟。她常常站在阳台上,欣赏鸟儿们从茂密的竹林里斜刺里飞出,如一支利箭骤然降落在高大的白杨树上。鸟儿翱翔的身姿,让女儿神往不已,她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要是我有一双飞翔的翅膀那该有多好啊!
女儿更喜欢听鸟儿的叫声。她总是呆呆地站在阳台上,独自倾听着鸟儿的鸣叫,有的高亢激昂,有的低沉婉转,在她看来,鸟儿的歌声远比贝多芬的曲子动听。她总想弄只鸟儿在手上,摸摸它光滑的羽毛,听听它动人的歌声,研究它飞翔的秘密。
鸟儿的歌声的确好听,可我挂在阳台上的两块腊肉却遭了殃。我无法知道是哪些鸟儿经常光临寒舍,只知道腊肉被鸟儿啄得皮开肉绽,惨不忍睹。这可是在乡下劳苦一年的老父老母递给我们过年的仅有的肉食啊!为了保险起见,我把肉挂进了临窗的屋内,并关锁了靠近腊肉的窗玻璃。这以后,果然好了许多,尽管鸟儿们透过玻璃窗看到金黄发亮的腊肉垂涎欲滴,却也无计可施。但是,鸟儿也有聪明机智的,它绕过关锁的窗玻璃,从开着的窗户飞进来,然后独自享受美味佳肴。
一次下班回来,我正在厨房里悄然忙乎着晚餐。突然,一阵翅膀拍打的声音传入我的耳际,一只偷食腊肉的鸟儿飞入室内,看到我后,由于惊慌失措,便侧身横飞,落在卫生间里。我禁不住窃喜,终于逮住了你这个偷食腊肉的家伙了!我飞步上前,猛然关上了厕所门。鸟儿终究只是禽类,它在狭小的厕所里飞舞,无处可逃,便朝着透明的玻璃窗猛烈的撞击,却总是被撞落在地。它一次次的跌落又一次次地飞起,最后终于喘息着落在地板上。我一把捉住它,它便拼命挣扎,甚至啄我的手掌。但,小小的鸟儿又怎么能够挣脱我强有力的掌心呢?
这只鸟儿爪子细长,浑身的羽毛呈现暗褐色,头上的羽毛一片乌黑,头顶正中却是一团雪白,煞是可爱,这是不是一只白头翁鸟呢?对鸟知识知之甚少的我不得而知。
我握住小鸟的掌心被小鸟温热的气息氤氲着,感觉到鸟儿的怦怦心跳声和娇弱无力的喘息声。
我用一根红毛线拴住了它的一条腿,并将毛线系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上。它对地上放的米粒无动于衷,只是拼命的飞跑,却无法摆脱身上的束缚。我只好把它关进了用纸箱做的鸟笼里,轻声对鸟儿说:“等我女儿回来后我再放你出去!”
女儿回来了,背着沉重的书包回来了。她打开房门如同一只鸟儿飞扑进我的怀里。我告诉她我捉到了一只小鸟,她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急切地问:“真的吗?在哪里呢?”我刮着她的小鼻子逗她:“我已经把它放了!”她一听这话不禁急了,用小小的拳头胡乱地捶打着我的身子,边打边说:“你为什么不让我玩会了再放呢?”
我的嘴巴朝着旁边的纸箱一撇,笑着说:“骗你的呢!你看看那是什么?”
女儿揭开纸箱盖子,鸟儿便扑楞楞的飞了出来,吓得女儿直往我身后躲。我抓起鸟儿放在女儿颤抖的手中,她轻轻地抚摩着鸟儿的羽毛,轻声说道:“宝贝,不要害怕,不要害怕,我们不会伤害你的!”那神情,象极了母亲对孩子的温柔。
女儿关上了所有的门窗,解开系在矿泉水瓶子上的红毛线,让鸟儿拖着长长的毛线在狭小的客厅里盘旋。鸟儿还是一次次的飞向那透明的玻璃窗,在它看来,那透着亮光的窗户外便是光明和自由。鸟儿砰砰的撞击声敲打着女儿的心弦,看到鸟儿一次次的撞击跌落,终究力乏而止的情景,她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她找来一把小剪刀作势要把鸟儿的翅膀剪掉,我的心一阵悲凉,这样小的孩子的心肠为什么就如此的冷漠,竟然要剪掉鸟儿赖以飞翔的翅膀呢?我强忍怒气与悲哀,轻问何故如此?
女儿仰起头说:“鸟儿的翅膀是用来飞翔的,只有飞翔起来的鸟儿才是最美的。关在笼子里的鸟儿没有了自由,再漂亮的翅膀又有什么用呢?”
听了女儿的话我不禁心头一震,心潮起伏,不是为女儿这句与她年龄不相当的富有哲理的话,而是因为她写满墙壁的“你快乐吗?我不快乐!”。女儿不到5岁就被我们送进了小学课堂,不到10岁就和比她高一大截的孩子们一起读六年级,堆积如山的作业,背不完的唐诗宋词,解不完的试题……10岁的年龄,正是自由玩耍的金色童年,却在无尽的试题中泯灭。
女儿是在借鸟儿的翅膀在向我们无声的抗议啊!她需要自由,需要可以自由飞翔的翅膀。
我轻轻告诉女儿:“这只鸟儿的命运由你决定。”
女儿的脸上浮现出动人的笑容。她用剪刀剪断了系在鸟儿脚上的红毛线,轻轻的抚摩着鸟儿身上光滑的羽毛,并放到腮边轻轻的蹭动着,嘴里喃喃自语:“我真舍不得放你走!”
她缓缓走到阳台上,掂起脚尖,轻轻往空中一抛,小鸟在空中稍稍坠落后,身子猛然一翻,凌空劲射,刹那间消逝在茫茫的天宇中。
女儿轻声问我那只鸟儿还会回来吗?并交代,要是那只脚上系着红毛线的鸟儿飞回来了不要赶它走,要在窗台上放米粒让它吃。
女儿久久的站在阳台上,极力搜寻着那只腿上系着红毛线的鸟儿的身影。夕阳的光辉笼罩在她的身上,仿佛一个长着翅膀的小天使,翩然欲飞。
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我们年幼的孩子还有多少快乐可言呢?扼杀孩子天性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我们的父母或者教师!(作者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