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在一所中专学校读书,学校座落在武昌街道口附近的一个小山头上。学校不大,那时的学校甚至没有围墙,与附近的居民区浑然一体。从学校的侧门出去,有一条小小的街道。这条街上,有影碟店,有理发店,有小吃店,还有一个小的菜场,人们在这里做着各自的营生,一派市井气象。在这个大都市里,似乎把家乡县城的某条街道搬了过来,让人颇觉亲切。那家小小的旧书店,叫“知新旧书店”,偏居在这条小街的一隅,毫不起眼,却是个温暖的去处。
不张扬,自然是这个小书店最起码的品质,它也确实没有张扬的资本。是个很破旧的门店,如果给别人来开个热干面馆,人家还会嫌不够敞亮;招牌也很简陋,“知新旧书让店”是手写的,一块不大的白底的木板上,写着红色的字。进到店里,发现里面很深,窗子被书架挡着了,光线只能由几盏日光灯发出。空气也不流通,弥漫着轻微的霉味。里面的人都捧着书,静静地读,干什么都轻手轻脚,都怕打扰了别人。我每次进来,迈过那个门槛,就象突然进入了与外面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这感觉是如此奇妙,让我至今都很怀念。
书店的老板,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很瘦,戴着厚厚的眼镜,嘴有点尖,干什么事都慢条斯理,喜怒不形于色。我总是看到他在干着什么——整理旧书,给旧书归类、标价,或者应付那些买书或是卖书的人。他不跟人寒喧,似乎刻意地与他的顾客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关于他的生活,很难让人有所洞悉。我很好奇的是,好象他是一个人在生活,没有看到他的妻子,也没有见过他的孩子。有时,中午的时候,我看到隔壁开小吃店的老板娘给他端来一份炒饭。他习惯性地接过饭,递过五块钱,偶尔脸上会转瞬即逝地泛起一丝羞涩的笑。
我是个内向的孩子,内向的孩子喜欢逛书店,这似乎是一定的。等发现这家旧书店后,我就很少再逛别的书店了。我必竟只是一个囊羞涩的学生,很多时候逛书店,只是看书,并不买书,所以难免会遭到营业员的白眼。但是在这个旧书店里,我不用有这种顾虑。这里是不介意我光看不买的,而且似乎我这样的“看客”还很受欢迎。因为,在这样一家小小的旧书店里,总要有几个人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书,才会有了它应有的气氛。
慢慢地我迷上了旧书。有时,是被书的内容所吸引,有时,却是它们的来历吸引了我。我发觉,一本旧书与一本新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旧书是有来历的。每一本旧书的背后,都埋藏着一个故事。一本书,它曾被一个人所拥有,它陪它的主人度过快乐或者孤独的时光。也许它被珍藏,也许它被赠予,甚至,也许它曾被主人遗忘……如今,它安静地躺在这个小小的旧书店里,等待着新的主人把它领走。
慢慢地,我开始把一些的旧书领回家来。有些书,是会让人有意外惊喜的。常常是,非常想看某本书,搜遍了所有大小书店,就是找不到,可是,不经意见,它就在这家小旧书店里跟你邂逅了,你会暗暗惊讶这份缘。有时候,我也会把一些不看了的书,送到旧书店去,换了其它的书。当然,在交换的中间,店主就赚了他的生活所需。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我的生活费接不上了,也会找出几本书,去换点微薄的生活费。交出书时,是不舍的,心里希望着,等家里寄来了生活费,还要把它们赎回来的。多数情况是,等我有了钱,那些书已经再也找不回来了。有一次,我赎回了一本书,发现赎回时的价格与我卖出去时的价格是一样的,心里一阵暗暗惊讶,看那个老板时,他在做的手中的事情,象个没事人似的。
到毕业的时候,我已有了五纸箱藏书了。来学校接我的父亲和哥哥,为这几箱笨重的书籍牢骚满腹。糊里糊涂就这五箱书里的一大部分都卖给那家旧书店了。临近毕业了,处理旧书的同学特别多。店老板很忙碌,他还是一个人,陷在一大堆旧书里,显得有些疲惫。看到我时,老板似乎有一点吃惊。几年了,我是他的老顾客,虽然我们没有过任何交谈,但彼此都有心照不宣的熟络。在他看我的那一眼里,我看到某种失落。这也许就是告别的失落吧。我突然想到,每年都有象我一样的毕业生,我们来了,然后,在这个孤独的人失落的眼光里一个个离去。
刹那之间,我感到某种悲悯,这个人,和旧书有某种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