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兄弟三人,行三。大伯自幼先天近视视力不好,正因为这样家里人对他疼爱有加,读过几年私书。当时家境还颇为殷实,在奶奶的眷顾下,大伯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当到了成家的年龄,奶奶便张罗着他的婚事,毕竟他是她的长子,身材长得单薄,且又视力不好,他的婚事一直是奶奶的一块心病。不过在那样的年代,家境好的一般成亲较为容易,有财大气粗的许诺,再加上媒婆中间巧妙的撮合,不久便就能促成一桩姻缘。按当时的说法就是“隔山买牛”--不管瞎子瘸子,媒婆都可以说成一朵花,自然就没有现在花前月下的浪漫和深入了解。三来二去婚事很快就定了下来,接着就送彩礼,交换生辰八字,看日子,下婚贴,。
结婚那天,在欢快喜庆的唢呐声中,大娘就坐着花轿满怀憧憬的被抬进了我家的门。家乡时兴“闹花房”,新婚之夜,不管大伯哥小叔子,也不论岁数长幼都可以闹,以图喜庆。大娘出嫁时也算的上是个美人,高挑的身材,五官端正,明眉大眼。听我大娘后来讲,她当时心里一直忐忑,新郎官到底长得啥模样心里真的没底。透过薄薄的盖头偷偷打量着,看着这个不错,看看那个也可以,只是第六感觉告诉她,那个身材瘦弱、穿戴整齐举止扭捏的年轻人--只要不是他就成,大娘在心底暗暗的说,再说怎么能这么巧啊,这么多人怎么会是他呢,大娘在心底又一次的祈祷着,宽慰着自己,想着,嘴角流露出浅浅的羞涩的笑,毕竟今天是她出嫁当新娘的日子啊!当闹意未尽的小孩子和小伙子被家里年长的连说带哄的一个个推出门外时,屋内的大娘就越来越紧张,最后只剩下满怀憧憬的大娘和兴奋的大伯,在红烛的映照下,身穿红色嫁衣的大娘显得更加娇艳美丽,大伯用颤抖的手掀开盖头的一瞬间,在他凑近仔细打量新娘时,眼中顿时盛开成一朵绚丽灿烂的花,让他感受到幸福而陶醉,而大娘却清楚的看到了那个刚才早已拒之于心里之外的那个人,却恰恰是要和自己厮守终生的他,失望顿时滑过心头,无一言表的心情油然而生,一行清泪从饱满而滑润的脸上流下来,这些大伯是不会看到的,虽然在当时这样的婚姻每天都在发生,但这也为这桩婚姻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嫁狗随狗嫁鸡随鸡的年代,女人大多信命,既然命中注定的事情就要接受。大娘是个能干的人,在奶奶的操持下,他们的生活还算过得去,后来有了一双儿女,在儿子八岁那年由于生病不幸夭折,这给本来还算安稳的家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大娘感到心灰意懒,他们之间时常发生一些争执和矛盾。随着女儿的长大,夫妻的感情也日渐疏远,最后竟然闹到分炊另灶的份上。女儿出嫁以后,大娘就住到了女儿家,虽然族里派人接过几次,但终没有回来过。
大伯是个乐观的人,从小喜欢读书,虽视力不好,但他读过很多的书,什么《三国》《水浒》《聊斋》他都读过,或许读书可以让他暂时忘掉心中的不快和家中的不幸,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姐弟几人都喜欢听他讲故事。有意思的是,在弟弟6岁时因为听他讲故事晚上竟忘记了回家,惹的全家人找遍了大街小巷,旱井水渠,最后才在大伯家找到他,当时正痴痴的听着狐仙的故事,以至于在我们姐弟几个甚至别家的孩子的童年记忆中,大伯的故事是永远忘不掉的情节。
大娘的远离让奶奶更加疼爱这个无依无靠的儿子,或许在她心中有种无法释然的愧疚。他曾经单独生活过一段日子,年龄大些时眼神更加不好,就摸索着自己做饭,米面都是父母给他弄好的,虽吃不好,但是他很知足,时常会听到他哼唱着京剧小调。再到后来,奶奶年时已高,家里人忙于家务农活,便让他
和我们一起吃住,同时让他陪着奶奶。因奶奶到后来行走不方便,大伯就守在床前,整天和奶奶唠嗑,谈着别人都已经忘掉的往事。奶奶是个高寿的人,101岁的高龄成了在方圆几十里令人艳羡而无人企及的神话。当奶奶仙逝的那天,大伯像个孩子哭得很伤心,毕竟风雨几十年,大伯都从来没有离开过奶奶的左右。
每次我们过年过节做小辈的回家,礼物先给父母,再就是大伯的,零花钱也从来没有少过他,这也是他能在奶奶去世几年后能依然生活下来的原因。或许他和大娘的芥蒂太深,以至于他去世时,他唯一的女儿也没有来照顾他,这让生性耿直的父亲极为生气,发誓永远不让她踏近我家的门槛。
咳,事情过去了几年,想起大伯的一生,颇是感慨,他失败而痛苦的婚姻让他后大半生无依无靠,没有享受到太多的家庭温暖,而因为我们这一辈人对他的关怀和照顾,使他才能安祥的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