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优秀作文»应用文»读后感作文»岩松看美国读后感

岩松看美国读后感

我对美国的认识,完全来自电视、周围的人和书。作为一个从未踏上美国本土的人,不能够亲自解读美国,那我就通过这些方式来看美国。这个假期读的第一本书,是《岩松看美国》。(下文中提到的所有译名均以本书翻译为准。)

这本书是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节目所做的年度特别策划。(我认为奥运会后央视完成了一次蜕变,通过转播奥运会赛事,能够做到更自由的转播各种新闻事件,可喜可贺。)他们派了一个摄制组到美国去,采访一些人物,关注一些现象,我认为做得不错。其中最主要的记者是白岩松,我很喜欢这个人。建议大家看看每周六晚10:15开始的《新闻周刊》(不是美国的那个《新闻周刊》),这是他主持的。(当然还可以看之前9:30开始的《新闻调查》,虽然柴静已经离开了那个组。)

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我将本书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种是访谈式文章,他们访问了约翰·麦克(摩根士丹利董事长兼ceo)、威廉·罗兹(美国花旗银行高级副董事长)、骆家辉(美国商务部部长)等等金融界的人物,询问他们对于金融危机的看法。他们还访问了我们熟悉的大卫·斯特恩(nba总裁)、我们不熟悉的默里·普拉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更多的是对美国文化、民生的拷问。第二种是新闻稿式文章,是对一些专题的讨论,例如美国校车、公民持枪。

访谈式文章因为大多涉及美国的金融体系,我对此不了解,所以这些文章会被我无情的掠过,特此声明。


一、 黄色的特权

采访地点:一个叫“梦露”的美国小镇。

“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人都应该知道,电影以一辆黄色的校车作为开头和结尾,象征着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而校车到底是什么呢?

校车承载着学生上下学。“全美国每天一共有50万辆的汽车要运送5200万左右学生,这些校车每年行程达四亿英里”,“在过去一百年中,美国校车至少运载了5亿名学生”,这足以说明美国校车的重要性。校车不仅方便了学生,还给了家长以更多的自由。不住宿的同学可以问问父母每天接送你上下学累不累,耽误不耽误时间。这就是一种先进。

既然校车如此重要,美国人是如何保证他们校车的安全的呢?“校车业是美国少数几个由政|府严格规范和介入的行业”,“联邦政|府负责制定校车的基本生产标准”,“当时一辆悍马和一辆校车追尾,悍马的前驾驶舱几乎撞毁,但校车安全无恙”。不仅如此,美国人还设计了“过路闸门”,“校车停住后,这个过路闸门就打开,孩子们下车在路边等候,校车司机给他们一个手势,孩子们从闸门前边走过。这样校车司机就能看见孩子们过马路的全过程。”真是精妙的设计!美国人真正明白了有校车是为什么。

校车使美国孩子更多的明白规则意识。从幼儿园开始,校车玩具就告诉他们应该怎么乘坐校车,怎样才能安全。这样孩子上到小学、中学后真正乘坐校车时,就能很快形成习惯。

大家都听过石国鹏老师说过的美国校车的stop sign,一打开,双向前后25米内禁行,如果有车超越,就是严重违章。这保证了美国孩子的安全。这可是在乡村!这事放在中国,不敢想……

再来谈钱。“纽约州负责57%的经费”(以纽约州为例),“美国政|府平均每年要为一个正常孩子坐校车支付520美元,为特殊儿童支付2400美元”,“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如何既节省费用又保证校车正常维护和更新……是教育部门面对的问题……为纳税人呈递出一个合理的预算……希望可以得到纳税人的同意。”

这件事是由教育部来做的,美|国|政|府保证每一分钱都不会被浪费,他们为纳税人负责。如果相同的事情放在中国,这得是多大的一个工程!教育部负责生源,交通部提供校车,公安部保证安全,财政部拨一些款,随随便便就四、五个部委了。怪不得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什么“五部|委联合发文”。这势必影响效率。不是天天说保民生吗?这就是一条值得发展的道路。学生安全,家长放心,双方解放,提高效率。

当然,人家发展了1xx年了,我这么比有些不厚道。他们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也必然有过阵痛。我们现在没有这个东西,但是我们可以学习。这是美国社区文化的一部分。美国人的社区文化很发达,而中国的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


二、 自由穿行(free to all)

谈到社区文化,不得不说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free to all”,这是挂在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大门上的字。直译过来就是“对所有人都是免费的”。白岩松从图书馆出来时把它译为了更传神的“自由穿行”。我本人也认为这是一个更好的翻译。

在中国,最重要的东西,是身份。没有身份什么也办不成。(还好收容制度消失了。)我们有时不得不用各种方法证明,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像我身上,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身份证。我不会记得很多数字,但我会记得我的身份证号码。其它的证据就是学生卡、学生证、团员证。美国人好像就一个号码:医疗保险号码。似乎什么事都是用这个号码的。(连用“好像”、“似乎”是因为这些还都是道听途说。)

在中国用图书馆,可麻烦了。学校图书馆还好说,大的图书馆可谓极其繁琐。办证成了必要程序。我虽然没去过美国的图书馆,但去过新加坡的国家图书馆,也体会到了“自由穿行”之意。进是随便进的,只要不偷书,出也随便出,证是不需要的。但这还是不及美国公共图书馆的“自由穿行”。

“美国的社区公共图书馆制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全国有公共图书馆上万家,其数量占美国总图书量的8%左右。服务涵盖几乎所有人口,藏书8亿多册,人均藏书量达到2.8本。”(引自此书,我本人对此数据有疑问。美国人口已突破4亿,对于人均藏书量的表述也不清。)“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平均45.9万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一年购书经费人均不足3毛钱。”对这个数字我很有感触。以前在看杂志时也有过文章说某欧美国家年人均读书量50本,中国0.5本。对于这个0.5,我认为农民伯伯有很大责任。我一年读的书何止20本,那传说中的9亿农民就算每年读一些农业方面的书也行啊。

这或许还和书价有关。一般一本书至少20元,有的价格就比较恐怖了。《激荡30年》,48元。70年前就出版过的《经典常谈》22.5元,可是全书只有8.9万字,不能因为是三联书店出的就那么贵啊!而且作者朱自清先生已经去世,也无需付版税,不应该卖这么贵啊。当书价太贵的时候,到图书馆借书就成了不二选择。但是在中国农村,你听说过公共图书馆这个东西吗?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848年3月。(我一下被此数字击倒,并且实在无话可说。)由政府拨款、免费对公众(不是“公民”、“群众”)开放,被称为全美国第一家对外开放的公共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