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以往,教师地位至高无上,学生只有俯首听命的份儿。现在,随着开放进程的加快,网络的普及,学生们的视野开阔,无论是从思维的广度、宽度,还是维权意识、法制意识都在增强。与此同时,与独生子女俱来的社会问题,一些不良风气也在浸染校园,师生关系出现新趋向,老师的传统地位受到空前挑战。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本刊就新师生关系展开调查。
a学生知识面广,老师要想受尊重,要经得起学生“考”
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涉猎面极广,涉及的深度也大增,常常在课上课下问一些问题,无意中向老师发难。
哈市第六中学语文老师张清伟记得,在讲到《沁园春?雪》时,有学生问“毛泽东的这首诗为什么会有几个版本?”“哪个版本更好?”对此知识不了解的老师自然会被问住。一位在该校工作,后调到上海华北师大的老师,更被学生追问到“《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创作的其他作品的写作风格、特点,语言习惯”等问题。这位老师与同学热烈地探讨后,赢得学生的尊敬。
一位同学询问highschool跟其他英文单词“高校”的区别,哈六中班主任、英语教师李冬梅说,这种来自学生的高水平的“咨询”很常见。现在,许多学生在外面参加补习班,接触大量的单词和新鲜用法,有的学生甚至可以达到阅读英文原著的水平。
这种教学中被称为“教学相长”,即通过教学,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的现象,有时会成为对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考核。经受不住考验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可想而知了。
学生的进步,在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的同时,也刺激了教师不断钻研积累学科知识和提高专业素质。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在遇到尴尬时,请班级某一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大拿”来解答疑问,既化解难题,又能激励同学相互学习。还有的教师教学更人性化,遇到不懂的问题,坦然承认不懂。某位老师上课时候,被学生问到一个英文单词,她马上承认不知道,学生们被她的坦诚惊得睁大眼睛。“老师就得会所有的单词吗?我回去就查字典,保证以后记住它。”这样的坦白“交代”,学生们反倒感到真实可信,而且更能理解和接受。
b学生个性张扬,思想活跃,教师得用个性魅力、人格力量“降住”学生
现在的学生对品牌、时尚元素都有极强的感悟力,他们要求老师的外貌、衣着也要有一定的品位、档次,对文体明星、网络、时尚元素都要有起码的了解,如果教师对此一无所知,往往会被学生视为老土,有时直接影响到老师的威信。
现在的学生思想极活跃,情绪表达不掩饰,老师帅不帅,服饰、发型都会被品来品去。哈市第一一三中学李艳老师说,她有时换个发型、穿一件新衣服,全班同学都会毫不掩饰地鼓掌喝彩。一位老师说,有一天,他穿着一件有两个蓝色的袖、肩部有红条的t恤,同学们竟敢嘲弄他:“老师,你是不是在kfc(肯德基)打过工?”如果提到某位篮球明星,学生们往往会与老师一起探讨,并且讲得头头是道。有位女老师脸上长了一脸青春豆,一名学生竟然专为此写了首诗,合辙押韵,颇有文采,并在全班“传颂”。对这种淘气行为,老师多半一笑了之,如果你认真了,学生们会因你“不识逗”而疏远你。
针对学生个性活跃的特点,许多教师在琢磨新的管理之道。学生讲个性,教师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在个人教学魅力上显身手。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老师常常要使出看家本事。
第六中学李冬梅老师爱唱歌,她刚接手高二年级时,班长带头说,听说老师歌唱得好,能不能给我们唱一首。李冬梅张嘴就唱了一首歌,许多同学惊讶得半天合不拢嘴。过后,有同学说,“知道我们为什么喜欢你吗?就因为你不像别的老师那样老在我们面前摆谱!”她有时还故意将自己扮成弱者博得同学同情,“我一个女人,带着个孩子,你们还这样让我操心,于心何忍啊!”学生听后马上乖了许多。
学生们普遍喜欢年轻老师,他们充满朝气,思想解放,能跟学生一起玩,很快打成一片。哈工大实验中学班主任张清伟老师刚接高一班时,只比所带班的学生大7岁。有时,打扫卫生的几个班干部干到很晚,他就请同学们一起吃饭。课堂上,张清伟偶尔会讲几句网络语言,但不能多,否则学生的“痞”劲就会上来,难于管理。课堂上威严,课堂下像哥哥,这种师生关系使他所带的班级各项工作都顺利开展。
c学生维权、法制意识强,教师只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严师出高徒”已是几千年的道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印象,那时,师道尊严,老师对惹祸的学生罚站、踢一脚给两撇子,投个粉笔头,学生没人敢说个“不”字。现如今这些做法都“不中了”。不仅不管用,学生还会拿出法规进行抗议。老师的管理难上加难。前不久,某校一名初一男生因故意扰乱课堂纪律被老师要求到走廊罚站,这名学生马上说:“凭啥啊,这是侵犯未成年人权益,我告你去!”老师只得不了了之。
但在维护权利的同时,许多学生的心理却越发脆弱,变得更娇气。一位男生不满老师的批评,回家后竟然说老师“侮辱”了他,使用如此严重的词汇,令家长大惑不解。一些老师私下议论,俗话说,打是疼骂是爱,以前打学生几巴掌、踢几脚是常事,家长们也总拜托老师“严点儿管,不听话就揍!”现在不同了,独生子女不懂沟通与交流,在家里两代人都捧着说好听的,孩子听不得一点批评和挖苦,说不得碰不得,脆弱得很。稍微说学生几句重话,孩子就受不了,家长就来找了,真难管啊!
望着学生“维权”时义正词严而又充满稚嫩的小脸,老师总是哭笑不得,只能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善加引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一位初四男生在课堂上打瞌睡,一一三中学李艳老师每次都好言相劝,“是不是老师讲的课没吸引力啊?老师知道你昨天熬夜了,挺累的,但现在在上课,你得精神点,要不又该落下了……”
d铜臭污染,师道尊严受质疑
在人际关系物化、庸俗化的今天,金钱铜臭让师生关系多了几分尴尬。
某班一升入初二,老师为了提高全班学习成绩,把全班学生分成快慢两个周末补习班,虽说是家长组织、自愿报名,但孩子们无不争相报名。每周末上6小时课,每人75元钱,有些家长对此不理解,老师给本班学生提高成绩是好事,收费应该象征性收点就可以了,怎么这么贵。有些老师在社会上的补习班讲课,故意在课堂上暗示学生报名,学生回家“作”父母:“要是不去,老师该给我脸子看了。”
为了让老师更关照自己的孩子,家长们想尽各种办法“打进步”,近年来送礼送钱的多起来。送礼后,家长的愿望得以实现,有的学生调了好座位,有的被推荐获得荣誉,有的当上班干部。学生们或多或少知道其中“奥秘”,于是出现了这样的质问:“你为什么让某某到前面,是不是因为他妈给送礼了?”这种抗议显现出新社会环境下师生关系的另一面。
送礼这种社会潜规则损害了教师的形象,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和抵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对收礼感兴趣。一位老师就对记者说,“我特别反感家长送礼!希望家长不要把老师想得那么庸俗,收了礼物,面对那些孩子反而会感到不自在!有时你实在是弄不过那些家长,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东西塞到你手里、包里!我觉得他们给我送礼是对我的不尊重,如果学生知道老师收了家长的礼也会表现出对老师的不尊重。”
几乎所有被采访到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一致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远离铜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