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散文»写景散文»寻访柳宗元

寻访柳宗元

    昨晚从崀山回来,我们一行七人夜宿永州城。也许是在等待与柳子有场奇异的幽会吧,也许是想倾听来自唐朝的蛇声吧,我居然一夜辗转难眠。

    天刚破晓,我被手机接收短信息的提示音惊醒。是贞贞发来的,她问我们起床没有,说她老睡不着,凌晨4点多钟就醒了,现在和雨漉、香香三人在逛街。偏偏这时经农、新炎推门进来,说是去吃早餐,顺便参观永州城。于是,我就叫醒了尚在熟睡的兵哥,大家一起坐车去城内转转。

    来到宽阔的街道上,面对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面对着川流不息的人车,面对掩映在青山碧水中的山城,我真不敢相信,这就是当年柳宗元被贬的蛮荒之野,一个盛产异蛇的地方。在这里,清澈的潇水与悠悠湘江欢快交合,哺育着一代代聪明勤劳的儿女。在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瑰丽景观神奇相融,铸造出名播八方的风光和胜景。在这里,名山秀水纵横城中,庙庵寺观遍布乡街,山石奇突而险峻,岩洞幽遂而众多,真是令人神往。难怪,思想家周敦颐、军事家蒋婉、黄盖、哲学家李达,书法家怀素、文学家柳宗元、诗人元结,或出生于斯,或长期幽居于斯,一个个被永州的奇山异水孕育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英。难怪,历代名家欧阳修、陆游、黄庭坚、寇准、徐霞客、何绍基会相继寻访到此,留下一篇篇动人的诗文。数永州人文资源,上下三千年,既有楼塔寺庙之壮观,又有古遗址之神奇,还有碑石与石刻之绝妙,众多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一幅古老悠久的画卷。

    任何民族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山水这一基本载体。山以它的坚固稳定性,表现出了民族文化的本质和历史的传统性,水以无穷的流动、莫测的变幻,表现出了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内涵性和进步性。在永州,“潇湘夜雨”滋润出无数处风景名胜。曾有专家这样评价永州:“如果说张家界是一幅画,那么永州就是一本意味隽永的书。”元结、柳宗元、周敦颐这三位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做出了许多开源性贡献的杰出人物,正是因为以永州这本特质的书为载体,为人类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永州人最自豪的当为“三子三溪”。三子即元子、柳子、周子。徐霞客说:“永州三溪,浯溪为元子所居,愚溪为柳子所谪,濂溪为周子所生。”可以说,没有永州三溪就成就不了三子。这当中,影响最深远的当数大散文家大诗人柳宗元了。柳宗元在永州虽然没有主政,但他与永州人民生活在一起,写出了许多揭露时弊反映人民苦难的文章,为中国文学思想史做出了杰出贡献,深得永州人民的崇敬爱戴。柳宗元在永州人的口语中尊称为柳子,柳宗元的塑像叫做柳子菩萨,永州现有柳子庙、柳子街,而这,无不折射出永州人们对柳完元的敬仰奉崇。如今,漫步在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永州街上,我们每走一条街都能闻到柳宗元的呼吸,每走一步路都能感受到柳宗元留下的余温,而愚溪两岸的每一棵柳树,更是时时在诉说着这位文学大师的传说故事。这故事里,有悲愤,有孤独,有失望,更多的是思考,是期盼,是等待,是智慧的光芒。如果说柳文化是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独树一帜的华章,那么由柳子庙、愚溪和永州八记遗址为代表构成的柳子景区就是流芳溢彩,令人击节惊叹。

    到永州寻访柳宗元,柳子庙是极为重要的一站。这座位于河西柳子街边的庙宇,修建于唐元和九年,砖木结构,前后共三栋。来到庙门口,但见大门上方竖立“柳子庙”三字的石刻,左右侧门上各题有“清莹”、“透澈”行书二字。正门两边有副石刻楹联:“山水来归黄蕉丹荔,喜秋极事福我寿民”,据说是清同治年间永州知府杨翰所撰,其体现的正是柳宗元的以民为本思想。我们进去时,验票人员见我和经农都有新闻采访证和作家证,就免了门票,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永州人对文化人的偏爱。进入庙中,我们来到前殿,楼上是戏台。穿过戏台是看坪,踏上十三级石阶,就是中殿,里面共三间房子。由殿内拾级而上为后殿,面积较大,里面也有三间房子,其中后一间端立着柳宗元的白色塑像。我在柳像前,怀着十分的敬仰肃立良久。对于他的生平事迹,我早在十年前就从一本书中读过。而今,柳子庙里的柳子生平事迹展览室再次增进了我对柳子的了解。

    柳宗元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省永济县),故世人称柳河东。他祖辈世代为官,柳父曾长期担任长安主簿,因而柳家实际早已离开原籍。柳宗元就出生在长安,成长于长安,一辈子都没回去过河东。柳宗元十二岁时,为避战乱随父辗转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目睹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与混乱,这给了他一个认识社会、增长阅历、学习知识、开拓胸襟的好机会。但才华横溢的柳宗元,在入仕道路上一直不顺。他在17岁到20岁的四年间几次求乡里保举为“乡贡”未获成功。21岁时他与刘禹锡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不幸遇到父亲病逝。柳宗元为父服丧三年后,出任秘书省校书部,并与杨氏结婚。26岁时,柳宗元考中博学宏词科,被任命为集贤殿书院正字,才算正式步入仕途。33岁时,时任礼部员外郎的柳宗元因卷入朝庭权力之争,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被再贬为永州员外司马。从此,柳宗元开始了“待罪南荒”的十年拘囚生涯。柳宗元到永州后,虽不再为官主政,但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他寄情于山水,用手中的笔创作出大量的优秀诗文。他完成了元结曾提及的多种没有完全突破的文体形式,使文学从史学、哲学独立开来,成为纯文学,为中国文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可以说,是永州的山山水水成就了柳宗元,是柳宗元让永州扬名于世。柳宗元还撰写了大量政论文,极力推崇“以民为本”的伦理思想、“除弊革新”的政治思想、“文以明道”的学术思想、“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统合儒释”的宗教思想。愚溪,是柳完元经常去徜徉的地方。他改冉溪为愚溪,其实就是托愚明志,讽喻世态。他不是以愚自责,而是以愚自豪,常与农夫在溪前小憩畅饮,以愚溪为题材写了大量诗文,如《愚溪诗序》、《愚溪对》等。柳宗元与当地僧人交往甚多且密,这与他迷信佛教有关。“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官场失意的他甚至想过“重入修门”,欲从佛经里得到解脱,但他的理想他的政治品质使他做不到。因为,像封建时代大多数文人一样,柳完元至死也没有解开一个情结,那就是对朝廷的“忠”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无法和谐。这是个死结,造成了他心灵与现实无法调解的矛盾痛苦。他始终认为人的价值只有为国家,被朝廷重用才能显现,所以他虽然信佛但又无法超脱现实。他没有陶渊明的恬然,也不会像王维去皈依佛门,他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于是,他在游山玩水中求乐,借诗文抒发愤世嫉俗、怀才不遇之情。后人对柳宗元信佛多有贬义,我却能理解他的无奈选择。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地去观察中国古代士阶层,就不难发现,当他们的救国济民理想无法付诸实施或仕途不达时,宗教信仰无疑是最好的一种精神支柱。


    柳子庙规模宏大,风格独特,文物遗存丰富,庙内各种雕刻彩绘、匾联均出自名家之手,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有“国宝”之誉的“三绝碑”、“严嵩碑”等珍贵碑刻,柳子庙因此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慕名到此参观。我只是一介平民,我寻访至此完全是出于一种崇敬心情。此刻,我多么渴望世间存在时空隧道,让我从容地跑到柳子面前,哪怕是一秒钟的亲密接触,我也会满足终生。当然,这只能是个梦,我只能跑到庙前的愚溪边,双手浸润在清凉的流水中,有如触摸到柳子高贵而纯洁的灵魂,还有满溪的愁情别绪。“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为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柳宗元是做梦都在思念家乡故园啊。永州的山水再美,毕竟不是他的乡土,永州的人情再浓厚,也无法抚平他心灵的创伤。这满溪的泉水,不正是柳宗元当年思乡泪水汇聚而成的吗?在溪边,一位洗着红薯的七旬老妪告诉我,柳子在永州做了许多好事,现在永州民间流传着他不少的感人故事,有除暴安良、弘扬正气的,有为民造福、兴利除弊的,永州人民十分怀念柳子,过去每年春季和秋季,人们都要在庙内举行祭典。农历七月十三日是柳子生日,这一天最为隆重,人们杀猪宰羊,悬挂油灯,请戏班唱戏,以示祭奠,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在柳子庙周围的村庄还建有十多座小庙,每天早晚都有许多人去供奉香火。听了老妪的话,我想,柳宗元生前总觉得只有被国家和被朝廷重用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他也许想不到人生的价值同样可以体现在平凡之中。

    离开柳子庙,我们驱车来到永州的另一处胜景朝阳岩公园。朝阳岩又名西岩,位于潇水西岸,相传为元结所命名,并撰《朝阳台铭》及《朝阳岩诗》刻于石上,朝阳风光自此显名。朝阳岩的景点分容、洞两大部分。“高岩瞰清江”,登上朝阳岩陡峭的悬崖,俯瞰悠悠北流的潇水,眺望秀丽的古城,耳听风吹林响,蛐唱草丛中,这是一种怎样的物我两忘之境啊。难怪当年柳宗元会常留连于斯,借此排遣内心的孤独、落闷和失意。在这里,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渔翁》、《江雪》,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一位大诗人的地位。其实,朝阳岩的美,不但在于外在的自然风光,更在于深厚的文化内涵。自元结在朝阳岩题铭刻石后,历代都有文人士官在此刻石留字,永州除浯溪,朝阳岩是保留名人题刻最多的地方了。在这些行云流水的草书,或亦庄亦楷的行墨,或谨严不苟的楷书里,记载着一代代失意名人的故事。元结的归隐,柳宗元的悲情,周子的沉思……他们伴着消消涨涨的河水起落沉浮,给后人留下多少感叹。如果说,封建时代文人的怀才不遇是僵化的体制造成的,那么今天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度,却仍然有不少有志有才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君不见,在许多城市,一边是大量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无门,流浪打工,干着专业不对口的活,一边是不学无术的官家或富豪子弟、亲戚随便进机关单位谋个好职位,有的甚至小学、初中未毕业却可以平步青云,弄个一官半职。什么时候,我们中国真正有一个健全公平的用人机制,不再出现知识分子延续几千年的“怀才不遇”悲剧了呢?

    想到这里,我的心突然沉重起来,我真不敢把这些告诉柳宗元。我该回家了,因为,明天就是中秋节。

    

    2006年10月10日凌晨初稿于耒阳

    10月13日晚改于毛泽东文学院

    

  

标签:写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