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抄袭严重,缺乏独立思考
我的班上有38名学生,第一次大作文,题目是《我的老师》。交上来的习作里有2篇是完全不能看,整篇的不知所云。有5篇在写一个老师很好,最后因为某些原因回上海去了,然后就是全班送行,你要说是一个班的学生有这事,也有可能,可问题是老师还不一样的姓!写老师提醒自己“三个一”的也有8篇。真正写得符合要求的大概也才10篇左右。
现在学生手上基本都有一本《课课通》,上面就有每篇作文的范文,每次让他们写作文,他们都会拿出来,说是参考写出来就是千篇一律。而且有些老师在上写作课时,第一件事就是读范文,学生的思维就有了一种定式,这样写才是好文章。
去年实习时,当时他们的大小作文题目是一样的,只是大作文要求当堂写,小作文是抄写一篇自己认为好的范文。我批改下来就发现我认为好的大作文,总能在小作文里找到一样的或差不多的。到最后我都无法去相信他们作文的真实性!
二、内容陈旧,缺少真情实感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平时除了学习几乎没什么活动,校内活动也较少开展,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也顶多是同学间串串门,活动单一,见识面狭窄。所以,学生写出的作文语言平淡,内容空调、乏味,缺乏生命力。学生胸无点墨,何来妙笔生花?一些学生不管你出什么样的题目,都能用同一件事来完成。比如说写《我的老师》时写感谢某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写《**,我想对你说》还是写感谢某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一事多写的情况还不是一两个。这样写出的文章哪还有什么新意?
张文德曾痛心疾首地坦言:“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在这个关键之处违背了规律,走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乱。”作文教学中不见了感情,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这样的作文还能有感动人的力量吗?
三、层次不分,缺少想象
很多学生的作文段落不超过3段,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总是老三段,甚至还有的干脆一段到底。或者还有些人是想什么时候分就什么时候分,不会用过渡句把文章连贯起来。学生们写作文大多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有时第一件事还没叙述清楚,就开始记叙第二件事,导致文章不连贯。有些学生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一件接着一件地写,到头来一篇作文写了很多事,就是没一件写清楚的。
不仅层次不分,叙述上也是平铺直叙,对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一律没写,都是流水帐式的。写人物形象是就只会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樱桃小嘴,又高又挺的鼻子……自己想着怎么写就怎么写,也不管当事人到底长什么样。
几次的作文习作下来,我发现有些孩子总喜欢用一些“……然后……然后……然后……”,“……接着……接着……接着……”……整篇文章就好像在记一个流程图,完全没有作文该有的优美。
四、语句不畅,不会使用标点
因为平时交流都是用方言,有的老师也习惯用方言上课,有些学生在写作中就会用一些方言普通话,他们认为只要把方言用普通话的方式读出来就是普通话了,然而真正用到作文中就是病句,有时还要闹笑话。
还有就是很多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段话中,所有停顿都用逗号,句末一律用句号。个别学生连哪句话结束了都不知道,所以干脆一整段就一个句号,中间就凭感觉,想什么时候加就什么时候加,想在哪加就在哪加,根本不管句子通不通顺。
我们班就有一个学生,到现在连句号都不会用,上一篇作文我特意看了一下他的标点,整篇作文少说也要有靠100个标点,他顶多也就能用对20几个。他的句号永远有个小尾巴,可能是不确定到底用句号还是用逗号所采取的折中的手法。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几条浅见:
一、多读
捷普洛夫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
厚积而博发。知识面狭窄,没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学生是不会写出好作文的。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好书。还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体现学生主动性与参与性的训练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最喜爱的好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值得阅读的原因,以及部分精彩语句的摘录,编写在带孔的卡片上,最后标上推荐人的姓名,还可以画上装饰性的花边图案。卡片制作好后,挂在教室的图书角或板报一角,供同学们参阅、交流。“好书推介卡”人人制作,定期更换,不断为同学提供好书信息。学期末由学生自己评选出“最佳推介奖”和“优秀推介奖”。这极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制作的热情,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以及鉴赏、选择好书的能力,推动了读书活动的开展,体现出作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学校每周都有让学生去图书馆看书,这一段时间也可以充分运用起来!
二、多说
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基础,只有在切实进行口头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作文教学应当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即使是高年级,口头作文仍是一个重要训练点。说、写不应分家,由说到写,说说写写,有计划地进行训练。然而从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中挤出时间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也难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表达,既不能满足说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听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另辟蹊径,抓住时机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
1、两分钟演讲。从每天的语文课中或从早读、晨会的时间内挤出几分钟,给学生“两分钟”演讲的机会,每天安排1-2人,轮流进行。两分钟演讲没有内容限制,要求不超时,表达完整,用词准确,语句连贯,有一个中心意思,最好能摆明自己的观点或讲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表现欲和自尊心都很强,他们绝不会让一个毫无准备、语无伦次的自己展示在大家面前,他们一定会为自己的演讲做充分的准备,尽管那只有短短的两分钟。
2、即兴作文的安排。口头作文的训练时机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为主,也可以在“计划外”产生。好的教师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时机巧妙安排学生口头作文的训练。因为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有感而发,他们会不轻意地表达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更有激情的一面,甚至脱口而出几句绝妙精彩的词句。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最佳时机,引导学生即兴作文,开拓写作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创造力。
三、多写
每个学期,学生只要完成大概14次习作训练,其写作能力是很难提高的。因此,要多鼓励学生多练笔。作文训练应该经常化、随时化。学生的习作应随感而发,随事而记。坚持写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写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看到的,可写听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学生有了这样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记下自己点滴见闻,如:学校每开展依次活动,班级的主题班会,每搞完一次大扫除等,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书来,从而提高习作能力。
将每天的生活点滴都记录下来,时间一长,学生就不会再叫没东西可写了。将生活中的事写一遍,就等于把经历的事情再回顾了一下,记忆就加深,以后要用到时也就简便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上进行一些作文训练,比如说仿句、改写等,通过平时的句段练习也能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功效。
四、多看
生活是作文的不竭源泉。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由于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教师要知道学生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感受生活农村广阔的田地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材料。宽广碧绿的稻田,葱郁的树林,野花遍地的山坡,明澈清亮的溪流,溪水中色彩斑斓的鹅卵石……这些美好的事物丰富了孩子门对美的感受,上树捉鸟,下河摸鱼,收晒稻谷……无穷的乐趣,多样的劳作,留给孩子们深刻的印象。只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捕捉、收集,那么,学生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当然老师还应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一些活动,如:参观游玩,踏青,秋收,筹划班队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充实学生的内心感受。
对于作文提高,魏书生教育学生与写作有关的几点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①写日记,每人每天必须完成一篇日记,刚开始可以只写几句话,但必须写,日记内容有时老师定,有时自己选,学写半年后,日记自拟题目。②口头作文或朗诵,每人每天都要有一次口头作文或朗诵机会。时间在语文课上。刚上课全体起立,不请坐,大家都站着七嘴八舌随心所欲说一篇作文内容,题目老师即兴布置。有时则站着齐声背诵一段文章或几首诗。③办班级日报。全班同学按学号轮流当编辑,每天一人组稿、排版、报头、专栏设计,全由他一人说了算。内容为本班新闻、消息,中午12点前出出。④搜集名人名言、警句。仍按学号轮流,每天有一名同学将搜集的一条名言警句写到黑板一侧,并写上名言警句的出处、作者。⑤文学欣赏。欣赏与时代脉搏联系比较紧的名篇时文,这一点很重要,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⑥引导学生互相批改作文。学生批改作文每次中心目的要明确,要有具体的要求,不能面面俱到。开始时注意:a、格式是否正确。b、卷面是否整洁。c、有几个错别字。d、标点有几处错误。e、中心是否集中、突出、正确。f、选材是否围绕中心,典型真实,祥略得当。g、结构是否清晰,首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h表达方式是否符合文体要求。i语言是否简练、通俗生动、形象。每次批改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⑦读课外书。成立班级图书箱,每个学生从家里带有阅读价值、积极健康的杂志、书籍。利用自习、饭后,鼓励学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