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优秀作文:斑竹泪青青
父亲的伞撑在天上,顺着边沿淌下的雨水,仿佛是一个见证。伞柄上的橙黄的斑点,还是那样明,似眼睛,似星星,述说着人生的脚步匆匆又迷蒙。
小时候,父亲的威严早早地建立在我的脑海里,使我敬畏自心底。不只是我们兄妹六人,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就连几个堂兄妹,对他也是敬畏有加。一次吧,被教书的三爸宠坏了的胖子哥发飙,坐在崖畔边上要往下跳,急得三妈在当院“社哟——社,好我的岁先人哩,你起来,要啥都成……”她越是哎哎戚戚,胖子哥就是坐在那里不离开,我们哥几个围在崖畔边上,干瞪眼没办法,心说:这可咋办呀?父亲可能在灶房吃饭吧,一听三妈又在哭闹,心里明白了三分,撂下碗走了出来,只大声喊了一句:“谁要弄啥哩?”胖子哥便灰溜溜地爬起身来向场后跑去。一场危机终于解除了,三妈长舒了口气,他却像没事人似的,拽着我们小弟兄几个搞起“攻城”的游戏来。
国国是四爸的大儿子,和我一般大,但在哥几个中最调皮,打拳钓鱼的游戏他最拿手,村院中的小孩子无不怕他,因为他的“空脚”(扫堂腿)老厉害了。但他也有惧怕的事,就是,每每剃头的时候,就连蹦带跳,哭闹不止。这时候,四妈总爱说:“别吼啦,你伯来啦!”他的哭声立时止住了,睁开半眯着的一只眼睛一瞧,发觉上当,又哭闹起来,比刚才蹦得更厉害了。这时,到生产队饲养室喂牛的父亲路过老院门口,被爷爷叫住,走了进去。四妈正手忙脚乱的,一看父亲来了,仿佛见到了救护神,急得不知说什么好,一只手使劲扶起国国的头,嘴里念道:“哎哎——!”国国一听妈妈不再求他,语调里带着惊喜,觉得不对劲,赶紧止住了哭闹,直起身来挣脱妈妈的手臂,乖乖地走到木凳子前,接受这迟来的“洗礼”。
父亲对我们自小要求就很严,他生气的时候并不动手。记得有一年冬天流行水痘,大人也闲了,整天把我们关在家里。可下了雪,我们小哥几个就闷得慌,觉得心焦,啊哦,是该堆雪人了。于是我们就趁大人们不注意,偷偷地想溜上场去。可谁知,父亲正在大门口扫雪,这可怎么办?我们大着胆子,想悄悄地从他身边绕过去;一个过去了,他还在扫;第二个过去了,他猛抬头看见了:“嗯!你这些岁熊——”他说着,嘴向一边使劲一撇,大鼻子还直着。吓得我们灰溜溜地放绷子跑下院中。
小时候,我只违过父亲的一次意志,就是八岁那年父亲让我上学,我非但不去,而且大着胆子喊了他的名字。于是他顺手捞起一根竹扫棍,没头没脑地狠命地抽下来,我哭喊着:“妈呀——妈呀……”卷起书包跑着上学去了。
这可要怪邻家的叔叔,他说:“学校的姓寇的老师可歪(严的意思)了,说不定就教你。”我说:“我怕!”
“怕就不去学校了,你还小。”
“可我爸让我去!”
“那有啥难的,他硬叫你去,你就喊他的名字,他就不让你去了。”
结果害我挨了顿揍,我好几天都没理他。
好在有几个同学逃学,父亲也知道这情况。加上我不会写字,让哥哥写,结果不满意,我便以老师的话当“挡箭牌”,滚到炕角冲家里人喊到:“老师让星期日的作业,写的和书上印的一模一样。要不,就不让去学校。我不念了,祥子人家都不念了。”父亲无法,苦笑着,便不再勉强我去学校了。一晃到了第二年九月一日,我背着书包,屁颠屁颠地上学去了。母亲笑着对父亲说:“你看到了年龄,不用你说,人家就知道上学时咋回事了。”
从那以后,我再没有逃过学,从小学一直念到中学,念到师范,再工作,再进修,一直到今天的研究生,我还在学,成了名副其实的“书呆子”。可父亲在前几年已经去世,不知他还赞不赞同我这不同流俗的拗劲?
父亲没有多少文化,但他的威望在方圆是极高的。他善良淳朴,好急人所难,排纷解难,主持公道。谁家有个不接不到处,只要他知道,就会想法设法帮助人家;谁家邻里兄弟发生矛盾,连村干部都“清官难断家务事”,只要找他,他一句“豇豆一行,茄子一行,行行清”,就给裁决下来,当事双方就瞪着眼睛来,眯着眼睛走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年夏天,耀州的一个小伙子找他,说是要认母。父亲已不再喂牛,因为在城边修路,负了工伤,被提拔为副队长。但,大家还习惯叫他“未哥”或“未叔”。“未”,是爷爷给他取的小名,大概是时辰吧,三爸叫“乾”,四爸叫“老福”,而五爸却叫了“虎”;在大家里,大伯没有“出五服”,再老哥几个中为长,父亲排行老二,他的孩子管父亲叫二爸,因此我们堂兄妹就顺着叫下来了。
父亲便给这那小伙子走了。到晚间才回来,他对我们啥也没说。后来从母亲口中才得知,那个小伙是陈家的玉兰姨早年生在耀州娘家的儿子。陈家的老掌柜过去在******手里当过镇上的保长,规矩多,就不许媳妇把孙子带进门,于是玉兰姨娘家人就只好把孩子送了人。世事无常,其时老太爷已经去世,玉兰姨的丈夫在儿子出生不久,到九里坡放羊,帮人到破窑洞里挖白垩土给塌死了。玉兰姨从此寡妇抓(养的意思)娃,生活艰难,好在陈家人护群,邻里也不遗余力地帮助,才总算能维持生计。
如今,长大成人的长子来认母,玉兰姨当然乐意。但她拿不住大家族的事,父亲便去找陈家的老二——新宝叔。新宝叔和父亲年龄一般,小时候有昏厥症,一次他在野坡里昏倒,父亲救了他,从那以后,他们的关系就很正,他家富有,交往广,但有什么好的总带给父亲吃。父亲说明来意,并介绍小伙给他二爸行礼,新宝叔看父亲同意这事,也不好反驳说:“是这样,只要我妈同意认,我就答应他们母子相认。”陈家的老太,个子挺大,胖乎乎的,整天不干活,每每经过她家门口,就会发现她老人家拄着拐棍,蹲在大门墩上晒太阳。她家法严,动不动就罚媳妇孙子的跪,村院中人送她一个最相称不过的外号——佘太君。你说,厉害吧!
去问,她怎会同意呢?玉兰姨拗不过,母子只好哭哭啼啼,做骨肉分割,那场面叫人揪心。父亲无法,只得打圆场:“俗话说‘生母没有养母亲’,小伙子,你先回去,待给你二老养老送终了再来相认吧。以后,走到村里,到叔家喝茶!”
但父亲的文化也不低,他常对母亲说:“娃们能念书,尽管让念,念到哪里,我就把他们供到哪里!”
母亲有时也对我们讲:“你爸虽是村小文化,但却是念书年的最好的。当年,延安来人到村小要人,先生让他和你天学伯写字,人家就选中了你爸。可你爷爷抽大烟,家里孩子多,缺劳力,你爸是老大,结果他留了下来,你伯就去了。”我们便好奇地追问:“我天学伯是哪个?”“就是二队咱的本家,逆天英伯他兄弟,过去在外地当兵,如今转业回来在咱淳化县当县长的那个。”母亲回答。
由此,我们便对父亲肃然起敬。读了许多的书,却更加孝敬他和母亲,没有丝毫小瞧他们的意思。
大概是一九八六年吧,那年夏天麦子大丰收,当时农业机械化程度还很低,干活主要靠人力。一大早,父亲啃了个馒头,喝了些茶水(这是他早起的必修课),就到地里用大链把麦子删(割)倒;随后,我们跟着母亲在他后边,边刨、边捆,然后分摊把麦个子蹲在地理,准备第二天再拉。累了一整天,回到家里,粗略地吃了晚饭,我们姐弟几个便倒头就睡。一觉醒来,不见了父母亲,以为他们早起上场去了,就没在意。不一会,母亲推门走了进来,喊我们:“快起来,快出来啦,弄嘎子到地里拾麦去,我和你爸爸麦子都拉完了。”
啊,原来他们是连夜晚,套着牛拉架子车,就着月光,一车子,一车子,硬是把三四亩地水田的麦子拉完了。我们姐弟几个只有沉默着,赶紧穿上衣服,潦草地吃了些东西,就上地捡麦子去了。
前多年,家里有一个苹果园,在母亲去世后,这是父亲唯一的劳动场地,他钻进去几乎整天都不知道出来。每当别人奉劝他;歇着吧,儿女都能过得去,只要人家把好吃的给你背回来,你还图啥哩?他自豪地说:“你看,我的果园比有的小伙子管的长得还要好!歇着会生病,轻来轻去扳倒山,再说这也是个玩弄。农民吗,不种田,干什么去?”
直到他去世那年秋天,他在雨地里把苹果下完,装袋放在哥哥的院子里。后来,哥哥卖了苹果,他也没计较什么,我又能计较什么呢?他的宽厚遗传给了我,但愿他的勤劳坚韧也能遗传给我——我想,这是我从他那里继承来的唯一可贵的精神财富,会支持我读过所有的艰难困苦!
中秋节本打算回家一趟,但,假期短暂,故园荒弃。寂静的夜里,忙着写作,猛然想起,父亲当年用过的黄油布伞如今还在窑口上挂着吧。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林,它该破旧不堪了吧。但伞的竹柄杆上,已被父亲生前摩挲得光滑无比,那上面的斑斑点点耀眼夺目。那是哪种竹子做的呢?我没有去过南方竹海,觉得它应该叫“斑竹”或者“湘妃竹”吧。斑斑点点的,是我思念父亲的眼泪吧,永远流淌在岁月的风里。
我会永远告诫自己: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父亲是农民,我身上流淌着农民的血。我会在自己的田地上不停地耕耘一辈子,挥洒血汗,相信在某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定能收获太阳饱满最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