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工作了多年的儿子,来信让我们俩老去美国探亲,这对我们来说,是早已心向往之的大好事。更何况,五十年前我还为这个可爱又可恨的美帝国主义背了一个罪名——“崇洋媚外,反苏崇美”。
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对这个“崇洋媚外”的贬义词,我只赞成它的一半——“崇洋”,但绝不“媚外”。但话说回来,五十年前我对这个“崇”字,从深层意义上讲还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只觉得这个国家挺好的,但好在什么地方,并值得我们去向她学习,不甚了了。今天有了去美国的机会,我倒要看看,这老美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为她背了半辈子黑锅。把所见到的,还有那不太可靠的个人感受,写出来,供那些感兴趣的同好茶余饭后消磨时光,和提供给手里拿着护照还没有办下签证者的一点点借鉴。致此数语,拳作我这篇杂记的前言。
旅美杂记之一
第一次旅美签证以失败告终
以旅美探亲为题目想写点东西,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签证”这个不大不小的,让人头痛的问题了。
2004年秋,我接到在美国工作的儿子ge寄来的赴美探亲邀请函。第一次办签证,又无人指导、请教,虽然还没到懵头转向的程度,但也是冷手抓热豆腐,不知从哪里下手才是。幸亏儿子在大洋彼岸遥控,不时将信息通过卫星传递到我的电脑上,于是按程序,先去中信银行交纳签证费。但南京的中信银行不至一家,打电话问问吧,答复是到北京路的中信,但到了那里又说应去中山北路鼓楼医院附近的中信。怕人家下班,骑车急急忙忙一头汗水赶到鼓楼的中信,还算顺利,花了两个830元(和老伴一人一份)付了两个人的签证费,又买了两张美驻北京总领事馆8分钟预约电话的专用卡,至此,第一步算顺利成完了。
第二步是填156和157表,中文的我自己填,填完电邮给儿子,他再依此填同样内容的英文表。和英文表一起,他又发给我一些他的有关证件复印件,如工作单位证明,水电费交纳单据(证明他在美国的长住地址),他的旅美签证和工作证明,以及职业资质证明等等。再下一步就是电话预约签证面谈的具体时间了。
拿起电话耳机有点紧张,究其原因是打电话的时间是有限制的,8分钟或12分钟,我买了两张8分钟的专用电话卡,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失误,8分钟的通话时间有点紧巴巴的,幸运的是8分钟时间正好够用,美国驻北京的总领馆预约我于9月11日上午8点面谈签证事宜。
9月10日早晨8点多乘火车去上海,11点多到达,“打的”到梅隆镇广场下车,问路,人们告诉我眼前这座商贸大厦的八楼,就是我们明天要去的美驻沪领事馆签证处。
找准了地方,也就放下心了,就近找了间小小的旅馆,两个人的标准间是50元钱,看其设施的简陋,投住人员来去匆匆,就知道这类小旅馆是专门为我们这类办理签证的人员准备的。
安顿好一切,也就到了吃中饭的时间,腹中也顿觉饥肠辘辘,旅馆的前街就有家无锡快餐店,有混饨,小笼包,各式汤面和小炒。我和老妻每人要了一碗小排面,拳作奔波了大半天的一餐中饭。
美国驻上海总领馆的签证处,位于静安区江宁路和上海南京西路的交接处。对上海这座大城市我当然不熟悉,就是上海出生并在此长大的老妻,对这一带也不甚了了,毕竟这座城市太大了。更何况抛弃了计划经济回过头来又重走市场经济的这几年,中国的各大城市都怎样了呢?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总不为过吧?这不是给那些当政者脸上贴金,而是证实一个常识性的经济规律——你那套想当然的乌托邦在撞了南墙之后,毕竟又回到了它应该走的道路上去了。
第二天,也就是9月11日一大早,我和老妻不到5点就起床了,赶到一家刚开门的早点舖喝了碗豆浆吃了根油条,再赶到签证处门前时,那里已经排起了一条长蛇阵。到了八点30分,我和老妻是第三拨被工作人员放进门的,每拨大约二十人左右,也就是说我和老妻排在第五十名前后。
进入办证厅首先要进行安检,把硬币,手表,手机等都要取出放在一只小塑料篮里,过安检门之后还要通过一位手持探测仪的保安人员作周身检查。我发现,150多平方米的大厅里的工作人员却都是穿着淡蓝上衣,系黑色领带,着黑裤子的中国人,他们的任务主要是维持秩序,指导办理签证人员应遵循的签证程序。就在这些人员的带领下,把我们分成了两行排队,一行是已取得了电子代码登记的人员,另一行是还没有取得代码的人员。我和老妻都是由儿子电子填表申报,并同步取得了代码。
我和老妻排在前二十名左右。队列前第一号窗口亮起了灯光,一位四十岁左右的黑人妇女坐在那里开始接待第一名签证人员。这个窗口的任务是审查156表和157表的填报是否合乎要求,申请人是否持有有效的护照,另一项就是电子指纹的录取。这些程序完成以后,她给了我和老妻两个号码纸条——121号和122号。大厅里有两个红色指示灯,这两个指示灯不时亮起一组号码和窗口号,此号码的持有人就可以到提示的窗口和签证官进行面谈了。
9点40左右,指示灯亮起了121号和122号到4号窗口面谈。窗口后是一位三十五六岁,一张胖胖圆脸的中年美国男子。之前我发现,面谈的窗口有7,8个,而到2号和3号窗口的大都是年轻人,并且多数都被通过。而我们面前的4号窗口能否被签证,我心中无底,有些打鼓。我和老妻来到窗口,礼貌地向签证官问好,他也礼貌地回应了我们的问候。接着我递上了儿子的邀请信,并陈诉我们和儿子分离已4年多了,很想念他们,想去美国看看我们的儿子。想不到他冷不丁问了我一句:
“想儿子,为什么不让儿子回来看你们?”我没加思索就回答说:
“他工作很忙,无法脱身。”
“他干什么工作。”
“一个社区基督教会的牧师。”
同时我把儿子的工作证明复印件递了上去,他看过证明又问我:“你们也信吗?”
我明白,他指的是我们是否是基督徒。我告诉他我们都是基督徒,看到他迟疑了一下,转过头来用英文问身边的一个什么人,好像那个被问的人没听清,他拿着我们的申报表站起来赶到里面,看不到是什么人,只听到是一个年青女人的声音用英语和他说话,不知他们商量了些什么,他回来之后,坐在椅子上向我摇了摇头说:
“对不起,您这种情况不能获得签证。”
我听到后,不知说什么好,但我知道这已是无法挽回的事情了,说什么都是白废了,只能无奈地说了句颇具绅士的话:
“那就太遗憾了。”
他拿起一枚圆形图章把我的护照翻到最后一页,在欲盖没盖时,他好像又迟疑了那么一小会儿,手还停在空中却抬头看了我一眼,接着叭的一声,拒签的章子盖了下来。
走出这间大厅我在想,他迟疑了一下,并抬眼看了我一下,是否他在等我再说点什么,我自己也觉得应该再说点什么能让他信服的话语,但应该说些什么呢?我自己也不知道。
回旅馆的路上,我和老妻一路无言,似有一种怨愤在心中翻腾,心想,47年前我被打成右派的七条罪状中很有份量的一条就是“反苏崇美”。47年后我这个崇美分子却被美国佬拒之门外,有点滑稽,还有点失落,不,是沮丧!
回到家里,此心情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秋风乍起,夜坐窗下仰望长空,耳听秋风吹落的梧桐叶敲打后窗的飒飒声,情上心头,謅了一首小诗:
"感 秋"
霜染叶红日见凉,枯桐寂寞夜敲窗。
往事回首堪如梦,问己缘何过大江?
这首小诗的关键词是最后一句“问己缘何过大江”。
1987大儿子在南京一所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儿媳也在该校毕业留校工作,1989年二人结婚,第二年就有了小孙女。当年又分到了房子,好事连连,此间我也来过几趟南京看儿子夫妇和小孙女。到了1996年我已退休两年多,和大儿子相隔数千里,总是牵肠挂肚,加之儿子一直在鼓动我们南迁,对这一想法持积极态度的当然是老妻了,她是上海人,四十年来,她随我颠沛流离于西北和东北,但始终对故土念念不忘,回不了上海,能在江南终老余生也能多少给她些许安慰。儿子也明确表态,到南京购房他可以在经济上尽一份力,有他这句话就行了。1997年春在南京江宁开发区购置了一套96平米的公寓楼,没有用孩子一分钱。之所以买了96㎡三室一厅的房子,是打算把小儿子一家三口一起迁过来。想法可以,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有相当的困难。到哪山砍哪柴吧,一步步地走着看。时间不长,小儿子三口也来到了南京和我们住在一起。孙子就近上了小学,小儿子两口,虽然都在给人打工,但温饱还不成问题。
想不到的是,大儿子在2002年辞职去了英国,随后儿媳母女也去了英伦,我们一家人都是奔着长子来南京定居的,他们却一走了之,这“缘何过大江”一句就是这么来的。
睡不着觉的时候,我也在反省我自己。第一,被拒签不是人家的错,有怨愤,没道理。你和人家作对、顶牛顶了半个多世纪,开放以后,我们的同胞倒很大度,早已忘却了前嫌。一些公子哥们口袋里塞满了公款,坐豪华舱位的飞机去了美国,沿海的穷哥们儿,负债、冐着生命危险,乘坐到处漏水的破船浮海去大洋彼岸,这新中国的难民潮水般的冲击着北美洲的东西海岸,人家对你去美国的动机有疑虑也应该理解。我听说,前些年老美把中国和朝鲜,古巴,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列在了流氓国家的黑名单上,这几年,看中国的表现有所好转,就把中国从流氓国家的黑名单中提格到与俄罗斯,东欧等国家的那一行列中去了,这是一种荣幸还是一种悲哀?
被拒签的原由,可能也有我主观上的不足,起码是没有尽心尽力。那个签证官在盖拒签图章时,他那只手犹豫了一下,手在半空中也停留了那么一刹那,并抬头看了我一眼。在此时,我能及时地把我准备的照片,房照,飞漾营业执照等送到他面前,也许能使他改变主意。这是经验的不足和应变能力的欠缺。这第一次的失败,算是交了一次不太昂贵,但却让人疲惫不堪的学费。
2007年3月23日于百家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