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散文»抒情散文»253弄33号

253弄33号

    当秋叶刚刚开始飘落的时候,我在心里说,该给阿娟写信了。

    阿娟是我的朋友,二十几年前嫁给了一个上海人。当时,上海是繁华、时尚的象征,外滩、南京路、大世界都是很令人向往的地方,能去那里定居,是件很让人羡慕的事。但毕竟是路途遥远的南国,阿娟离开的时候,我们既为她祝福,也为她隐隐地担忧。

    阿娟的新家在黄河路253弄33号,一栋老式中国民居的三楼,只有二十几个平方,却住着公婆、大伯哥和她们三家。阿娟的小屋只有6平方,放一张床、一个衣橱、一把椅子就满了。我去上海看她时就坐在这唯一的椅子上,阿娟只好靠在床边,我们相距不过二尺,我有些拘谨,便开着玩笑说,这可真叫远在天涯,近在咫尺啊。

    阿娟刚到上海时生活极不习惯。语言不通,饮食不服不说,最麻烦是坐马桶,且是一家老小共用。北方家长大的孩子,好一点的有带水箱的卫生间,差一点的在院子里也有厕所,在毫无遮拦的情况下去大小解,着实让新婚的阿娟感到难堪。

    上海的气候也让阿娟极不适应。夏天,三十几度的高温,小屋里文风不透,只好在地板上泼上水躺在上面,也一直到后半夜才可入睡;冬天就更苦了,厨房在亭子间,没有暖气,洗涮全用冷水,阿娟的双手全裂了口子,疼得她偷着掉泪。

    这些困难阿娟都挺过去了,挺不过去的是寂寞。她没有工作,又远离亲人和朋友,除了操持家务外,留给她的是空虚和孤独,是对故乡和朋友的思念。

    一个偶然,让我给阿娟写了封信,托她在上海办点事,阿娟办的很用心,又回信把情况告诉我,在回信中我看出她内心的苦闷和对友情的渴望,从此,我们便开始了二十年的鸿雁传书,但大部分是我写给她。阿娟说,她的文笔笨拙,羞于台面,我却自我感觉良好,对她的鼓励、安慰和关怀就这么一路写下来。春节,寄去牵挂,中秋,寄去思念,夏夜,寄去清凉,冬日,寄去温暖。那份朋友的情感真是美好,那是精神的美餐,友情的香茶,让我回味无穷。多少年来,就这么感觉着、等待着、享受着,像一股涓涓的小溪,在我们的心底静静地流着。

    我与阿娟相识二十几载,却有十五年不曾相聚,连电话也没通几个,手机短信和e-mail更是空白,我们只是用传统的书信传递信息,连接友情。我固执地认为,不管时代多么进步,人们的沟通方式有多么时尚,书信却永远不可代替。她是心灵的使者,带给你抚慰;是思想的甘露,带给你清新;纯真在字里行间流淌,忠诚在邮票印戳上凝固,哪怕字迹潦草,哪怕语句不顺,她依然温馨可爱,她有时会让你等待、遐想,在等待和遐想之中,你会体会到一种渴望和焦虑,在开启信封的瞬间,有股清风扑面而来,带着清香、温婉和甜蜜,当你品味完那顿美餐后,会如饮了一杯美酒般的陶醉,醒来后,你还会在信里翻翻找找,在心里悄悄掂掂魅力的分量,称称你虚荣的价值。

    我和阿娟的友情是淡泊的,从没有物资往来,我始终以为,友情一旦与金钱搭伴,便会失去纯真和圣洁。英国诗人赫巴德说的好:“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我和阿娟正是这样,关心、理解、支持这些看起来似乎很虚假的东西,我不敢说这些年对我们彼此有多大的帮助,但起码是心灵的一种释放,是精神的一种寄托。就像你走在漫漫黑夜里,你很疲惫和惶恐,突然发现远处有一处灯火,那是朋友的目光,亲情的驿站,你立刻会打起精神,走出黑夜,迎接光明。

    阿娟后来有了工作,又乔迁到埔东新区,不知是生活改变了她,还是她改变了自己,她已溶入上海,不再是繁华都市里的一棵小草了,她充实着、忙碌着、快乐着,是那座城市里的一名主妇了,还会孤单寂寞么。

    渐渐地,我的信少起来了,每年许有一封,也可能一封也没有,倒不是我忙碌,也不至江浪才尽,只是不想惊扰她,像惊扰一个甜美的梦,我想起了那首歌: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请你相信我在你身边,别忘了。

    哦,阿娟,253弄33号,已永远凝固在我记忆之中。

  

※本文作者:渊子※
标签: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