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
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接触的主要是语言材料,学生通过语言的描述而在头脑中产生新的形象,这个心理过程称之为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前提和积累阶段。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理解,还是表达都离不开想象,课文中的景象、人物、场面描写都必须凭借想象去再现、去领会,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词语扩展形成画面,通过合理想象补充和丰富形象内容,再静态的字里行间神驰遐想,从而产生立体的动态的意象。例如?quot;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受"舞""驰"两个动词的启示眼前展现一幅动态图画:群山银装素裹,起伏跳跃,高原白雪点染,连绵奔腾,一派北国风光的雄奇景观。再如读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一段"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抓住"然而"一词,让学生想象当时"我"的心理变化,去体会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自己想象的美妙空间。
此外,由于想象是扩散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讨答案的思维过程,它让思维主体从平常中见奇崛,从相同中见不同,从常例中见特例,因此,注重培养学生这种扩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因为在阅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再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推进是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对作品的阅读理解也就丰富,即所谓?quot;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比如人物形象的再塑造、故事情节的续写、诗歌意境的再现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让·保罗曾说?quot;想象能力能使一切片段的事物变为完整的整体,使缺陷的世界变为完满的世界",让学生为"完满的世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一些学生往往试图去寻求与别人看法、见解不同的见解,有时甚至有些离经叛道,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这些逆向思维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往往能点燃创造的火花。因为要创新,就需要一些非常规的思维,而这些非常规就是求异。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求异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品质,善于求异的素质,使得求异思维得到发展。以《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为例,文章在写作意图及对"我"在飞渡悲剧中角色的认识等方面存在着求异因素,基于这一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首先学生通过诵读、理解,体会斑羚这一群体在面临种族灭绝的危难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可贵品质;进而品味欣赏斑羚飞渡及头羊就义等凄美的画面,通过对群体及个体形象的分析,不仅仅是要剖析生命的残酷竞争、顽强的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是引发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思索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时机设计讨论题:"找出文中关于'我'的描写,说说你的认识"。围绕这个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作者通过"我"这一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斑羚的精神实质,给读者精神上的震撼,他崇尚斑羚的品质,希望人类从斑羚身上得到启示。对此观点,大部分同学表示认同,而另一些同学则认为作者是这一悲剧的目击者,面对处于弱势的生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同情,面对悲剧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忏悔,正是以"我"为代表的人类的猎杀才造成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才使得动物走入绝境,"我"既应受到良心的谴责,也应受到读者的谴责……对此问题,各抒己见,生动鲜活,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整个课堂上争论得面红耳赤,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阅读教学不应该把目标仅仅拘泥于课文所涉及的知识,而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取得超文本的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树立一种人人平等的思想,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念和作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自由,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创造轻松活跃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自主的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界"画上美丽的色彩。
《放小鸟》教学品评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第一中心小学 陆萍红
[教例]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放小鸟》(第二自然段)
师:正当我万分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时候,我突然听到了什
么?看到了什么?请大家闭起眼睛。(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师:请大家把眼睛睁开,谁来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鸟叫声。
生:我听到笼子里的鸟在叫,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
生:我看到窗外飞来了一只鸟。
生:我看到窗外飞来的鸟比笼子里的鸟大。
师:你看得可真仔细呀,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窗外的鸟是小鸟的妈妈。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我也认为窗外的鸟是小鸟的妈妈。课文中还
说"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关在笼子
里,心里肯定很着急。
师:让我们一起为他的精彩回答鼓掌。(学生鼓掌)我非常同意你的
观点,是啊,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关在笼子了,能不焦急吗?
(课件使"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显红)那谁能用朗读把鸟
妈妈这种着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生自己练习,指名试读)
师:小朋友们看得很仔细,那我来考考大家听得怎么样?孩子和妈
妈见面,它们都说了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小鸟或鸟妈妈,请
你想象一下。
师:现在哪只小鸟先来说说看到了妈妈你在说什么?
生:妈妈,我好想你。
生:妈妈,快救救我呀。
生:妈妈,我要出去,我不想呆在笼子里。
师:听了孩子的话,鸟妈妈焦急地说……
生:孩子,妈妈也想你呀!
生:孩子,你放心,妈妈会想办法救你的。
师:好感人的场面啊,大家想把它再现出来吗?
生齐答)想。
师:现在请同桌分角色练习一下。
师出示头饰)哪一组愿意来表演?
生戴头饰表演)
师:有一首歌大家一定都会唱。(师引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虽然笼子里有食吃,有水喝,但是离开了妈妈,失去了自由,
到哪里去寻找幸福呢?看到这儿,我决心放小鸟回家去……
[评析]
1、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想象是会飞的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让学生闭眼想象进入情境,进而让学生想象小鸟和鸟妈妈的对话,注意了想象设计的层次。另外,在想象小鸟和鸟妈妈的对话时,让学生转换角色,联系生活,降低了想象的难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我们的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课堂中尽情翱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