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优秀作文»优秀作文»初中优秀作文»什么是下水作文

什么是下水作文

一、实践证明,“下水”作文鼓励学生,融洽师生感情
某老师教完《皇帝的新装》之后,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皇帝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后,该如何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在叽叽喳喳地一番“创造”后,李老师拍手示意学生静下,他说:“同学们,你们想象了一番后,我也来编个结局:皇帝回宫后,左思右想,不得其解,我的确是没穿什么衣服,但为什么小孩子和老百姓都在说‘并没有穿什么衣服’,而两位诚实的大臣却说我的新装华丽无比?……噢,我明白了!小孩子不需要我一分钱;而大臣们需要装扮聪明,需要我的恩赐,所以使我蒙在鼓里。唉……第二天,皇帝派手下找来了那位‘最后叫了出来’的小孩子及两位‘诚实’的大臣,他严肃地说:‘今天我要奖励这孩子二百两黄金——因为他讲真话;你们两个大臣,谎报情况,骗我至今,本当问斩。但念你们忠心有加,曾建战功,故削职为民!’消息传出,百姓雀跃,口呼‘万岁’……”班中学生屏住呼吸,听到这里,不约而同地为李老师鼓掌叫好。老师的这段口头“下水”作文,之所以赢得学生的掌声,是因为它体现了老师的以身作则的品德。如今许多语文老师教作文“只说不练” ,“会弹不会唱”,老是“弹”学生的作文这儿写得不好,那儿也写得不好,甚至写得一塌糊涂,而到底应该写成个什么样,则只能说出一些学生难以真正领悟和掌握的“纯理论”来,这对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是没有什么益处的。而李老师的口头作文则向学生昭示:我要你们想,要你们写,我首先觉得自己也会写、也能写,我先给你们做出榜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干,准能写出好文章来。 同时,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明白了写作文并不难,只要我们按照要求去想象、创作,只要我们写得合理,就能有较好的文章写出来。平时学生以为写作文如何艰难,如何神秘,甚至对作文有一种“恐惧感”。殊不知,在老师现场口头作文的影响下,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顿时灰飞烟灭了。其实,其他学科作业的解答,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也同样不会有一种神秘感、恐惧感。李老师口头“下水”作文的做法,不仅体现了他的榜样作用,更体现了他的先进的“教师观”与“学生观”,更体现了他的新课程理念。具有先进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教师在上课时要把课上得充满人情味,从学生角度来进行解题思路的思考,从学生角度来思考有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著名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课堂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相互之间的信任感,促进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获得更大的成效。
笔者也曾有过很成功的经历。记得一次作文练习,我布置作文题《灯》,要求可以写灯下发生的故事,也可以将灯看成是一种象征意义。在学生构思的同时,我也“下水”写了一篇《心中的灯》,并且当堂把作文拿给学生交流。
心中的灯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家里经济很拮据。爸爸一个人用微薄的工资供养着全家五口人。为了家庭财政不至于出现“赤字”,爸爸妈妈对生活是精打细算。生活的重压使爸爸妈妈过早的衰老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爸爸的额头爬满了皱纹,妈妈的鬓角已经花白了,他们还不到四十岁呀!尽管日子过的很艰难,但家是完整的,是温馨的,有灯光,灯光下,我和哥哥欢快的玩耍,爸爸妈妈辛勤的操劳着 ,奶奶在缝补着衣服。这一切在我心中已经构成了一幅永远的美丽图画。
到了我和哥哥都上了高中,家里的日子 过的更紧张了。为了节约开支,我和哥哥商量:每天不在学校吃晚餐,上完晚自习,回家再吃。爸妈心疼我们,不让,因为晚自习下课回家已经到10点钟了。我们说:中午多吃一碗就能撑到晚上了。爸爸妈妈没再坚持,于是也等我们回家一起吃晚饭。所以,每天晚自习后回家的那段路,我觉得很短。我加快了蹬车的速度。因为家中有家人亲切的笑脸,有喷香的饭菜,有温馨的灯光,这些都是激励我前进的动力。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这三年在我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一年后,哥哥考上大学,去外地读书了,熟悉的道路上就剩我独行了。
因为回家途中有一截僻静的小道,晚上我不敢一个人走,于是爸爸又多了一项工作——接我。每晚,远远的看到一束强烈的灯光射过来,我心中不禁欢呼雀跃起来,爸爸在分岔路口等我!这时候,我就猛按车铃,飞快地蹬到爸爸身旁,下车挽着爸爸一起走。回家后,我边吃饭边喋喋不休地向家人汇报着自己的成绩,爸爸,妈妈,奶奶吃的也很开心。多么亲切一个场景,却早已久远,物是人非了。
在我读高三那年,年事已高的奶奶没有熬过那个冬天。盖棺那天,爸爸和哥哥去守灵堂,留了我和妈妈在家。那晚我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拉亮了,家里如同白昼一般。我毫无睡意,不敢相信朝夕相处的一个亲人突然与我阴阳两隔。灯影中,我似乎又看到奶奶蹒跚的身影。奶奶,你为什么就走了?你说过,一定要看到我考上大学呀!夜渐渐深了,寒意袭上来,一摸,才发现脸颊早已布满泪水。奶奶,你在天国是否惦记着我?
外出求学四载,工作两年,想的最多的是家中那盏橘黄的灯,灯下,爸爸妈妈在边烤火边聊天。我想,聊的内容一定是我和哥哥,“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有多忙,我都不忘经常打电话回家,报个平安,问候爸妈身体可好?因为家里的灯光是我心中永远眷恋的。
不可否认,我的这些往事,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里的孩子,是没有机会体验了。那节课上,我在给他们读的时候,又陷入了记忆里。我感觉到自己的声音发颤,到最后甚至已是泣不成声。往日很活跃的课堂出奇的安静,学生们都已沉浸在文章中。读完后,我还听到几个女生哽咽的声音。大家说:老师,你小时侯条件不好,还考上大学了,我们却没有珍惜现在的好条件,好惭愧。我心里一动:我的目的达到了!他们不正从我的这次“下水”作文中受到了教育吗?那次的作文,学生们提高了效率,完成的又快又好。我明显的感觉到他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抒发。而且,我还发现,学生比以前更亲近我,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我也是一个感情丰富,又敢于在他们放纵感情老师。我深深体会到老师“下水”一写的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二、教师“下水”,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减轻教师批改作文的负担。
阅卷教师“下水”,有利于深入研究考题,吃透评分标准。因为只有自己动手写文章,才会在审题上下功夫。教师考虑问题比考生复杂,反应能力不如学生,但是在审题立意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教师水平高于学生,综合能力强于学生。同一道作文题,学生不会有过多的考虑,教师则知道哪几种立意都应当是“切题”的,哪几种立意是“基本符合题意”的,知道什么情况属于走题偏题,他明白其中有区分度,一旦他亲手操作,他的考虑就更具体,更明晰;这时候对照评分标准,他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对试卷就能准确地作出判断。
阅卷教师“下水”,体会学生的写作状态,能更多地了解情况,有利于改进作文教学。有时候,教师会对一些试卷感到奇怪:为什么他会把文章写成这样?他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会举这种不恰当的例子?他不知道自己写的话不通吗?……而换到学生的位置上,这些问题就不难理解了。教师“下水”,站在被评价者的立场上,才能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他判别作文等次时,就会比较公正客观。有些教师曾疑惑: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教学中反复讲过并复习过的,为什么到了考场上考生会乱了方寸,变得像没学过似的?道理也简单:毕竟是应试作文,教师一生也只不过经历一次而已!在平时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能在40分钟内写出600字,学生迟交或是任务完成得不好,教师就会认为学生写作能力不强;其实在40分钟内写出600字难度也不小,能够完成的老师也不多。如果我们能经常地试着“下水”,可能就不至于向学生提出过高要求了。有些同行,平时作文训练出题随意性较大,效率不高,吃力不讨好,学生抱怨:如果他能和学生同题作文,情况就不一样了,至少他在命题时会慎重一些。这样做,既可以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让老师在批改作文时有话可说,减轻了负担,何乐而不为?
三、教师该如何教“下水”作文
教师“下水”作文,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已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重视,如何“下水”,如何利用“下水作文”引导学生写作并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的几条建议值得我们学习。
一、悉心垂范。
垂范作文往往是在充分准备之后进行的,有时间收集素材,立体思维。垂范作文,深辟的题目要立足于精,力求浅显易懂。一些老师坦言:教了几年书,自己变的“眼高手低”了。真要自己“操刀”时,就“思如涸井,反应迟钝”了。殊不知,教学生读书,老师自己首先得会读书;教学生写作,自己也首先得会写作。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也要做到:多读书,多观察生活,做个有心人,不忘时时练笔。“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我们教师要用读书来提升人生品位。一句话,我们要走到学生的前头。
二、同步急就。
作文一般都是限时的,教师“下水作文”如能和学生同步完成,学生愈加信服。同步急就文章最棘手的是一时难觅许多材料,没有筛选的余地;即使有,一时也难以分析、组合,话说不到点子上。把这种感受告诉学生,促使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注重分析的习惯的养成。同步急就中。要摸索、总结出一些快速审题构思的方法,对指导作文取得更多的发言权。
三、蜻蜓点水。
所谓蜻蜓点水是指对新授写作技法的关键部分“下水”示范,而无需写作完整的篇章。学生习作一般都是每两周一篇。要求学生习作一篇,教师也“下水”一篇是不现实的,也无此必要。教师在关键时刻下水,不失为事半功倍之法。例如就某篇释题、立意,结尾的篇末点题、立意显志等都作出示范,学生最感实惠。
四、评改鉴别。
王充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篇无补”。这显然是对成功之作而言的。利用不成熟的文章,从反面晓喻为文之道,来个“疑义相与析”,也可以起一点“为世”而作的作用。再说,将“下水”文章交给学生评改鉴别,还能鼓励学生敢于“班门弄斧”,善于“吹毛求疵”,提高鉴别能力,促进自改能力的提高。
当然,在课堂上,我们老师还可以因时因地具体操作,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学生的进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