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感觉
小时候,我常常独自一人溜到一个破败的园子里玩耍。人们都说这园子死气沉沉,不值得开垦。小孩子之间也流传着关于园子里鬼神的传说,不敢靠近。于是,园子几乎没有人“光顾”,除了我。
园子的外表的确有些破烂不堪。园内长满了野草,一些野蓖麻自以为十分高贵,高傲地挺立在那儿,可笑极了。园子的角落里有几个盛满雨水的酒坛子,曾经也许是诗人的爱物,如今却如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蜷缩在那儿,园边还有一个被人遗弃的丝瓜藤架,似乎风一吹便会倾倒的样子,然而她坚强地挺住了,在无数次风吹雨打后,她仍撑在那儿,不停地喘息。架上奄奄一息的藤叶随风飘荡,像是一个想要拼命留住春天的孩子……园子在别人眼里似乎就是这样颓败,毫无生机。或许园子自己也这么认为了。
但我对他却有着不一样的感觉,他是有生机的。于是,我常常跑到园子里给他鼓励,让他相信自己的生命的存在。
园子的确是有生命的,至少我感觉是这样。
我常抓起园地上的一抔土,想象女娲不正是用这抔土造出了人类吗?土地里蚂蚁正拱着土块,蚯蚓正蠕动着身躯,这不是园子有力的心跳吗?蒲公英的种子也会落在这片被认为不肥沃的土地上,于是园子还孕育了新的希望。我常对着角落的酒坛吟诵:“床前明月光”,坛里的水荡开污浊的表面,露出清澈的下面,并发出如诗人醉酒后的呓语。而架子和藤蔓是园子信念的屹立,架子为了藤蔓而强撑着,而藤蔓为了春天而默默等待。伏在地上的野草把园子当作他们的温床。“顶天立地”的麻则是园子的卫兵,他们恪守职责,履行着保卫园子的承诺。我感觉这个园子虽没有花园的芬芳,田地的收获,但充满了朴素的生机。在我的眼中,他是承载我想象力的城堡,是我最忠实的玩伴。
“孩子的眼中有一座天堂。”泰戈尔说。不知是我的童真唤醒了园子的活力,还是园子点亮了我的童真。但是我知道我对这园子有着不一样的感觉。
因为只有我才能聆听到园子富有生命力的心跳。
不一样的感觉
故乡的画面在记忆里定格。
沆沆洼洼的泥路管伸到一口古老的井旁。井口是用均匀的青石块累成的,流逝的岁月后,井口上已斑斑驳驳地点缀上苍翠的青苔。古井里的水柔情地荡漾着层层微波,这里曾经倒映过日月星辰的影子,晃忽间隐约看见它们在井水里一闪一曳。
爷爷常常拿上木桶和扁担,来到古井旁挑水。抚摸着我的头说:“这井是你的太公凿的,井水可清甜哩!”
长大了以后,常常不忘故乡的那口井,总在思索“背井离乡”是将井背在背上离开故乡吗?背在背上的井总也割舍不下,那是沉甸甸的思念哟!
仍记得故乡那弥漫着白烟和香味的厨房。木柴斜斜地靠在被烟熏黑了的矮墙边。柴火明晃晃地闪烁着,木柴上方的墙上倒映着正在忙着烧饭紧皱着眉头的奶奶的影子。在昏黄油灯下,奶奶丝丝泛着花白的头发好像飘落在乌黑头发上的雪花。沐浴在厨房暖暖的气息中却久久不会融化。灶台上安稳地放置这一口老锅,这老锅只要在故乡的厨房上一放,我们的日子便安稳又实在。老锅是故乡的灵魂,没有了它,乡里人便会感到轻飘飘的身体不知哪天就被北风刮走了。那只老锅煮熟了一轮又一轮太阳,炖热了一锅又一锅的明月。升腾的白烟耍时间消失在夜幕里。
故乡老屋的屋顶是用瓦片铺就的。那密密层层的瓦片仿佛许多带着笑意的眼睛,迎接着久未归乡的人们的到来,目送着在外谋生活的乡里人的背影。
最是难忘故乡落雨的日子。剔透的雨点从天空中密密地斜斜地落下。豆大的雨滴在瓦屋上演奏出动人的节拍,仿佛精湛的钢琴曲。若是细密的雨丝,好像悠长的小提琴协奏曲,柔软的声音让人的心也柔软了。最震撼的却是倾盆大雨,飘泼的雨水在瓦屋上使人想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
常常在梦里与老屋的目光深情地对视。可它却离我越来越远,直至消失不见。
如今,我再次回到久别的故乡,竟消失了对故乡原本的感情和眷恋。
古井已被填平,老锅已被精致小巧的铁锅代替,而瓦屋的屋顶已被水泥塑成了雕堡的模样。啊!我记忆里的故乡如今已不敢相认。它真是我那可爱的故乡吗?
故乡改变了原本属于它的面貌,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我从内心里抵触,是我不愿接受的。
我爬上瓦屋摘星星,摘下一颗最明亮的。而那颗星星却化作眼角的泪滴,灼灼地烫伤了我的脸庞。醒来后,才知道原来是一场林,而我的脸上已是泪水纵横……
我的眼里噙着泪水,对着苍天一遍又一遍地叩问:“祈求故乡的宽恕现在会不会太迟了?”
如今的故乡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而故乡原来的画面已在记忆里永远地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