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的回忆
柿子是我们家乡秋天最美的果实。
我们家乡陕西富平的柿子,全国有名,其中,尤以我们庄里的为最。名曰水晶柿子。其色如红玛瑙,状如金字塔。每个柿子一般都有半斤重。每到初秋之时,成熟了的火一般红的柿子在绿叶之间眨叭着眼睛,等着人们去采摘。深秋之后,远远望去,层林尽染,万树红遍,柿子树像一把火炬,立于秋意萧杀的千亩原野之中。给秋意萧杀的原野平添几份妖娆。其壮观一点不输于枫树的红叶。
我少年时代的柿子树,都是成长了几十年的树,二、三个大人都合抱不过来,枝杈繁茂,树叶森森。树冠很大,方园大概有二、三十米左右。夏日炙炙之时,我们常在树下乘凉、戏闹。只是在1985年人民公社解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生长了几十年的柿子树、曾给我们带来无穷快乐和记忆的柿子树,分给个人,被砍倒做成了案板和架子车辕。我们家现在还有用柿子树做成的案板。每次回陕西老家,静静躺在我家厨房里的这副案板都会引起我对柿子树的美好回忆。
柿子富含单宁,如直接生吃,会很涩。如果用生石灰水浸泡24小时,除去柿子的涩味,吃时甜甜脆脆,其味似芒果、甜脆似苹果。不但可以解馋,而且还可以果腹。70年代时,1角钱可以买5、6个,有时赶巧仲秋之际出差回家,特上街找柿子买,转遍整条街道,也找不到柿子的踪影。这时,总觉的家乡的秋天少了点什么。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秋天是火红的柿子树尽染整个田野,是满村飘荡的柿子的香味。
柿子最买钱和能长久保存的是将柿子做成柿饼。我们庄里镇的柿饼现在已买到了每斤5、6元,且供不应求。并且只能在来年的二、三月份买上。现在人们顺应商品大潮,给起了一个洋名叫“合儿饼”,这名字既不能让人浮想联翩、产生食欲,更不能让人与火红的柿子联系起来,似品酒品出个苍蝇的感觉。不知是那个高人给起了一个这样的破名子,既糟蹋了我们的好东西,又作践了我们陕西深厚的文化。其实,名字简单不过,直呼“富平柿饼”,既道出了原产地,又报出富贵平安,其状本身就两个合在一起,表示和和美美,何乐不为,偏要绞尽脑汁起个“合儿饼”。
柿饼制作并不复杂,关键是顺天时、迎地利。首先是选取个大无疤有杷的柿子,镟去皮。用细麻绳一个个系了杷,似糖糊芦状,尔后选家里朝南通风之处,悬于屋檐的椽上,经秋高气爽,历瑟瑟秋风、绵绵秋雨,再经深秋及初冬的霜杀,待柿子上面结起一层白霜,便可收起,进入下一步的制作。霜其实是柿子里的糖份渗出与霜凝结而成。每年深秋,挂在墙上凉晒的火红辣椒和挂在屋檐椽上的柿子,构成了我们富平农家一道火红及殷实的风景线。
柿饼制作,还有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将经霜杀的柿子两个合在一起,密匝的层层放于缸内,每层都要放上柿子皮(镟柿子时一定要留下柿子皮),一利透气,二利保温,且柿子皮同柿饼一同共患难后,如用来作为饮茶的甜点,味道相当美妙。再在缸口上盖上水泥盖或其它较重的物件。缸一定要放在座南朝北的房子之中,以利柿饼能在阴凉的温度下慢慢的发酵。这个发酵并不同于面粉的发酵,而是让饱受天之灵气的柿饼在阴凉的缸内慢慢吐纳,使柿饼的色泽通体酱红,味道甜中带香,外加一股沧凉。制作柿饼颇有点像“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味道。20世纪90年代以前关中地区的农房多是厦房,也就是关中八大怪之一的“房子朝着一边盖”的那种。用土坯砌就,座南朝北的房子冬天很是阴冷。其温度、湿度特别适宜柿饼的发酵,只是这种房子现如今已被高大宽敞的二层楼房所代替,所以柿饼的栖身之地如今颇不易得,故尔柿饼再也没有以前的香甜,以及那一股浓浓的沧凉。
柿饼的的制作过程,一步也不能减。一定要顺天时而行、应地利而做。现在为了抢夺市场,市场上竟然9月份就有柿饼卖,其状小如杏,色泽红艳,吃时如同嚼蜡。我们富平的柿饼,两个合在一起,其大如大个蟠桃,状如汉堡。大自然形成的霜白白的裹在上面,酱红色的柿饼透过白霜隐约的显现出来。这时,你真能体会到什么是“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吃时,先将两个柿饼分开,去掉杷,轻轻的送饼如口,你首先感觉一股冰甜沁入心中,再一口下去,柿饼的香味、甜味,鼓满你的双颊,轻轻的咀嚼,你会牙齿留芳,什么食膏梁、饮琼浆,日日衣饰如霓裳,都不在话下。然后轻轻下咽,你就会体会到日月的精华,大地的情长在你的肚里荡气回肠。再饮几口浓茶,吼几句秦腔,试几下拳脚,让爽意在天空中飞扬。
其实,制作柿饼成长的过程,何尝不是人材成长的过程。薄积厚发,声啸于天。柿子结于树,那些不堪日月风霜、急于成就者早早的就在树上就变软(我们俗称其为蛋柿,“蛋”有软蛋、松包之意),成为鸟儿和孩子们的口中食,或从树上坠下化为腐朽。而那些不急功近利、经得起风霜雪雨,又能在不为人所注意的地方安心吐纳的柿子,才能成为柿子中的极品—柿饼。这不正是我们现在社会所缺乏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