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的青年节,我在水果湖步行街。一对年轻的夫妻在我身边,年轻母亲的嘴里不停地叫着宝贝,小家伙可能是真的想睡觉了,哭了一声。那个爸爸马上就把耳朵贴到他的嘴边,妈妈几乎也是同样一个动作,“宝宝要睡了?”两个人的耳朵贴在孩子的嘴边听了半天,直到两个人一致确认孩子是想睡了,爸爸把一个薄薄的小枕巾小心翼翼地搭在孩子的头上,年轻的妈妈抱着孩子,轻轻地唱着摇篮曲,那个显得还不太有经验的父亲推着童车,悄悄跟在母子俩后面。
一直以为父母最后的终点就是孩子未来的起点。这么多年以来,我最爱、付出最多,最心甘愿、最无私、不图回报的恐怕就是侄子。直到某一天中午,因为没带钱给他买5毛钱的雪糕,被他在全省最好的小学的门口又打又闹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他真的是到了应该回到他父母的身边了。这么多年以来,我不敢打他,即使他做了很错的事情,连让他记忆深刻一定的权利都没有。母亲的“他的父母都没打他,还轮不到你。”;父亲的“小孩子的骨头是嫩的、脆的,还没成形,一打就会被打断。”让侄子越来越乖戾,他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欺软怕硬,后来也是因为母亲的一句“你别打鞑靼,她最有钱,打了她。就再不会给你买东西了。”小家伙从此对我再也不敢动一个手指头了。很好笑的一个玩笑,小市民最真实一句势利话,竟让年幼的侄子停下了打人的念头,让我感慨很多。
二年以前,侄子第二次远渡重洋。也许是年龄大了一些的原因,我想最多的可能还是哥哥“皮鞭肉炒肉”的功劳,调皮的侄子在去了外国后,收敛了很多。在他们家里,姐姐是负责与侄子谈心、做交流的白脸;哥哥则扮演在姐姐无法解决问题时动粗的红脸。侄子每个周末都会给我打电话或视频聊天。有时候我白天不在,他就会告诉父母,让我晚上在家等他。现在看来,侄子对我确实是非常有感情的。我相信绝不是因为我的钞票,更重要的是我把他一手带大的感情。是因为那些每天早晨他贪床的时候,我在他耳边轻吟唐诗的细节;是带他到中山公园和天鹅广场玩耍的瞬间;是当他学习下降时,委婉地苦劝父母别对他发脾气,偷偷带他去吃酸菜肉丝。在他吃的津津有味的时候,坐在他对面给他讲道理的场面那些时刻。那些微不足道的细微之处,在今天的侄子的记忆里,已经成为了一道难以抹去的温馨风景,在成长的途中陪伴他,在遭遇风雨的时候温暖、鼓舞他。
前几天,我得到刘庸的新书《聆听心灵的声音》。看到书名后,我一直在想:在我们聆听自己心灵声音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贴听孩子的心声。那一张张红彤彤的幼稚的笑脸,那些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渴望我们走进他们的心扉,读懂他们的故事。
孩子永远是我们的希望,他们心灵的健康成长对我们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给他们多一些关爱和体贴,在麦当劳和摩天轮后(作者自评)
※本文作者:依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