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来到,黄叶飘飘,秋风萧萧。也不知过了多少个重阳节,多年来在九月初九老人节到来的日子。思绪飞扬,如这飘零奔跑的残枝败叶,有生机勃勃,就有叶落归根。
儿时是念着古诗歌长大的,启蒙时期一些认知最早也来自于古诗。父亲的柳条书筐是儿时神秘的乐园,里面不乏祖上传下来的古代的线装老书,什么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应有尽有,还散落在尘埃角落中不少戏本,无人问津。天长日久,潮湿发黄,书页一揭开就碎,我们也不懂,也就懒的去揭开。
儿时的启蒙是离不开那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唐诗的。九月初九还没到,秋后天凉,就常在家扒那些别的孩子难以见到的古本。唐朝是古诗歌兴隆的时期,流传千年,我钦佩文学艺术的生命力竟这样厉害。最早读到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读一番,仿照老学究的样子,背着手,来回踱步,沉吟一番,摇头慌脑,非常滑稽。
少年时期,对历史故事最热衷,迫不及待的读,对传体非常喜欢,如饥似渴,不厌其烦。读了《三国演义》、《水浒》、《隋唐演义》、《岳飞传》、《杨家将》等,喜欢的不得了。自幼喜欢古诗,散见于书中的诗歌非常爱好。常拿纸笔随手记录下来,天长日久,就贴满了居住房屋子的夹板纸墙。睡前就瞥一眼,一副陶醉而满足的神态。喜欢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最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沉默不语,慢慢品位,似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会晤这位文武双全的奇才。
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秋的韵味,却道天凉好个秋也是古人深刻的体会。纵览洋洋大观的宋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堪为精品,其凄凉哀怨的风格,透露出风雨飘摇的时代的缩影。“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相约西楼头,人比黄花瘦的意境成为画龙点睛之笔,风雨千年,感天动地,广为传承。
父亲的书箱带有浓郁的文革色彩,有很多版本的马恩列斯毛的著作,八十年代初期还完好无损,里面的墨香还能闻到。解放后的几十年毛主席的诗词翻印很多,风靡一时。文革时期就更加时髦,“红宝书”语录、著作和儿时岁月的最高知识司空见惯。我们孩子们是当耳旁风,左耳进,右耳出的,也管不了,也记不住。老师也拿我们乳臭未干的孩子们无可奈何,在大人面前装模作样念几遍,就过去了。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本红皮的毛主席诗词,忘记了是那一版的。大约是67年印刷的,扉页的毛主席彩色照片,栩栩如生,可亲可敬。不乏毛主席诗词手迹的影印,奉若至宝,别人借是不舍得的。眼馋的孩子只能来家看,不允许拿走。哥哥、弟弟、我就常在寒假、暑假或雨雪天偷偷读,想来想去非常温馨。印象最深的是主席写于1929年秋天的《采桑子·重阳》,成为千古绝唱。“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读后,仿佛身临其境,想起主席艰苦的战斗岁月,壮志凌云的胸怀大志,如滚滚黄河水,涛涛长江浪,似千军万马,气势磅礴。
1987年的重阳节,适逢登泰山。小学时就非常羡慕闻名于世的东岳,读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就迫不及待想跃跃欲试。古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流传千古,很想体味一番。登山途中,挑山工一步一摇的挑着颤悠悠的扁担挑子从身边擦身而过,宽阔的臂膀,黝黑的脸膛,轻松的步履,含笑的神情,迷醉了游人,震撼了艰难跋涉的我。心目中充满活力,充满遐想,仿佛他们就是泰山的脊梁,这肩上的担子就是这风云变幻的世界、阳光明媚的日子。
九月初九,泰山香火袅袅。从红门鱼贯而入的人流,如水向山上流淌。一天门、二天门、中天门、十八盘,人流如织。遥望耸入云霄的南天门,高不可攀,气喘如牛。惊诧一番,不经意间,一个个白发小脚的老人匆匆而过,没有唉声叹气,眉目间是喜色一片。手中的黄纸,吹开了角,顾不上抿一把风吹乱的花发,毅然步履匆匆。惊诧、惊愕、惊骇、惊呼充斥着我,目追老人,我步履维艰,感到汗颜。
儿时,奶奶讲的最多的还是她毕生都未曾去过的泰山。奶奶叫泰安山,讲述了封神榜封神的故事,什么泰山神、碧霞元君、泰山奶奶、求子泰山,风调雨顺、姜子牙等。听的耳朵根子都长了茧,九月初九爬泰山求神灵保佑等。奶奶教我们的童谣中就有:泰安山,十八盘,一口气,数不完,数完了,变神仙。
小时候,就迫切想变神仙,享福是望洋兴叹的。按照自己的唱法唱一遍,奶奶说:不算。只能唱:嘎拉嘎拉一盘…………..,如登泰山一样,十八盘是一盘盘攀登的。当然也就一口气不等说完,就憋的脸通红了,老少乐的大笑。
又是一年重阳到,黄叶满天飘。风雨飘扬大半生的老人,如同那向往多年的泰山,会含笑登攀,无限风光在险峰就蕴涵着很多人生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