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优秀作文»作文素材»写作指导»关于作文素材的指导

关于作文素材的指导


 

  写作素材,俗称例子,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讲的写作素材是指议论文中说明观点的论据。说明文中说明事物的旁证,记叙文中记述主体之外的引申。

  凡好文章都不是孤零零地写人论事。朱佩弦的《荷塘月色》引出了《西洲曲》,韩退之的《师说》请出了孔子,《南州六月荔枝丹》借白居易《荔枝图序》讲荔枝,就是诸葛亮为激孙权抗曹也搬来了“守义不辱”的田横。我把这些统称为文章的例子。有了例子,文章才精彩、生动、丰富、感人。

  可是,很多同学,他们手中掌握的写作素材很少,脑子里的例子很贫乏,一写文章就是屈原、岳飞、文天祥,瓦特、居里、爱迪生……不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了,就是开水把壶盖冲开了……不是说这些例子不好,实在是这些例子太“熟”了,因而也就太“俗”了。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而恐怕爱翁本人也难以料到,他的事迹给我们一届又一届的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写作文提供了恒久不衰的例子。

  2001的高考作文写“诚信”,阅卷老师们发现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三个例子:狼来了,列宁打碎了花瓶,华盛顿砍樱桃树。有意思的是,这三个例子,一个是在幼儿园听老师讲的寓言,一个出自小学课本,一个是初中课文的附文。学习语文,写文章,不拓展,不延宕,不联想,不求新,怎么行。例子太熟、太俗,文章便毫无生气,没有人爱看。

  那么,哪些材料可以作为文章的例子呢?多得很。笼统言之,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
  2.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
  3.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对文章中的例子有什么要求呢?也是三点:1.新颖 2.生动 3.恰切。

  还是举个例子来说吧。大家都知道司马光,但未必知道司马光的“警枕”。司马光奉旨编撰《资治通鉴》之后,即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取名“警枕”,意在警惕自己,切莫贪睡。当他枕在这块圆木上睡觉时,只要稍一辗转,“警枕”便会翻滚,将司马光唤醒。然后,他立刻坐起,继续奋笔疾书。这个例子很新颖,写进文章,会使文章生动。写进议论性的话题作文中,只要表述恰切,这个材料可以论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事业有成;可以论证坚强的意志毅力、慎独自律的精神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可以论证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还可以论证只有付出超人的代价,才能开创超人的事业……

  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名段名篇,我戏称为请别人帮自己写文章。我的一个学生在谈到自己的天资不如别人,但仍要不懈努力时引用了阿拉伯谚语:登上金字塔顶端的,除了雄鹰,还有蜗牛。我开玩笑说他请阿拉伯人帮他写文章表明他自己的心志,挺好。

   鲁迅先生是文章大家,他的思想、学识博大精深,他的文章材料丰富,例子比比皆是,即使信手拈来,亦能涉笔成趣。他在谈到“名与实”这个众人熟知的“话题”时,幽默地写道:皇太后鞋店卖的鞋未必比皇后鞋店的鞋好,他接着举了一个例子,说他家乡有一个戏班子(剧团),名曰:“群玉班”,名字很美,可演出质量,实在不敢恭维。群玉班在乡间大庙里演戏,没演到一半,观众纷纷退场:台上群玉班,台下都走散,赶紧插庙门,墙头都爬坍,只剩下一担馄饨担……

  一个同学写文章讲他的父亲,他父亲是一位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可是对个人生活却很不上心,“他穿的一双袜子,往往是两只颜色不同”。只这一个小小的例子,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位科学家的独特的个性。

  我要求我的学生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写作素材本,随时记下看到、听到、想到的可作写作的素材,还要求他们每个人要熟记30-50个乃至更多的例子。例子可以从阅读(读书报杂志,上网等)中来,可以从对生活的观察(包括看电视)中来,可以从自己的学习、工作实践中来。

  在老师的倡议下,同学们的写作素材库(大脑信息库)渐渐充实起来。隔一段时间,要搞一个信息交流活动,互相学习,来弥补、填充自己的信息库。时间长了,例子多了,视野开阔了,连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写文章当然也就不会无话可说了,也就不会“老生常谈”了。

  请看我的学生作文中的例子:

  △孔子出门见到这样一件“攲器”:不注水时是斜的,注一半水则变正,注满了水就要翻倒。孔子感叹道:哪有满而不翻的呢?我们做人要谦虚,千万别自满,否则,非翻车不可。(秦铮)
  △美国前总统卡特年轻时在海军学校学习,他的成绩名列前茅。当他洋洋得意地把他的成绩报告给上司时,上司却问他:“为什么不是最好的?”只有把“最好”当成奋斗目标,才能不断进取。(史小楠)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个小女孩学着妈妈的样子,把废纸扔到窗外。一位女同志腾出一块座位让她座,这个小女孩却说:“阿姨,你站起来,让我妈妈座!”家长不能教孩子自私,从小纠正还来得及,不然,要毁了孩子一生的。(魏琦)

  2000年高考后,在北京大学高考语文阅卷点发现了一篇优秀作文,题目是《杂感于多样》(见附文),阅卷老师一致认为这就是“满分作文”。这篇文章有很多优点,别的暂且不论,仅就文中的“例子”而言,粗略数一数,就有十几个,大都新颖、生动,再加上运用恰切,怎不使文章出彩!

  当然,在文章中使用什么例子,怎样使用这些例子,首先要有一个思想认识水平问题,对此本文不想多谈了。其次还有一个表述技巧问题,我也只打算略说几句:一是举例应力求简明,力避啰嗦,要突出一个“新”字,务去陈言。二是数个例子可“同时并举”,表述中动用修辞学之所谓排比、对比、铺陈等手段以增强文章的气势。三是在文章中,举例之前或之后,一定要有与例子呼应的语句,表明写作意图或强化例子的作用,哪怕是片言只语也好,不可或缺,千万别把例子扔在那儿,不了了之。这里已涉及到写作的语言问题了,容改日再谈。

  最后,请允许我恭录我们的祖师爷马克思的一段话作为文章结束语。马克思这段话中提倡的对一切科学的态度,理应成为我们对语文这门科学(我认为“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门“科学”)的态度。马克思这段话中巧妙引用了但丁《神曲》中的文字,为我们写文章使用例子作了“模范”,睿智如马克思,尚且请出意大利文学家但丁为他写文章“帮忙”,何况我辈!

  马克思说——
  在科学的大门口,如同在地狱的大门口一样,写着两句话: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杂感于多样

(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

   世界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解答的不惟一性。感谢这不惟一性吧: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可能展开联想的翅膀,腾飞于这丰富多彩、变幻无常的天地间。

  凡是棋坛的高手下棋,都是不拘泥于棋谱,随心所欲的摆布,酣畅淋漓地拼杀,为了胜利,出手变幻无穷。棋手的最高境界,成了多样化的解答的最好诠释。
  试问:世上有哪两局棋是一模一样的呢?

  有了多样,才有了比较。各种各样的方法罗列于我们的面前,是为了给我们挑选。别出心裁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更好地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动机之本。
  曹冲称象,不用称杆而用船;高斯算数列,不计算而是“凑数”……不排斥传统方法的可行性,但更无法否认新路的妙处。
  泱泱历史之海,荡出了多少个另辟蹊径?

  但是种种解题之道,决非浮于事物表面, 一目了然。你得动用思想,探寻奥秘。即便是“妙手偶得之”,也得有量变的积累。启动联想的发动机,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发散,迁移,你才能由衷地赞叹:“这个世界本来很精彩!”

  我们中国人,似乎有墨守陈规的传统。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1+1永远是2,守规矩成了人们眼中顶尖的美德。
  “雪化了就是春天”,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
  “临危不惧”,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视死如归”……
  血红的大叉,停手吧,你们可知道,你们在缠绕着怎样鲜灵的魂魄啊!
  否认答案的多样性,就是否认世界,否认生活,否认真实。

  可喜的是,中国也有推陈出新的传统。早在几千年前,《战国策》中就对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陈旧思想进行尖锐的讽刺。
  因之,有了商君。
  后来,有龚自珍高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现如今,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的可不是苏联的老路。

  新时代在召唤,丰富多彩本来就是这个世纪的主题,我们可得跟上思维的列车,叫地球震惊于这个五彩缤纷的新国度。
  我又在想:这大概就是西部大开发时不易建一条公路的原因吧?有了路网,有了选择,才会腾飞!
  你又选择哪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