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因为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透过城市,我们能看到它内心深处的追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各自的魅力,而城市本身也拥有一种气质。气质这东西,不是一朝一夕间形成的,这种气质,是悠远人文历史的积淀,一如城市里人的脾性,是一种经年的累积。每每游走于城市之间,留在我心中的往往不仅是视觉的印象,更是感受与体验的记忆。一个有魅力的城市,自然是离不开有魅力的建筑的,很多时候,城市沉淀的历史魅力,就靠建筑风貌来体现。优秀的建筑总是能够摄人心魄,而要成就一份高雅的气质,形成独具一格的魅力,就不能不靠城市的建设者们穷其毕生而又经世的营造。
在欧洲,许多城市留给我的印记首先就是它的建筑。比如说佛罗伦萨,迷人的古城风貌令人难忘,可最让我忘不掉的还是那座色调鲜明的圣玛利亚大教堂。不管从哪个角度望去,这座恢宏的教堂都是这座美丽城市的地标。华美的背后蕴含着许多华美以外的故事,这种近乎完美的意象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1296年,教堂就正式动工建设了,工程一直持续到1375年才初步完成。说它只是初步完成是因为它远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最吸引我们目光的红色穹顶在那个年代并不存在。当时由冈比奥所作的设计很有创意,现在的穹顶下部是一个直径超过四十二米的八边形结构,墙的高度也超过了五十米,然而当教堂的大部分工程完成之后,它的顶盖却造不起来了,而且一耽搁就是几十年的时间。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历史就是从这座教堂的穹顶开始的。十五世纪初,菲利波?布鲁奈莱斯基开始研究如何建造这个顶盖,于是他去了罗马,潜心研究古罗马的建筑遗迹,尤其是拱券和穹顶的作法,探究一度失落的智慧和才能,这一去就耗用了他几年的光阴。1420年布鲁奈莱斯基精心设计的尖矢形穹顶终于动工兴建了,到1431年穹顶完成,又经历了十多年的时光。应该说布鲁奈莱斯基是一位非凡的天才也是一位能工巧匠,但他也没能看到自己的杰作最终完成,1446年,当穹顶上的采光亭仍然在建的时候,他就撒手人寰了。他的后来者持之以恒的努力使我们有机会面对这样一座伟大而崇高的建筑。一个世纪之后,当米开朗琪罗设计罗马圣彼得教堂穹顶的时候,也曾经谦逊地说,自己可以建一座更大的穹顶,但却不可能比圣玛利亚教堂的这座更美。当我在几百年之后来到佛罗伦萨面对这座建筑的时候,我深深的领悟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和那些平庸者的区别,他们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揉入了自己的创造,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深深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穹顶旁高高矗立的钟楼的设计营造者乔托也是带着遗憾辞世的,一样走在工程没有完成的时候,大师们穷其毕生营造着完美。而教堂华丽的外立面直到十九世纪才宣告完成,前后经历了六个世纪,这华美的背后蕴藏了多少人毕生的追求,雅秀的外表又包含着多少光阴的故事呵!孜孜以求的建设者们没有让喧嚣的尘世带给自己过多的浮躁,他们把心灵的沉静转化为激情和富于想象力的创造,最终书写了辉煌的城市历史,这其中承载了多少厚重的、精神的内容。这对正在书写城市历史的人们不正是一种极好的借鉴吗?
建筑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我们无法回避它的魅力和神韵。人们愿意把西班牙叫做天堂隔壁的房间,而巴塞罗那则是西班牙的骄傲。在巴塞罗那,我们无法回避一个名叫安东尼奥?高迪的建筑师,因为在这座极富艺术气息的城市里有一座外形宏伟,造型奇特的建筑,那就是神圣家族大教堂,那是高迪留给世人的杰作。以我自己的经验,游历欧洲不论到哪个国家,教堂总是必不可少的节目。我到过的教堂也不算少了,它们各有特色,而能够像神圣家族大教堂这样给我震撼的,就只有这一座了。说它震撼首先是因为它特别,既没有古希腊的影子,也不是罗马风格或歌特式的,这座教堂突破了基督教千篇一律的传统格局。八支像玉米笋一样的尖塔高耸入云,构成了一个象征意义极强的结构组合,其中四根圆锥形的尖塔,高度在一百米以上。塔顶的造型有些怪诞,有着很强的雕塑感,外面的装修材料是高迪一贯善用的彩色马赛克,与灰褐色石头砌成的塔身形成强烈的对比。整个塔身的中上部遍布百叶窗,看上去像镂空的大花瓶。这是一座标新立异的教堂,处处给人留下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除了总体的造型,教堂外墙上的雕塑也是十分独特,线条粗犷大胆,纹理奇异峥嵘,我很难忘掉那种不可抗拒的感染。教堂是从1882年开工建设的,1926年,工程仍在进行的时候高迪便在不幸的车祸中死去了,所以,神圣家族大教堂是高迪未了的遗愿。当我站在它的面前的时候,岁月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然而,教堂还在建造之中,依然没有建完,在它高高的塔顶之上还树立着塔吊,仍然有满布的脚手架。当我穿过它的回廊,光线透过镂空的的窗户,投下班驳的光影,充满神秘的意象,就像美妙绝伦的华彩乐章。我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另外的建筑,在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岁月之后还在营造,一直延续着天才设计师的缤纷想象。高迪把自己最后的岁月完全交给了自己的作品,使这个教堂获得了灵魂,就像一座丰碑昭示着不朽的神明。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就像贝多芬所描述的音乐一样,只有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建筑师的创作是在赋诗也是在书写人生。高迪是一位善于用曲线和曲面写诗的建筑诗人,在他的作品中怀着热烈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向往。可以说是体无常轨,道法自然,物无常用,随心所欲。他不满足于平庸,超凡但没有脱俗,因为高迪表达的正是普通人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感。神圣家族大教堂就有这样一种境界,当我置身其中,它会用一些隐隐约约的句子打动着我,有的时候是陈述,有的时候是感叹,也有的时候是疑问或是祈使。一旦我对其中表达的意思心领神会,心中便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当然,平庸的建筑或者雕塑不会表达出感动我们的地方,而不朽的经典之作就截然不同。当你在微风中或是夕阳下面对它们,你会感受到它们是有生命的,仿佛在无声地向你讲述着什么,亦或在抒发某种情感。当你对着它敞开心扉,它也会抱以微笑,你会感受到它的呼吸和情绪,也会在沉静中感受到大师思想深处的某种光亮突然闪现在深不可测的地方。高迪的遗体就埋在教堂的地下室里,伟岸的建筑延续着营造者的生命,也意味着永恒。高迪克服了内心怎样的痛苦和孤独,我们今天很难去揣测了。他生活在权力和金钱之外,甚至远离了爱情,他一生未娶,用自己不断涌动的艺术灵感构筑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至今仍因散发出迷人的气息。正是因为有了高迪,才铸就了巴塞罗那今日更加辉煌绚烂的美丽。神圣家族教堂是没有完工的艺术品,也许正因为它的生命活力仍在延续,才能衬托出营造者的不朽魅力,高迪和他的后来人把自己不死的灵魂永远留在了这片令人感动的空间里,用生命营造着巴塞罗那的气质。
很多人的一生当中都会有自己不懈的追求,但我们有谁想过,用四十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公园会是一种怎样的执着。在遥远的挪威,就有这样一个令人感动的地方,几乎每一个来到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人,都会到维格兰雕塑公园去徜徉一番。人们称那里是“人生公园”,因为整个公园表达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生。而雕塑家用来诠释人生主题所耗用的时光向我们讲述的也正是一个光阴的故事。这位著名的挪威雕塑家的名字叫作古斯塔夫? 维格兰,他用上个世纪初大约四十年的时间,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以他自己的方式探寻着生命的含义,睿智而深邃的思索化作192座雕像和650个浮雕凝固在了奥斯陆清爽的蓝天白云下面。这座公园据称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雕塑公园,里面的雕塑全部出自古斯塔夫?维格兰本人之手,整个公园的整体规划布局也是雕塑家亲自设计的。xx年的8月,在北欧明丽的阳光下,我终于有机会走进它,亲近那里的一草一木,在那一刻,我觉得周围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感人的艺术气息,很难有人不被打动,有谁没有过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呢?水面上折射出的除了阳光,我想一定也有维格兰思想的光芒。公园通过“生命之桥”、“生命之泉”、“生命之柱”和“生命之轮”四个主题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生命旅程。公园里的数百尊塑像全部裸体,除去了人生的一切伪装,人类善与恶、美与丑的灵魂就这样毫不遮掩地呈现在天宇的下面。“生命之桥”两侧的铜雕洋溢着童稚的蹒跚,可以带你回到亲切的童年;少男少女沉浸在真诚的热恋,让你想起曾经有过的无怨无悔的青春。这些青铜铸成的活灵活现的生灵,神态传真而形体健硕,他们在向我讲述着亲情,表达着友情和爱情。在我面对他们的片刻宁静中,我仿佛走进了他们的世界,我感觉到他们的愤慨或遐思,他们的喜悦与忧伤。沿着维格兰的思路走过“生命之桥”,就来到了著名的“生命之泉”,“生命之泉”的中央,屹立着一组伟岸的巨人,他们托举着一个硕大的石盆,清清的泉水沿着盆子的周边均匀地洒落下来,园子也因此舔了许多灵动。周边的生命树以及环绕的圆雕或浮雕向我们详尽地表达着人生的历程,从出生到成长、从努力地生存直至最后死亡,讲述的正是生命永无休止的轮回。
被称为“生命之柱”的作品矗立在“生命之泉”后面的高处,这是一根雄伟的花岗岩柱,是整个公园的神来之笔,它的高度超过了十七米,121个神态各异的男女老少的躯体缠绕着石柱,这些情态不同的躯体交叠着盘旋向上,象是在奋力抗争着什么。在这象征生命的图腾面前仰望它,我慨叹于这种发自内心的壮丽和震撼。这精彩的“生命之柱”,是维格兰的呕心沥血之作,三名石匠根据维格兰塑造的模型,用14年时间才最终雕刻完成了这个杰作。这是一种执着的坚持,也是搏击人生的一种境界,就连战争也没能终止维格兰的创作,因为他心中的爱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自己的人生。这种执着的爱化做了灵动的石头和柔情的青铜,阐释着生命的价值,慨叹着充满悲与喜的颇堪玩味的人生。公园最北端的“生命之轮”,象征了生生不息的循环,揭示人生神秘的同时又蕴含着人生的希望。在这样的空间里我经历了感动,为这里的每一株树木和每一棵小草,更为维格兰的伟大创想和工匠们完美的工艺。为了营造伟大而神圣的生命主题,维格兰倾注了自己的一生。在入口不远的路边有一座雕像,那是后人为了纪念古斯塔夫?维格兰而为他竖立的。每一个进入公园的过客都躲不过维格兰的目光,他一生的执着凝聚在这块有灵气的石头当中。当我们静静地通过园中的雕塑感悟人生的时候,是否注意到有一个目光也在静静地注视着我们。
从布鲁奈莱斯基到高迪再到维格兰,他们都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自己的作品。当躯体终为土灰的时候,他们的精神还在继续营造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从他们传世的作品之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营造者们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在建筑构成的空间或雕塑营造的氛围中静静地品味这些含情量极高的凝固乐章,解读属于情感和生命的种种因果,从心底荡漾而生的那份感动,就是营造者们毕生思索的翅膀再次划过我们的心灵。我也喜欢研读自己生活的城市,常常会被一条小巷或几栋老建筑打动,对它的未来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真的希望我们能少一份疏忽和随意,多一份精细和耐心,我们的城市营造者们毕生的营造也应该创造出经世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