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视野上寻求高考作文的新突破
我在一月八日的博文里发了《中国高中生的文化视野亟待拓宽》,后来被一位编辑读到了,她马上跟我联系,让我加以压缩修改,再附两篇高考优秀作文,现在,这篇稿子在《江苏教育报》的“高中生周刊”xx年3月12日6版整版推出,附有个人照片和简介(略)。感谢编辑的厚爱。此文再向高三同学推荐。报纸的标题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每年高考优秀作文揭晓之后,人们竞相从各种不同的视角赏析佳作,我则从这些作文所呈现的文化视野的角度去品味,发现我国高中学生的文化视野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下面我想以xx-xx年《课堂内外·创新作文》杂志社编辑的“年度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报告”一书为例,看看高中生的文化视野情形究竟怎样。
从近三年的高考优秀作文选中我们高兴地看到,运用传统文化视野分析问题是高中生的强项,其次是当代文化视野,这两方面不去细说。最成问题的是运用国际文化视野方面的能力。请看一组数据(不完全统计):
xx年版,共收优秀作文151篇,其中运用了“国际文化视野”43篇(占27.7%);
xx年版,共收优秀作文154篇,其中运用了“国际文化视野”32篇(占20.8%);
xx年版,共收优秀作文114篇,其中运用了“国际文化视野”11篇(占10%);
上述数据表明,全国各省市有一部分同学的作文运用了国际文化视野,但是,这样的作文数量偏少,更让人忧虑的是还有呈下降的趋势。
当然,产生上述现象,我们也要作具体分析,原因也较为复杂,主要与四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与文体有关。比如故事性很强的记叙文就不便使用(极少有此现象),而能够运用国际文化视野的作文基本上是议论文,也包括一些文化味儿很强的散文;因此,我们不必责怪写记叙文的同学视野不开阔,否则那就有些苛求了。
二是与作文题有关。能否运用国际文化视野,与作文题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看到,有的高考作文题目还在暗示着考生去运用。比如xx年湖北省作文题提示语中“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一句和xx年浙江省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的提示语中“人类在消逝中进步”一句,等于是一个暗示,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前者所选的9篇,运用的高达8篇。后者所选的9篇就有6篇运用。
有些题目没有暗示。比如同是上海卷作文题,xx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当年所选6篇有3篇运用了。此题相对就容易运用一些。xx年上海题是《他们》,当年所选9篇,均未使用,可能此题不太方便使用;xx年的材料作文“板桥体”所选5篇只有1篇运用。由此也可看出,如果想运用,题目也是难不住考生的。就这些数据而言,我们当然不能马上简单地得出某年学生的文化视野如何如何的结论。
三、与素材积累有关。能否在作文中运用国际文化视野,
前提是平时需要积累一定量的外国材料。有的同学平时缺少有意识地收集这方面的材料,到写作时当然无法运用。哪怕有些作文题特别好用,你也未必能用得上。比如xx年全国卷(二)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提供了三则外国材料,一则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例子,一则是日本商人安藤百福发明方便面的例子,一则是法国平民乔利研制干洗剂的例子。《年度作文报告》一书所选9篇文章,有3篇仍用的原材料,只有2篇引用了其他外国材料。当然,运用与否还是由内容决定的,也不能为运用而运用,更不是说只要运用就好。
四、与思维方式有关。我们说的在作文中运用国际文化视野,并不是简单地引用了外国的事例,而是指站在人类的或国际的高度去看问题,这样高屋建瓴,好像杜甫说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提倡运用国际文化视野,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摆脱封闭的心态看问题,或者说用“大我”去看自己、看社会、看天下。我们应当正视的现实是,大量的文章缺乏运用国际文化视野的自觉意识,遇到一个问题,习惯于从现实的、本土的、小我的角度出发,从传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久而久之,容易导致肤浅、功利、短视,容易出现自以为是,固步自封,缺少理性眼光、宏观视野。
反之,运用国际文化视野来观照问题,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站在人类的制高点上看问题,会把问题看得更清、更深、更远、更全面。运用国际文化视野来分析问题,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现代思维方式。写作时必须调动素材积累,要灵活运用联想思维、想象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等,使我们的文思更活跃,文章内涵更丰富,论辩更有气势和说服力。这么说来,文化视野问题,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写作技巧问题了。再联系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新课程标准对当代中学生提出了新要求:比如
“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更何况,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全球化意识或人类意识,没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意识,仅仅只有传统文化的视野和当代文化的视野,那我们可能成为世界潮流的落伍者。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培养,并努力为此创设良好的氛围,从而达到中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未来造就真正的国际公民。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母语
湖北一考生
它没有英语的圆润上口,没有法语的优雅悦耳,没有西班牙语的风情万种,也没有德语的严肃谨慎,但它有一种韵味让人永远也品不完,有一种魅力让人不忍放手,有一种气息令人肃然起敬。它就是我们的母语——汉语,可如今母语的规范运用却被淡化甚至忽略:书写,越来越邋遢;语言,中外文混杂、不合语法,各类出版物中,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比比皆是。国人的语文素养明显下降。“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推敲锤炼,书写美观,都显得陈旧和多余,好像这些观念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早已落伍。唉,母语,我该拿什么来拯救你呢?看着你遭受苦难与冷漠甚至弱化、异化,我不禁想痛斥国人,民族的兴衰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不应该有所警觉吗?
仔细想想,母语的悠久历史是一盏永不熄灭的航标灯。从《诗经》到楚辞,从汉赋到《史记》,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到章回体小说,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可谓令人陶醉。但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汉语成了被玩弄或取笑的对象。曾经有篇报道说,一次汉语知识竞赛中洋人竟然胜过了中国人,真令人痛心!
唉,我只知,母语,是一种温暖的语言,是来自骨子里和血液里的东西,是母亲那呼唤孩子的亲切声音。我理解母语现在的痛,现状如刀绞般地割着我的心。但我不会悲哀,因为还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同胞们,他们正在凝望,凝望那路口的行人,知道他们定会迷途知返,把握正确的航标,去理解母语的丰富的内涵。
我永远在为你祈祷,为你骄傲,神圣的母语!
注:这是xx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有删节。
触摸城市
浙江一考生
站在塞纳河畔,可以触摸巴黎时尚而又典雅的脉搏;身处第五大道,可以感受纽约华丽而又绚烂的气息;漫步银座街头,可以领略东京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停留黄浦江边,可以体味上海兼容而又独特的精神……
风情各异的城市,是人类历史进程的结晶,彰显古今中外超凡而不朽的智慧,见证与记录着文明社会的兴衰起落——一个个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在各自都市中留下永恒的印记。雄伟的罗马城至今依然屹立在亚平宁半岛的中部,用它那精妙绝伦的建筑与令人惊叹的壁画,诉说着古罗马帝国曾经称霸地中海的辉煌。还有壮丽的长安城、幽雅的京都城、神秘的开罗城……哪一件不是鬼斧神工的杰作,又有哪一样不会令我们感叹古今、追忆昔日的古文明的灿烂?
都市无疑是美丽的,然而它却并不完美,透过灯红酒绿和华灯彩照的外表,我们也时常可以见到都市人浮躁而空虚的内心。快节奏的生活压弯城市人的脊梁背,扭曲了城市人的心灵,人们习惯于将自己束缚在钢筋水泥的狭小空间里,抑或是沉湎于纸醉金迷与醉生梦死的夜生活中。无尽的物质享受冲击着几千年来稳定的文明秩序,欧美的“强势文化”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席卷全球。激进的现代意识正随之膨胀,恬静的古典气息已无处寻觅。或许人类文明本就应是不断改变的,都市的生活也应如此。但每当我透过城市那火热的外表去触及冰冷的内心时,不由总会生出一丝悲凉:作为人类文化核心的都市文化,究竟应何去何从?是在无尽的物欲中毁灭,还是在精神的涅磐中重获新生?
我在无限的思考中面对都市,触摸它的外壳,也渴望触摸它的灵魂。但愿有朝一日它的内质可以像外表一样美丽动人,但愿有朝一日那些虚假与轻浮都会变得真实与坚固,但愿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但愿我们可以重新触摸都市那由内而外的如花般绽放的美丽。
注:这是xx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