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一 重游韶山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坐在那辆陈旧的小巴里,想到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老歌。
湖南湘潭来过几次,没能去趟韶山,难免留下遗憾。本想选择凉快点的日子成行,偏偏天公不作美,一片毒日当空。看来在三伏天里指望凉爽,恐怕也难。于是清晨赶早,尚有一丝凉意可享。就去西站坐上开往韶山的小巴,直奔红太阳升起的地方。
车说是开往旅游地,却不像大城市的旅游车。空调无力地吹起,像是没有冷风,感觉坐在闷罐里一般,如在上海这样的车早就淘汰了。客源不错,十人座的车,无一空位。车一路开去,还不断有人上客,最后竟又塞进了十人。本地驾驶员如此无视交通法规,令人诧异。
身后坐着好几位上海游客,率先向驾驶员提出抗议。“师傅!你已经严重超载,这样不行哦!很不安全的!”女游客一口南音的普通话在责怪着驾驶员,同行者齐声附和。驾驶员是个女人,自觉理亏,只当没有听见,也不与客人争辩,依旧我行我素。身后仍是议论纷纷,我能听懂。“身在他乡,入乡随俗吧!”我说了一句沪语,那几位同乡听了这句话,想来也有点道理,便也不吱声了。
人多空调不再起作用,把车窗打开,有风吹进来反倒凉爽些。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清晰地在耳畔回响。家乡不如上海这是肯定的,硬件软件都有很大差距。有人问起故乡在哪儿?会自豪地告诉别人和毛泽东同乡!现在这情景也着实让人汗颜,市场经济下的家乡,淳朴的乡风早已不在。除了这里出了个毛泽东能引以骄傲以外,其他却无法苟同。
改变却是硬道理,穷怕了的老百姓总想要改变点什么。笔直的柏油公路像能看到通往幸福的天路,绿色的原野让人心旷神怡。四十年后再一次走在这条路上,心有别样感受。文革期间有幸来过韶山,记忆已模糊,一切像第一次踏上这片红土地,陌生又似曾相识。
尽管车辆超载速度却也不慢,道路宽畅,通行无阻,一个时辰已进入韶山市区。
韶山市原来只是县级行政区,1991年6月才特批成立了县级市。全市只有11万人口,是全国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袖珍性城市。
汽车驶过市区只有几分钟时间,还没能细看街景,车已抵达韶山车站。
下了公交车,又上韶山的旅游车。车况比来时的车辆要好许多,售票员兼导游员,湖南腔的普通话使人感到乡音亲切。车一开动,她就沿途就着景色介绍起来。
四十年前,这里只有毛泽东同志旧居,那间半是草屋半是瓦房的居所在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如今韶山已成为旅游景点,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伟人故去,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被不断地放大神化。方丈道人喜欢风水之说无可厚非,原本他们就是唯心主义者。文人学士也大肆蛊惑人心:“此乃风水宝地也!有帝王之兆。”韶山在无比的想象中尤如神圣之山,给毛泽东平添几分神秘色彩。人的一生会遇上无数个逢九之日,一位成就伟业的领袖在逢九的日子成事也是再自然不过的,领袖喜欢九的数字吗?不得而知。毛主席逝世是9月9日,然而他却不知道自己会死。据说病重的毛泽东有个叶落归根的心愿,回家乡养病。如有不测,愿意葬身故乡的土地上。如此说来九月九日并不是他老人家选定的吉日,天有不测风云,那时全国人民在九月九日一天,悲痛欲绝。毛泽东最后的愿望未能了却,成为他老人家一生中最后的遗憾。
第一站是韶山毛泽东纪念堂,堂匾上“韶山毛泽东纪念堂”是毛致用同志所书。韶山冲毛姓居多,而毛致用并非韶山人氏。整个纪念堂园区规模宏大,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纪念堂内多为复制的毛泽东生前系列照片,仿真蜡像等,尔等时代的人对他的照片早已熟悉,没有细看。导游讲解也无新意,只是一些光怪离奇之事却能吸引人。纪念堂内略显空旷,反而是卖旅游纪念品的商店比比皆是,尽管营业员吆喝着却没有人去买卖。出售的纪念品多为毛泽东人像,看得出来有点惨淡经营。严肃之地,不便调侃。文革期间最多的就是毛主席像章,至今家里还有上百枚毛主席像章,多为铝制。难怪周总理有这样一句话:还我飞机!还我大炮!当年兵工厂把制造飞机的原料都生产毛主席像章了,因此像章在尔等眼里不是什么稀罕之物。
花了45元的门票,并无太大的收获,心中不免有点遗憾。
站在纪念堂的高坡上远眺韶山冲,群峦起伏,纵横交错。如绿色的海,没有尽头。一位巨人倒下了,青山依旧,留下无限遐思。历史从不会冷落时代的弄潮儿,几代人都记住了他——毛泽东。
回望毛泽东纪念园,心不再是沉重。水塘里一眼荷色,湘莲随风摇弋,粉色的芙蓉如仙子般容貌,有的含羞,有的腼腆,有的释怀,娇媚无比。站在荷塘边,留连忘返。
人们在这里想得到点什么呢?一批批人来了又去了,在这块让人思索的土地上匆匆而过。毛泽东留下的财富,不是他的身影和猜想,也没有玄妙与神奇,而是他——感性和理性地观察这个世界的想象。爱人民是领袖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今天人们还在怀念他。纪念堂是韶山人缅怀故人的地方,但同时也是亿万人民缅怀的地方。导游的解说词太单薄了,没有点到精髓,很不尽人意。
这里更像是一个庙宇或者是神殿,给我留下了感叹和遗憾。
二 毛泽东故居
出了纪念园往东走一里路,来到了毛泽东故居。
这里没有什么较大改变,远远望去依旧是那么眼熟。和四十年前一样,庄重而整洁。门前的池塘里漂浮着浮萍,池水静静地享受着柳的倒影,时而摇动。这里比几十年前喧闹了,烈日炎炎,居然还有许多参观者,可见人气之旺。
想起了纪念园导游说的话:据说郭沫若来到毛主席旧居,前后一看,连说:“好地方啊!好地方!”随同者连问为何是好地方?“前有照,后有靠,风水宝地也!”何谓照与靠?故居前池塘如明镜,古时镜也谓照,前程似锦(镜的谐音),照妖辟邪。故居后有小山,俗话说后有靠山,吃喝不愁。虽不信风水之说,但此地确是环境幽雅,青山绿水相拥,极适合居住。
隔水相望,故居如无人打扰,定处在一片宁静中。
故居半是瓦房半是草屋,使人感觉有点怪怪的。农村多是独居门户,少有共一山墙。难道毛家家境无力修建一间整屋吗?不得而知。过去讲成分时,毛泽东的家庭成分是中农,我看应该是富裕中农才是。家有耕地,耕牛,在当时湖南农村来说也算是不错的家庭。
参观者络绎不绝,故居门前有点挤挤嚷嚷。
故居门楣上挂着的牌匾随着历史也已更换三次。原先这里叫“毛泽东故居”,故居乃过去的居所,故也有死去的释义,所以后改为旧居。毛泽东去世后,又改为故居。
参观人虽多,秩序井然,大家鱼贯而入,肃穆安静。屋内陈设和过去没有两样,都是一些起码的生活用品,用现在标准来看,可以用简陋来形容。边走边看,容不得停留脚步,容不得沉思细想。数分钟已从边门而出,站在那里眼神凝视着故居。心中又回响着熟悉的旋律,“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就是这间屋子诞生了一位领袖,而且是统治着有十亿人民的大国。历代的统治者都没有像他那样管理的有声有色,令人折服。出身于农民家庭,但他不是农民,是个知识分子。从历史中感悟到,智者与智者的较量,谋略上乘者胜。毛蒋之争,润之确是天才,远在中正之上。
故居的池塘那边,不知何时修建一排商店,破坏了恬静的格局,大杀风景,确是一个败笔之作。这点蝇头小利韶山人也要去赚,有失颜面。是想借“前有照,后有靠”的灵气发财吗?哑然失笑了。
听路人说前面的山坡上有毛泽东父母的坟冢,倍感兴趣,欣然而去。此去不远,片刻就到了。
一到墓地,有点出乎自己意料。坟冢极其平常,和普通墓没有什么两样的地方。要知道这是一代领袖的父母双亲埋葬的地方。坟冢呈外半圆格局,墓墙为石块垒砌,高约二米。半圆中部是墓碑,碑文是“显考毛公顺生(右)毛母文氏(左) 大 人妤合墓”。墓前烧香磕头的人很多,甚是奇怪,可能视毛公毛母为菩萨一般。毛顺生于1870年10月出生,病逝于1920年1月,享年50岁。文氏生于1867年2月,于1919年病逝,享年52岁。毛泽东青年时就失去父母双亲,想必是万分悲痛。在墓旁边,有毛泽东的祭母文,全文386个字。此文记叙母亲生育七子,最后只留下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两男两女先后夭折。文中颂扬了母亲的博爱善良,慈祥贤德。从文中能感受到毛泽东痛失母亲的悲切之情,字字如泣。
原墓是土堆土围,解放后立碑为志,毛泽东去世后,于上世纪78年和89年先后经过两次修缮,方有此规模。面对这一切,心中不免有些酸痛,也对毛泽东肃然起敬。在墓前深深一个鞠躬,表示后人一往仰慕之情。
站在山坡上,眺望韶山冲。两次来韶山,相隔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自己一生可能不会再来了,想到此泪湿眼帘,无限感慨在心中。
默默祝愿韶山冲青山永在,史垂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