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散文»写景散文»豆子叉的故事

豆子叉的故事

每当蚕豆上市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沈九和他的豆子叉的故事,豆子叉是用毛竹削成,类似洋人吃西餐用的那种小叉。我和我的童年伙伴都有,而且都是自己做的,一是用他叉豆确实比筷子一棵一棵夹方便,另外也觉得好玩,是一个不错的玩具。可沈九的豆子叉不是毛竹削的,而是锃光瓦亮的不锈钢制品,据说还是当年陈毅送给他的呢,我每次见了都觉得眼馋。沈九看出我的心思,对我说:我们村打凌博先生以后就没有出过象样的读书人,根发不是读书的料,将来我准备让他参军。村里要是再能够出个秀才也只能指望你了,好好念书,将来要是考上高中,我这把叉就送给你,真正的德国货呢,不信你看上面刻有洋文。我当时还在读小学,也不清楚读高中是个什么概念,但是他的承诺显然是对我的最高奖赏。
沈九是我们村第一任村支书,他儿子根发是我童年伙伴。沈九早年参加过新四军,在村里也算是老革命了,他见过陈毅、粟裕,每当提起这些,他都是眉飞色舞,津津乐道,听的人也格外的聚精会神。可在文革那挡子他却因此挨了批,也游了街,罪名是自首变节,出卖陈毅。这罪名可真够大的,判几年刑恐怕已是轻的了。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新四军北撤那年,正赶上沈九患伤寒,没能跟上部队,就留在了家。后来国民党政府对参加过新四军的人进行登记,沈九在被登记之列,登记表上有一拦:领导姓名,他原想填同村李二毛的,因为当时二毛是沈九的班长。但二毛太没名气,沈九想,我的领导不能是无名小卒。灵机一动,他就填上了司令员陈毅的名字。他觉得这很露脸,本来么,我的领导就是陈毅,没错。当时他确是这么想的,没想到这却成了他出卖陈毅的罪证。后来有人开玩笑说:要是当年他把他的领导填上了毛泽东,出卖毛泽东的罪名恐怕够他枪毙几回了。
自从出卖陈毅的事传开后,沈九的名气着实火了一把,你想能出卖陈毅的人是何许人?那必定是对陈毅非常了解又很亲近的人,于是好事的人都来打听,甚至一些小报记者也来采访。据沈九说,他当年是陈毅的警卫员,陈老总亲切的称他为九娃,师首长们都叫他小沈,团长、营长更不用说,都是哥们。后勤处给司令部发放战利品,陈毅总是让他先挑,他拿出那柄豆子叉,说这就是当年陈毅送给他的。这故事虽然打小时候起,我就听过不知多少遍,但每次听都有新鲜感。而村里老一辈的人却说,这是他瞎吹,他根本就没当过陈毅的警卫员。可惜的是和他一道参军的同村李二毛已经在涟水战役中牺牲,他是否当过陈毅警卫员的这段公案就只能是个迷了,但我却相信他说的都是真的。战争在他身上留下的那么多伤疤是绝对假不了的,何况他每当讲这些故事时,都是那么专注,那么认真,既不像炫耀,也不像撒谎,不是亲身经历是编造不出来的。
童年的记忆随着年岁的增大逐渐淡化,记得读高中那年的春天,我在沈九家又见到了那柄豆子叉,也许见的次数多了,已不再有童年时的那种新奇感,但我还是特别留意了那一行洋文:made in china。原来并不是德国货,我心里想。但我并没有说穿它,我想:希望成为陈毅的警卫员恐怕是当年新四军每个小战士的共同愿望,沈九当然也不例外。对他来说,这把豆子叉就是陈毅送的,而且是真正的德国货,看他在叙述这段故事时的神情时,就可知道,这个愿望在他内心深处已经成为事实,我能让他这个虽说是虚拟但且诚挚的美好愿望破灭吗?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我的母校,我初中就读过的凌博中学举办七十周年校庆,作为早年校友,我在被邀请之列。这座学校的创办人是我的同村前辈,清末秀才沈凌博先生,抗战时期民生凋敝,许多饱学之士都流落乡间,沈老就聘请他们来校任教,当时前来应聘的就有复旦、交大的教授,这使凌博中学声名鹊起,临县的许多学生也慕名前来。当时的校舍大都是平房,但有一座二层小楼,是地方上最漂亮的建筑,沈先生为了纪念其父亲,取楼名椿庭楼。七十年沧海桑田,当年的校舍已不复存在,代之以一排排崭新敞亮的新楼。但椿庭楼依然矗立,只有它见证着这所学校的风雨历程,它也是我们这些远方游子这次回校唯一能够追忆往事的地方。现在的椿庭楼已被用作校史陈列馆,在馆内一块展板前,学校董事会的名单中我赫然见到了沈根发的名字。询问之后,得知沈九已经过世,他的儿子根发如今是一所颇具规模的民营企业老总,新校舍就是他捐资兴建的。在校友接待室我见到了这位儿时的伙伴,他坚邀我晚上去他家作客,说是有一件礼物要送给我,还说这是他爸爸的遗嘱。他是这次校庆筹备委员会委员,挺忙的,临走时他再一次叮嘱,晚上一定得去,他用车来接我。
从他家到镇上有八华里,这条路我儿时读书时每天要走两个来回,路上有一处叫桃树弯的荒冢,暴雨过后,被雨冲刷过的坟茔就会裸露出腐朽的棺木和森森白骨。特别是阴天经过那里,心里总有点发毛,所以我总是和根发相约同行。这条路虽然我已经有近四十年没走了,但在我的记忆里且依然是那么清晰。
傍晚根发的车来了,是一辆黑色奥迪,开车的是他的儿子。车平稳的行驶在宽阔的水泥马路上,车窗外摇曳多姿的行道树在路灯映照下,闪射出斑驳陆离的光点。透过夜色,远处村落星星点点的灯火组成一个光圈,我们的车就是这个光圈的圆心。难道这就是我久违的故乡?我的故乡有这么美吗,我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车缓慢的拐上了一条小路,“进村了,”根发说,我从回忆中被惊醒,过去要一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只几分钟就到了。车停在一座三面环水绿树掩隐的二层小楼前,我们进了屋,屋里陈设很简单,典型的上世纪末苏南农家小院的布置。墙上挂的是用十块钱就能在新华书店买到的两边配有对联的中堂画,画下是一张天然几和配有四张琴凳的八仙桌。有人来访,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沏上一壶茶,就能聊上几个小时,既是会议桌又是餐桌,确是一大特色。但我总觉得这种简陋和他的奥迪不很相配,他应该有能力兴建更豪华的住宅。随后根发领我进了他二搂的书房,靠壁是一张双人沙发,对面是两架书橱,依然显得简陋,只有窗下的电脑桌还算有点现代气息。令人注目的倒是墙上用红木镶嵌的条幅,上书:“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语句似乎出于论语,但我想只有小学文化的根发挂这个条幅是否是为了显示自己有钱之后的儒雅,有点作秀的意思。根发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说:上世纪末镇政府组织部分企业领导进修,我在华东师大培训了半年,一次课上老师讲:“赚钱不应是企业家的唯一目的,企业家应将社会责任当作第一要务。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你们的道就是社会责任。你们谋求的应当是社会给于你们的责任,而不是自己的衣食;你们要担心的是有没有担起社会的责任,而不是担心你们是否会贫困。”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就请人把它写了下来,装裱后一直挂在这里。其实我父亲在世时也是这样叮嘱我的。他说我们村很穷,没有多少人受过正规教育,但我村的沈老先生却用盖祠堂的钱在镇上办起了地方上第一所洋学堂,那是我们村的荣耀。现在的校舍年久失修,已经很破旧了,我们有责任修复它,这也是在继承我村的传统。于是我为镇上中学的重建捐资三百万,算是尽了一点社会责任,圆了老父的遗愿吧。椿庭楼是凌博中学的根,我保留了它,也是给你们这些老博中的游子留了一点念想。

晚饭后我要回镇上,因为明天我和几个老同学相约,要去看望已年届九十的老师。临别时根发拿出了一个锦盒,说是去年他随省外贸团去德国考察时特地带回来要送给我的。我已经猜出里面的东西了,打开一看,是一套精美的餐具,他拿出其中的叉,指着上面的铭文:made in german,我们相视而笑。他说这是父亲的遗愿,父亲说他那把叉不是德国货,也不是陈毅送的,他不好意思送给你,但他答应过,要送你一把德国造的叉,要我帮他了了这个心愿。这使我想起季扎挂剑的故事:季扎出使徐国,徐君心慕其剑,不好意思明说,但季扎已经明白,心想我还要出使别的国家,待回来时再送给他吧。等到季扎出使回程再经过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扎要把剑留下,他的随从说,徐君已死,你的剑留给谁呢,况且你也没有亲口答应他呀。季扎说,但我在心里已经答应他了,我岂能因为他的死而违背自己心中的承诺呢,于是把剑挂在了徐君的坟上。季扎是我们常州的开埠祖师,史称延陵季子,他的这个故事,一直被誉为承诺守信的典范。它说明了一个活着的人仍然守着对已死的人的承诺。而沈九则体现了一个死去的人用遗嘱来守着对活着的人的承诺。沈九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他不可能象延陵季子那样流芳千古,但这不正好说明承诺守信这一良好的道德品质已经成植入人心了吗?但愿它能够发扬广大,成为人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故事很简单,一个善意的谎言,但却体现了一个死去的人用遗嘱来守着对活着的人的承诺。承诺守信这一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今天也一样的让人敬佩!

标签:写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