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三语文作文备考
2007年高三语文作文备考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从我的两个高考作文讲座中提炼而来,这两个讲座的对象都是学生。第一个讲座是《打开高考作文思路的创新思维》,第二个讲座是《概念、结构、思维》。我们大家知道,高三学生在作文方面存在有几大问题,一是思路的点拨,二是材料的使用,三是语言的表达,四是思想的提升。对于第三和第四点,那是一个长期的积累问题。面对高考,我的第一个讲座讲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拿到高考作文题怎么办,第二是,考场上不失分的技巧。拿到高考作文题怎么办?我讲了找借联,学配换,加减反,分扩辨这12个字。考虑到高考作文的稳定性,我今天重点讲一下这个“找”字,这个“找”字,可以解决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问题。那么,找什么呢?
天天学习网 www.xuexi365.top整理)
1、找原因。俗语“无因不成果”,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总能探求其原因。依据材料分析找原因,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农夫在地里种下了两粒种子,很快它们变成了两棵同样大小的树苗。第一棵树开始就决心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它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储备起来,滋润每一枝树干,盘算着怎样向上生长,完善自身。由于这个原因,在最初的几年,它并没有结果实,这让农夫很恼火。相反,另一棵树也拼命地从地下吸取养料,打算早点开花结果,它做到这一点了。这使农夫很欣赏它,并经常浇灌它。时光飞转,那棵久不开花的大树由于身强体壮,养分充足,终于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而那棵过早开花的树,却由于还未成熟时,便承担起了开花结果的任务,而它结出的果实苦涩难吃,也不讨人喜欢,老农诧异地叹了口气,终于用斧头将它砍倒,用火烧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题,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叙事材料,是说两粒树种的不同结局:一种是急于开花结果,最后果实苦涩难吃,落下被砍掉、被火烧的结局;一种是拼命吸收养料,把养料储备起来,盘算着怎样向上生长,完善自身,结出的果实又大又甜。我们“由果找因”就可以找出两种结果的不同原因:前者是急于求成,后者是厚积薄发。我们从“急于求成”和“厚积薄发”的思辨关系处立论就行。急于求成与厚积薄发,是两种做事方法。急于求成动机虽是好的,但由于忽略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往往失败,甚至会适得其反。厚积薄发则指充分准备后才能将事情办好;只有基础雄厚,发出的力量才强大。显而易见,厚积薄发才是较为稳妥且胜算较大的处事方法。
对于这种谈两方面的思辨性作文,套路一般意义上是双管齐下,而后一言以蔽之。具体到这个题目基本思路可以是这样的:首先引出话题;接着亮出观点——应厚积薄发;先批驳急于求成(肯定动机,批驳其做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再小结);然后主张厚积薄发(从效果来看较好,举出事例论证,点出怎么做:重积累,待发展,待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最后总结。急于求成的论据有:拔苗助长;大跃进运动;韩国科学家造假事件等。厚积薄发的论据有:刘邦积蓄力量终得天下;秦统一六国乃几世之功;汉武帝削藩,出击匈奴乃仗文帝、景帝的基础;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的承继关系。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对于2006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ⅰ)中所给的作文材料,(也就是我们河南所采用的题目),也可以用“由果找因”来审题。如果站在牧羊人的角度来分析,乌鸦最后被捉的结果是由于它没有认清自我,没有给自己找准定位的原因。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孩子说:“它也很可爱呀!”实际是对乌鸦的肯定,最佳的立意应是,认清自我,找准目标,找准定位,找准方向,在这个前提之下,要敢于模仿,敢于尝试,敢于拼搏。
对于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如果你写的是议论文,材料是一定要用的,或从材料中引出论点,或者是当作论据,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如果你写的是议论文,材料可用可不用。
对于材料作文,如果你写成议论文时,特别是写作水平在中等左右的学生你可以按照引-议-联-结的结构模式来写。引-引述材料,提出论点。“引”要简明。 议-针对材料,进行议论。“议”要准确。联-联系实际,深入阐发。“联”要恰如其分。结-总结全文,首尾照应。“结”要画龙点睛。
2、找关系。材料中人或事物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以一定的关系而依存,我们可以从分析他们间的关系入手而立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正常关系是怎样的,不正常的关系又该怎么办。这样准确抓住了他们间的关系就能正确立论了。
例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农夫,自己玉米地的收成总不如人。于是多方打听,终于在远处买来了种子。这一年,他在自己的一块地里试种,果然产量很高,邻人听说之后,希望他能卖些种子给他们。他为了保住自己的优势,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第二年,农夫把自己家里所有的土地都种上了高产的种子,结果玉米棒很小,乡农技站的技术员听说此事后到现场看了看,对他说,这是接受邻地劣等花粉的原因。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题,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中的农夫和邻人的正常关系是什么?是相互帮助的关系。而他为了自己获得好收成拒绝把良种卖给邻人,其原因在于他私心太重,只记住和邻人的竞争,而忘记了合作。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立意;也可以从竞争与合作上立意。
3、找关键。提供的材料总是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论。
例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匹老马跟随玄藏大师历尽艰辛从印度取经回来,它把自己的见闻告诉好友驴子,驴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老马说:“其实,我们路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我同大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们始终如一地朝那个方向前进,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却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题,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则材料中“我同大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们始终如一的朝那个方向前进。”是关键句,你抓住了这个关键句,就可迅速确定“明确的目标”这个主题。我们写目标的作文题是太多了,对于这个题一定要注意前面的定语“明确的”,要围绕这个“明确的”来写。就是撇开作文来说,我们作为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你必须订立目标,订立目标要注意五点:一、这个目标必须是非常明确的。二、这个目标必须是可以实现的。三、这个目标是可以量化的。四、这个目标是注重结果的。五、实现这个目标是有日期限制的。大家要记住这五点,如果出这一类题,出题人不一定想从哪方面来出的,如果你仅从大的角度“目标”来谈,有可能切题不准。另外,可与目标构成思辨话题的词也很多,如“人生与目标”、“青春与目标”、“生活与目标”等。
4、找是非。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在其中将自己的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思想或情感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
例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题,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材料称想接上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趋之若鹜”,“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好事之徒”的做法实质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据此,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或缺陷也是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显而易见,如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5、同中找异。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分量的结论。
例 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 有人说,高三是痛苦的。(2)有人说,高三是无奈的。
(3) 有人说,高三是紧张的。(4)有人说,高三是幸福的。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题,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四种说法都是反映高三生活的,这是材料的共性。如果对高三的生活议论一番,文章就缺乏深度。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1)—(3)对高三生活的认识是被动的、消极的,(4)是积极的。有位同学写了一篇文章叫《幸福的高三》,全家五口人,只有他上了高三。他的爷爷、奶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上高三,他的爸爸和妈妈赶上上山下乡,当了知青,没有上高三,他在文中写道,别人读一本书,他要读五本,写出了我为全家上高三的幸福,写出了自己的兴奋,写出了自己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6、异中找同。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在分析作文之前,咱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谈一谈,“大脑”和“牛仔裤”,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同”的地方?(越用越棒)“语言”和“钞票”,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同”之处?(在流通过程中被使用得肮脏不堪)下面三副对联中,每一副上下联的相“同”之处是什么?“池中荷叶鱼儿伞,梁上蛛丝燕子帘”;“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马猴过雪地两行佛手仙桃”;“马过木桥蹄打鼓,鸡啄铜盆嘴敲锣” (遮挡物;足迹;声音)
例8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年长的智者,少年问:“我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快乐,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笑着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我就送你四句话吧。第一句是,把自己当别人。第二句是,把别人当自己。第三句是,把别人当别人。第四句是,把自己当自己。”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题,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人对自己的认识过程。这是一个超越自己的过程,这是一个从自我本位向他人本位深刻转移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最主要的条件就是换位思考,也就是超越自我的局限,从各种不同的坐标系统来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人无论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厚度、强度、还是深度,最终都取决于角度,也就是站在什么样的观察位置,以什么样的立场来考量。我们通过对这四句话分析就会找到材料的共同之处,那就是“角度”,也就是你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自我,看待别人。或者说是“位置”,你站在什么样的位置来看待自我,看待别人。
下面以“把别人当自己”为话题分析一下:《换位思考之我见》
1、换位思考,是一种高明的营销哲学,它经营的实际上是人心。
2、换位思考,是一种“予人方便,也予己方便”的人生道理。
3、换位思考,是一种善解人意的人生态度。
4、换位思考,这是一种伟大的宽容,更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美德。
5、拥有换位思考,更是一种境界。
开头以这五句话进行排比,中间部分举例分述各个分论点,结尾点题,我们在生活中要换位思考。
例9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06江苏)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
请以“人与路”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这是个发人深省的具有辩证思想的题目。对在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高中考生来说,都可以有话说。利用异中找同的方法,我们一分析就会发现,没有路的时候,需要有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人们去走出一条路;有路的时候,走的人多了,造成堵塞,我们或需排“堵”或需另辟蹊径,也就是说不能“随大流”,同样需要有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人们在堵塞的路上找到新路。我们经过异中找同的分析,就可以断定整个题意是强调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扣住这点来写,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写得出彩。但是,话题是两层内容,如果只就一方面去写“人与路”就偏题了。
7、异中找异。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
例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①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②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题,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三个人,同样是要做一件事。可是,为何同样是三个人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他们的分歧点在哪里呢?三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三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要吃水,可是他们互相推诿,不往一处使劲儿, 三个和尚没水吃。可见他们的分歧在于是否齐心协力。抓住分歧点,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②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我在去年高考评卷结束的第二天,就把八年来所有的高考作文题打印出来,贴在我的住室和办公室,寻找最巧妙的破解办法。单说2006年18套卷子的写作要求,就是六个字,联想、感受、看法,这就要求学生写出内心真实的体验,独到的看法。
高考作文的考查,是从关注自我,关注社会热点、关注自然、关注人间真情、关注读书感悟、关注中学课堂几个方面出题的。如果从题形上来分,可分为三类,一是情感类,二是认知类,三是关系类。情感类在命题的时候会突出道德情感和历史情感,写作时要以情感语言达到目的;认知类会突出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写作时要通过深度来表现思想认识;关系类将会突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己的这种交叉关系,写作时要写出矛盾的和谐统一。对于关系类作文,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分析a和b之间是直接关系还是间接关系,要找出最主要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备考时,要按类准备好不同的素材。
在全国的高中语文教师中,和我保持联系的不下一千人,有位老师给我说,他所教的班级高考语文成绩连年在全市排第一,我问秘诀,他说让学生分类背一些优秀的千字文。这样做可以达到五个目的,第一个是积理,第二个是积事,第三个是积词,第四个是积情,第五个是积法。除此之外,他还每天让学生交一篇小字,狠抓书写。
在我的第二个讲座里有五句话,由于时间关系我给大家念一下。第一句话叫做把握概念,内容要靠,就是说作文是一个形成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把无限多的内容,往我们的情感、认知、关系这三个方面去靠。第二句话,叫做一理一例,结构要套。要学会套一些标准的结构模式,要套的巧妙,不露痕迹。第三句话,总结概括,中心要昭,中心思想在表达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总结概括归纳抽象的形式,而最好不要用自然流露的形式,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如果写议论文的话,我们可以适当采用逻辑语言提示的方式,比如这就是,综上所述这一类的,把中心思想框定。第四句话,主副标题,线索要导,主标题和副标题,一个要说的是什么,要写什么,把这个东西的线索引导出来。第五句话,认真仔细,稳中要好,作文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是一次定终身的,所以我们要告诫同学们,在高考作文过程当中,尽量以稳为主。
考场上的注意事项
⒈构思新颖,但不能过于隐晦。
新,是新巧,不是奇,不是怪,更不是隐晦。作文,首先要让老师看得明白,得让老师感到新在哪里、巧在哪里,在这个基础上来点求异思维就行。新,并不意味着取材上要有高要求,它可以是日常生活的再改造。
⒉该小结时要小结,该点睛时必点睛,该归纳时须归纳。
这也就是说要帮助评卷老师读懂你的作文,感受你的特点你的个性你的创新。例如:去年有位同学写的题目是《清泉在歌唱》,语言很好,整篇文章就是找不到扣题的句子,整篇文章也找不到所要表达的中心。
⒊写好标题、开头、结尾,用好过渡和照应。
我认为,开头和结尾也要写在草稿纸上,并认真推敲。如果学生写的开头和结尾能用上排比段,那表现出来的气势就不一样。
a拟题。1、要新颖。2、要确切。就是题目要符合作文内容。从原材料中悟出的观点往往是作文的中心。题目要扣着这个中心,并且容量范围要适度,要恰如其分。
b1记叙文的开头。文无定法,开头也无定法,文章开头是为主题服务的,好的开头要利于情节迅速展开;要准确、简练地表现社会背景,鲜明生动地揭示主题,要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要一开始就造成强烈的悬念,引人入胜,引人深思。总之,良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b2议论文的开头要求入题快,警策醒人,常见的有:
1、直起:开宗明义提出论点。2、突起:起势突兀,出人意外。3、逆起:就是从反面的意思说起,先立“靶子”,然后一语破的,引出正面论点。4、原起:就是推究其写作原因,再提出论点。
5、喻起:从其它事物兴起,以此作喻,然后归纳到本题。
c结尾如撞钟。
d照应。记叙文在哪些地方要照应?1、开头和结尾要照应。2、行文和标题要照应。
⒋材料处理有特点
①调整角度,使自备的材料为高考作文服务。一方面我们要打开书本、资料,准备好我们的材料库。一方面我们要随时准备打开材料库,把它们用到高考作文上。我认为高中生上考场要拥有100个不同种类的小故事,至少得有50个。
② 材料的处理要适应文章体裁、表达方式的需要。高水平的文章仍需有明确的文体概念,记叙文的特点是以情感人,写作的中心环节就是扩大展开式地描写;议论文的特点是以理服人,写作的中心环节就是概述压缩式的分析与说理。对学生来说,一般都拥有相近的材料,所以对材料的处理就成为了高考作文成败的关键。
⒌语言的表达要抓闪光点。
① 恰当运用修辞手法。② 恰当运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③ 恰当运用文言词语、文言句式。
⒍重视形式,讲究卷面。
① 字体一定要好。
② 文章能不改动就不改动,不要老爱在作文纸上不是“贴膏药”就是“铺铁轨”。
③ 不要写草稿,要有提纲,要写就写断续式的草稿,然后在写作中加以扩充与完善,这样能提高写作效率。我认为写作文之前的提纲是一定要列出来的。
⒎少写错别字,不用拿不准的词,不要写汉语拼音、英文单词。
因为这容易给评卷老师带来一个坏印象:这个考生文字功底不行。这样一来,岂不已在评卷老师的感情上给你扣了分?!所以,千万不要对此等闲视之,到了吃亏之时,悔已晚矣。因此,对不会写的或拿不准的要马上换词。
8、擅写题记的同学一定要注意题记的语言,要精炼传神扣主题。
今年高考作文中有95%的题记不能反映文、题精华,有不少的题记还是病句,有的题记多达三个以上的错字。
9、张扬自己的个性。
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就要写自己有深切体会的、熟悉的东西,写质朴的、真实存在的、最易于动情的东西。当然,写个性的东西绝不是游戏人生,消沉玩世,而要关注社会,关注自然,要有一种智慧,一种韵致,这才能体现自己不倦的追求和鲜明的个性。要张扬自己,首先要贴近自己。要构筑思路的个性魅力。要想让自己的作文不与别人雷同,就要强调构思的个性化。构思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选材。选材也要个性化,也就是要选择你记忆中最富有个性的材料,予以加工,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就充满了个性的魅力。构思的第二步是提炼,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材料中提炼出发人警醒的启示,这样的文章就充满了活力。
10、传递感情的独特性。
作文要创新,首先传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独特感受有三点:(1)你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2)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清晰;(3)你的真挚程度如何,换言之,你自己体验它所传达的感情的深度如何。你所传达的感情不独特、不清晰、不真挚,写出来的作文又怎能感动评卷老师呢?传递独特、清晰、真挚的感情来自对生活的熟悉。传递独特的感情,有时还来自自己对生活观察的独特角度。在叙事中传递感情,是为了使评卷老师动心、动容,产生感情上的共振。要做到三点:1、叙事的基调要定好。2、把浓郁的情感融于事件的叙述之中。在叙事中抒情,融情于事,借叙事以传情。3、是在叙述中带一点议论,把你的见解不失时机地点明,也是传递情感的好办法。
11、保持思维流程的快速运行。
现在学生最普遍的毛病就是没有想清楚就写,特别是考场作文,笔拿起来,写一句是一句。应该是首先找到“突破口”,有了突破口就会“豁然开朗”。你占有了材料,确定了主题,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接着要进一步考虑“怎么写”,考虑如何把这些内容“表现”的有条不紊,完整统一,清晰动人。也就是说,有材料解决了“言之有物”,有主题解决了“言之有理”,还要精心布局,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
面对作文题,首先要想“有什么话说”,接着再想“话怎么说”,围绕中心联想一下,古今中外、课堂内外、校内校外、家庭内外、各行各业,这样一来,打开思路,各种素材就会联翩而至。
写作文时,一定要启动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让思维扩散开来,就可以克服思路阻滞。这时,可用横向思维,由此及彼地想;也可用纵向思维,由表及里地想;或用逆向思维,从相反的方向想。
在选材中,最好要选择你最富有个性的材料,予以加工,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充满个性魅力。有时,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敢于反弹琵琶,就是能对生活中似是已有定论的东西提出异议。敢于反弹琵琶,就是学会分析,求新求异,学会从事物内部找到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树立了对立面,从反面去想问题,敢于求异,就能提出更新的见解。当然,在这一点上也要慎重,不要过分追求“标新立异”,因为这毕竟是高考。
打开思路,扩展思路,需要良好的心态,让我们在考场上安静而专注地思索,让心静下来,静听心灵的声音,敏锐内在的感受,这时你就会对高考作文题有更清晰的定见,从而让思维开合波澜、抑扬反复、起伏敛收、转化变换,写出成功的作文。
12、用自己的心去看去写。
现在中学生作文最缺的是什么?是生活的材料。主要原因是缺少一种发现材料的眼光,占有材料的习惯,缺少一种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对丰富的生活多观察、勤了解、细思考,对所读的资料细分析,从而产生新思想,增长新见识。
说到作文创新,许多同学认为是重在技巧,实际上成功作品的最大技巧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写作技巧是蕴藏在生活中的,生活才是技巧的源泉,学习写作首先从体察生活中来,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在日常琐事中淘洗出闪闪发光的金子。
13、不要写怪文章:
考生千千万,怪文年年有。如:
① 另起炉灶,与要求背道而驰。这些学生,要回归现实,不要老作不切实际的幻想。
② 写阴暗面,读了让人甚至想自杀。这些学生,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不要老是愤世嫉俗。
③ 内容不够健康,欲引人以向“恶”。这些学生,要端正思想,不要老是想入非非。
④ 对宗教问题说三道四,有大民族主义倾向。这些学生,要三缄其口,不要口无遮拦。
⑤ 大唱反调,展示叛逆性格。这些学生,要自肃其心,眼光向前,不要老瞧着人家的月亮圆,却对自家的看不上眼,一开口,便想“粪土当年………”这不行。
⑥ 对敏感的政治问题指手画脚,自认为见解高人一等。这些学生,要三思而后说,对这些问题,要么不说,要说就说正统观点。
三、讲座结语。
要避免高考作文出现立意失误,追求创新立意,考生在备考阶段就应该努力培养新的思维习惯,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要有意识地强化自己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以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不断超越、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人格修养。如此,才能以一种发展变化的眼光和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种种问题和现象,寻求新的突破,获得新颖独到的思想见解,“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实现文章立意的真正创新。赋予旧材料以新的内涵,选择时代气息较浓的材料体现新意,通过充实的内容来阐释高远的立意,借助联想和想像的翅膀来放飞思维,以真挚的情感来增强文章的个性魅力。高考作文命题的原则是“稳中有变”。展望2007年,我觉得有必要理清四个关系,把握五个层面。理清四个关系,即理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倡导公平竞争,颂扬人与人之间的爱,学会沟通,学会尊重与宽容,学会赞美与鼓励,倾听他人,欣赏他人,善待他人,团结协作,感悟亲情、友情,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2)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遵循社会公德,遵守社会法则,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呼唤法律意识,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3)人与自我的关系:包括确立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推崇砺志自强的品质,呼唤对卓越成功的不懈追求和对有品位的文化艺术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关注健康问题(包括身体的、心理的、人格的、个性的),注重内心的探索,促进自我发展等。(4)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热爱自然,关注自然,正确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遵循自然界的法则,树立环保意识,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把握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稳”与“变”
“稳中求变,变中求稳”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中“稳”是命题的主流,从近六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情况来看,“稳”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倡导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和创新精神的命题思想不变。其次,回避社会热点,暗合时代精神的命题角度不变。高考作文命题“不跟风”,不会我们正提倡“与时俱进”就考“与时俱进”,我们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就考“和谐”,但其命题会紧贴时代特色,暗扣社会需要。2005年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所蕴含的正确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质变与量变,2006年的“老鹰与乌鸦”所蕴含的正确认识现实、认识自我、立足实际、积极进取等思想,正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树立科学发展观所需的关键所在。2007年是我们迎接“奥运”的重要一年,一些作文辅导资料大谈特谈奥运,我们认为还不如引导考生从“奥运精神的构成分解和民族传统精神的统一”、“如何正确把握外界与自我的统一和保持自我以至民族特色的关系”、“弘扬展示民族文化,增添民族自豪感”等角度加强学生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第三就是高考作文命题由单一思辨型向复合思辨型过渡的渐变趋势不变。回顾十年高考,作文单一性命题向复合性命题渐变是其中的一个显著趋势。单一性命题是指作文的材料或话题内容性质单一,思想指向单一的命题形式。“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心灵的选择”均属此类。复合性命题就是作文所给材料的寓意或话题由看似孤立实则统一的两方面构成的命题形式,行文时考生需抓住二者的关联,在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审题立意,从2003年开始的“感情的亲疏影响事物的认知”到2005年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均属复合性命题类,2006年全国i卷的的“老鹰与乌鸦”虽属材料作文,但牧羊人的“它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和孩子的“它也很可爱啊”这对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也是辩证统一的,在评卷中将“既要认清自己,量力而行,又要敢于尝试,超越自我”确定为最佳立意就源于此。我们认为这种侧重于检测考生文字思辨能力的命题趋向依然会体现在2007年的作文命题里。
“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文命题的形式的多元化。这对2007届考生是相当不利的,因为他们从高中入学伊始就侧重于“话题作文”的练习。因此,我们提醒考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应加强“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漫画作文”的训练。二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种形式开始相互渗透融合,命题形式的概念化渐趋淡漠。严格意义上说,2006年全国ⅰ卷(材料:老鹰与乌鸦+话题:猎人与孩子的评价)和江苏卷(材料:对路的不同看法+命题:以“人与路”为题)就应属于这种不同命题形式的组合交融。应该说,这一全新的命题形式与高考“稳中求变”的命题思想是一致的。对命题者而言,要想探求作文命题的新形式,各形式的渗透变化应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从这一角度看,三种传统命题形式的渗透融合应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思路、新走向。基于此,我们应在三种命题形式的结合上下一番功夫,在命题新形式上开拓我们的视野。
二、从作文训练的自身规律入手,立足于“稳”,在“稳”中求巩固。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无论如何变化,考查学生谋篇立意、表情达意的根本出发点是不会变的,因此,高考作文备考应在认真理解《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的基础上从作文训练的自身规律入手,做好“四个巩固”。
1.审题立意的巩固训练。在高考作文“内容”、“表达”、“发展等级”三大评分点中,题意的确立是否切合命题意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阅卷时称它为“决定项”),它决定着考生作文总的得分,按细则规定其他评分点只能在此基础上打分,不能“跳项”(如题意定为一类的,表达及发展等级只能在一类或二类上打分,不能低于二类)。因此,考生应排除畏难情绪,加强对材料的分析训练,紧扣材料,从正面立意,选择符合社会主流意旨的最保险的角度命题,不宜剑走偏锋,盲目追求观点创新。训练时间宜相对集中,一次解决三至五个材料,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每月两次,贯穿始终。考生见得多了,视野才会宽,思路才会广。
2 .材料运用能力的巩固训练。高三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收集到的资料有限。因此我们提倡学生互相交换材料,集思广益,并在互相交流、精选事例、取材课本、旧例翻新的基础上,加强一例多用训练,将自己有限的例子用精、用好。
3. 优化后的文章结构的巩固训练。考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长处选定文体,并精选出若干篇与所选文体相似的高考满分作文(考场作文有其不同于名家名篇的特殊性),对其“剖析麻雀”,掌握其结构规律(应具体到怎样点题、怎样解题、何时详、何时略、何时运用何种性质的材料、首尾如何照应以及如何运用修辞等),然后进行结构的对应性训练。我们认为,在最后有限的时间里,那种泛泛而练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4. 优化后的语言文采的巩固训练。对语言基础不好的考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考生应对照范文加强作文语言的仿写训练,最低要求应把自己平时经常使用的材料的叙述语言写漂亮,把常用的首尾写出彩,不要怕费时费力,实践证明这一训练在高考评卷时所获得回报常常是出人意料的。
三、针对高考作文变化的新形势,着眼于“变”,在“变”中求提高。
严格意义上说,不断解决以往高考中发现的问题,使命题能够更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是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更本动力,因此,高考命题变的方向往往正是我们寻求提高的切入点。结合上述变化,我们认为应在巩固的前提下做好“三个提高”。
天天学习网 www.xuexi365.top整理)
1.提高对不同命题形式的应对能力。在日常训练时,考生应在兼顾各种命题形式的同时,与老师一起探讨“命题”、“材料”、“话题”三种基本形式渗透融合后的新形式。可对传统经典的作文命题在形式上进行转化,如在命题前加材料、在材料上加话题、在话题里定题目、在漫画下加话题、结合材料半命题……并进行与之相应的谋篇布局训练(不一定成文)以提高自己对不同命题形式的应变能力。
2. 提高对作文材料的分析思辨能力。缺少对材料的辩证分析而单纯罗列事例往往是考生作文失分的主要原因,而思辨分析能力的考察又是复合型作文命题的重要着眼点,因此,考生应积极掌握常用的假言因果法、材料引申法、正反假设法、名言助证法、对比论证法等方法并在训练时有意识地加以使用。这些方法简单易学,稍加训练即可操作,训练后的作文定会闪烁出思辨的色彩、理性的光辉。
3.提高对考场作文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应变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考的变数很大,考生应充分考虑到考试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小到写错字怎么办,大到不明材料寓意怎么办、发现跑题怎么办、写不完怎么办等等,对此类问题考生应及时求教于有经验的老师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功夫在诗外”,对大部分考生而言,寄希望于考场上的“灵感”发挥是极不现实的,我们只有立足于实际,加强针对性的系统训练,才能在高三最后一段有限的时间里扬长避短,“铸造”出合乎高考评分规范的理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