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优秀作文»应用文»观后感»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第一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一集以平民视角全景式再现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这段重要历史,令观众感到邓小平是一个坚持原则,寸步不让的钢铁硬汉,在小平同志的一生中充满了不断求新变革的精神。其实,在邓小平一生中,尽管在他身上经历了有过别人不曾有过的“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但他始终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的真挚信仰,顽强地坚持下来。

  通过观看剧片,笔者感到,该电视剧把冷静、敏锐、睿智、乐观的伟人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再现了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剧情注重细节的描写,以细节入手,从小事着手,不回避历史,刻画了邓小平既是一个慈祥的老父亲,也是一个地非常时期特别有智慧的领导人。尤其感人的是邓小平给儿子擦背的这一细节,让观众看后感到心里总有一股热呼呼的父爱,扣人心弦,打动着观众的心扉。

  在剧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让观众看后感到邓小平一家是一个乐观豁达的家庭。邓小平说自己已经三次被打倒,如果“四人帮”上台了自己就是掉脑壳了。但是家里的儿女却比邓小平乐观多了,他们相信只要他们团结在一起就一定会战胜“四人帮”的。邓小平虽然表面上很淡定但是他知道事情就要发生了,他是一定逃不掉的。从中,观众看到邓小平在人生的低峰期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让我们感悟到,这是他内心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给了他强大的信念,成全了他的伟岸形象。

  我们都知道,电视剧虽然以邓小平的名字命名,但描写的确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的光辉形象,他们是共和国新时期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开创者,值得大家铭记和歌颂。剧情展现邓小平是一个坚持原则而不丧失原则的伟人,更是令观众对伟人的敬仰。正如在剧情中,邓小平意味深长地对妻子和长子邓朴方说“去年的这个时候,刚刚开始批邓,主席要我牵头,搞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也就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我思考再三,婉言拒绝了。我用主席的话说,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让我做出这样的决议,不合适。”在这个原则问题上,邓小平不肯让步,决不拿原则做交易,体现了小平同志在处理问题时并不为个人得失而丧失原则,再现了一代伟人的崇高风范,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诤诤硬骨,的确令人钦佩。正因如此,邓小平在世人眼里是一个非常伟大,非常高尚的人。

  观看剧片,缅怀伟人。当下,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坚忍不拔的品格,学习邓小平实事求是的作风,沿着邓小平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保持清醒头脑,在路线原则问题上要保持坚定立场,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第二篇: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一个转折的年代。38年前的1976年,注定成为中国当代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唐山大地震造成数十万人伤亡,“文化大革命”结束。就在这样一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关键节点,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拉开了序幕。

  江青一伙被隔离审查的第二天,还处在“禁锢”状态的邓小平终于得知他盼望已久的消息。“四人帮”被粉碎了。故事正是从伟人的家庭生活场景展开,北京宽街胡同的四合院中,邓小平夫妇正在烧水为瘫痪在床上的长子朴方擦洗身子,夹煤球,拧毛巾,熟练自然的生活情节,展现了作为父亲、丈夫的邓小平对亲人家庭细致入微的照顾。

  无论是被冷落和批判时,还是即将恢复权力、决策中国未来走向时,邓小平始终举重若轻,深思远虑,冷静处置各种变化,他善于倾听和调查实践,重视、培养人才,不断化解大小问题。主演马少骅,用惟妙惟肖、富有节奏感的四川方言、生动自然的表演,将72岁“出山”前后的邓小平演绎地入木三分。

  任何力图记录历史的艺术作品都存在着如何面对真实和虚构的问题。该剧主创者的态度是:敢于直面政治、敢于揭秘过程、敢于虚构故事。虚构可以,但要准确把握分寸:重大历史节点、关键细节上不能,用以丰富人物的小细节上可以;史书在册在论的不能,史书空白处可以;易造成历史认知模糊的不能,对历史认知影响不大的可以。

  该剧巧妙地把虚构人物和现实人物交织起来推进故事,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让剧情生动好看。剧中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如华国锋、胡耀邦等的形象塑造,尽可能尊重历史真实;桥梁专家李国豪、数学家陈景润的几个情节设计巧妙,表现逼真;在铺陈这些实线人物的同时,一条虚线同时展开,田志远、夏默、刘金锁等虚构人物,为前后重大事件和剧情需要作了铺垫,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突出时代变迁下普通人的命运变化和期望改变生活现状,脱离贫困和压抑的迫切心态。

  从家到国,再从国到家,依靠着这些虚拟人物,故事得以展开。从教育科技领域的高考改革和科技人才选拔培养开始,再到突破两个“凡是”,推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后是继续农业改革、建设经济特区,通过展示虚拟人物的命运起伏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被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样虚实交织的叙事手法,贴近了许多生于1940、1950年代的亲历者鲜活的生命体验,拉近了伟人与普通人的距离,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历史剧是一面镜子,过来人可以从中寻觅当年自己的位置,细细体味自己人生的经历和转折。现在很多老革命、老科学家当年还是年轻的儿童团员,如今多以已经进入耄耋之年。包括导演吴子牛在内,最早受益于高考改革的1977、1978级大学生,如今也多年过半百甚至花甲之年。据说导演在拍摄时格外用心,也许他也希望借着这部影片,来抒发自己对那段青春岁月的怀念之情吧。

  xx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部展现1976年到1984年那段特殊历史的人物传记片,带我们一起重新走进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精神世界,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更好理解和认识今天。这,也许正是对邓小平的最好纪念。

标签: 应用文 | 观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