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优秀作文»作文素材»写作指导»高考议论文写作难点指导:言之有据

高考议论文写作难点指导:言之有据

                      

论据是议论文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例如,有一篇发表在报纸上谈教育重要性的文章,为了论证“发展经济,教育先行”的观点,列举了日本战后发展教育事业的一系列确凿的数据,有力地证实了观点的正确性。

    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尽人所知并为人所工人的最普遍的道理等。选用作论据的理论必须是经过时间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至尽仍有生命力的。经典著作中的理论,如是原文摘引,应避免断章取义;如是原意概括,应该符合原文的基本内容。

    在掌握丰富的论据的同时,还要善于选择论据,就是能够选择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选择那些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

                   一、要善于选择论据

     1、吻合性原则

     即要注意各个材料之间的侧重点,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努力做到与观点的一致。

    每一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义所在。特别是有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用来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例如下面三个材料:

    ① 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 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②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③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①;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②;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③。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2、新颖性原则

    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尽人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是文章也没有一点新鲜感了。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论据求新,要注意从时间上、空间上、角度上的求新。

    新鲜材料从哪儿来?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例如以下两个例子:

  (1)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急流勇退”,害怕“枪打出头鸟”。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冯根生告诉我,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上述谚语中的条件,结论就两样了。比如,枪打出头鸟,只是指在枪的射程之内,出头的鸟要遭殃,假如鸟飞得再高再远一些,飞出了枪的射程之外,那又奈何得了它什么呢?

  (2)一个国家必须有民族自豪感。发掘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能唤起这种伟大的感情。李燕杰在《民族之魂》的讲演中曾讲了这样一件事:叱咤风云的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被囚禁于圣爱伦岛时,终日读书消遣。有一天他读到了《孙子兵法》,立刻拍案叫绝。进而叹道:“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

   这两例中的论据都是“听来的”,例①是听谈话,例②是听讲演。作者不愧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把听来的材料十分恰当地引进自己的文章作论据:“飞出射程之外”、“拿破仑赞叹《孙子兵法》”,新鲜而又贴切,选择它们来证明论点,不仅有极大的说服力,而且发人深思。

        3、分析性原则

同学们在写作议论文时,常走入“观点+材料”的误区,认为有了事实,就能自然地证明观点了,其实不然。有了论点和论据,还须进行论证,阐述论点与论证的内在联系,使论点统领论椐,论据支撑论点,这样才能使你的文章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更具说服力。如果缺少论证或论证不充分,文章的论点与论据就油水分离,无法产生使人信服的力量。 分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因果分析法:

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了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分析饿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原因。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施舍者的态度,吆喝一声“喂,来吃!”,是如此蛮横和冷漠!另一个是施舍的目的,吃他的饭就要乖乖地听命于他,可见其目的之卑劣!这是对饿人人格的极大侮辱,因而饿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至此,文章水到渠成亮出了观点:“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极具说服力!

这样的分析就是因果分析。我们写作时可以用因果关系复句来表达。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或者单用“因为”“所以”“因此”等皆可。如《想和做》中“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

(2)条件分析法:

《勤能补拙》:“由此可见,一个天资笨拙的人,只要勤勤恳恳,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能变得聪明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对其条件进行的分析,用的是条件关系复句。其关联词是:只要……就……。我们还可以用“只有……才……”、“无论……都……”等句式来分析条件。

(3)假设分析法:

《想和做》中有这样一段话:“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这段是从危害的角度来进行假设分析的。关联词语是:如果……那么……,其他句式还有“如果……就……”“假使……那么……”等。

(4)对比分析法:

《想和做》:“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此段是从意义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正反分析的。正面用的是因果分析,反面用的是假设分析。由此可见,一段分析可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这样可使分析更全面,更深入,富有思辩性,令人信服!

     4、充分性原则

   (1)正反例结合

a.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b.张志和渴求隐逸,而在桃花流水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林黛玉在冷雨敲窗之时倍感寄人篱下的凄凉,便觉秋窗秋雨秋不尽了,风雨却还要助凄凉;刘禹锡心胸开阔,众人悲秋,他却从排云而上的白鹤中品出了诗情,欢歌“秋日胜春朝”……

(2)不同时空事例组合

文中常用“纵贯历史长河”“古今中外”等字句。也可用现实生活中日常现象作为论据来写以强化论证效果。例:

诚信是买东西忘记带钱时,老板仍将货物塞在你手中送你出门时的轻轻一笑。诚信是在一连串失败后,朋友们主动伸出的那一双双温热的手。诚信是为徘徊在路边的陌生人指路后,看到他脸上的粲然一笑。诚信可以是从前百年老店里赊帐的帐单,也可以是今天人们手中的信用卡。

(3)详略事例组合

二、善于剪裁论据

论据又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之分。我们用得比较多的事实论据,又能从不同角度证明不同论点,所以使用时是需要剪裁的。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剪裁方法。

    (一)了解同一材料可以多角度立论

    请看下面例子思考:

    材料:“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曹刿论战》)

    讨论: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对材料可作怎样的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立论?确定什么论点?

    明确:材料中“请见”、“遂见之”是结果;曹刿有才有胆有识有主见和鲁庄公有容人之量国家有民主参政的环境是原因。从曹刿的角度可以确定二个观点:1、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2、位卑末敢忘忧国。从鲁庄公及国家的角度可以确定这样的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并请学生阅读例文。

     (二)明确剪裁原则

     三段例文对材料的表述都有不相同有的突出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突出这个点而其它则都省略了,为什么要突出这个点而省略其它呢?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论点一突出“请见”;论点二突出鲁庄公采纳建议;论点三突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截取材料,突出论证论点的有关内容,摒弃无用的材料。这就是剪裁的原则。

    (三)探讨剪裁的步骤和方法

    从鲁庄公的角度确定一个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请看例文: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例文:

    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他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是通过合理扩充内容想象情境来突出的。

    再看例文二: 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例文:

    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曹刿请见,并能入见。”是因。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扩充来突出这个吻合点的。

    再看例文三:位卑末敢忘忧国。

    例文: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通过合理的对比来扩充内容突出吻合点。

    上述三例都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但因立论角度不同,文章中论据的表述也不一样,这就是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那么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又有什么方法呢?

    明确:

    1、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

    2、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吻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3、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四)实例训练

    我们知道了这个方法,就可以通过训练来掌握和巩固这个方法,

    练习之一:修改病例。

    题目:《谈“伯乐”精神》

   论点:奖掖后来者,争当新时代的伯乐。

   材料: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病例: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是对人才被埋没的感叹。一匹千里马,无缘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一个人才被无端埋设,能不令人惋惜吗?所以当代领导者应该学做伯乐争做伯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发现人才多举荐人才。

    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如果没有徐悲鸿这个伯乐哪有傅抱石这只千里马驰骋于中国当代画坛。

    明确:

    病因:照抄材料,没有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剪裁。

     处方:找准徐悲鸿发现人才这个吻合点,进行扩充,对无关内容要略述概述

    展示修改后的文段:

    著名画家傅抱石因穷困不得不卖画为生。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就像伯乐发现了千里马一样,徐悲鸿眼睛一亮拍案惊呼,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这只千里马终于找到了纵横驰骋的疆场,找到了建功立业大好时机。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练习之二:用孔乙己的故事作材料论证“坚持未必胜利”的观点。

    展示例文:

                 坚持未必胜利

    君不见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青灯黄卷,寒窗苦读,口疮舌茧,兀兀穷年,每日诵习“之乎者也”,沥尽心血地坚持科举考试,然而科举考试并没有垂青于他,“结果半个秀才也没有捞着”,穷困潦倒,“断腿”而死,他失败了,败得很惨!真是“科场末捷身先死,长使后人泪满襟”!个中原因,不难明白:人生目标错误,即便坚持到海枯石烂,也必然胜利无望。

   练习之三:请以《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论据写一篇议论文。      

   观点:说也要讲究方法。

   要求:运用议论文事实论据剪裁方法对材料进行剪裁。字数800左右。

    练习之四: 瑞典女足是“业余队”     只为荣誉没有奖金

    据新华社电:主要由业余选手组成的瑞典队负于德国队,获得第四届女足世界杯亚军。不过,即使瑞典队夺得冠军,她们也不会拿到分文奖金,她们为国家队踢球“只为荣誉”。

   瑞典队除了10号永贝里之外,清一色都是业余足球选手。她们有各自不同的谋生职业,足球只是她们共同的爱好。5号本特森是包裹邮递员,她每天下班之后才能参加国家队的训练,6号队长莫斯特罗姆是学历最高的队员,这位金融学硕士是瑞典一家银行的分析师。

    近日,本特森告诉记者:“瑞典足协只是把我们组织在一起来比赛,没钱给我们发奖金。我很喜欢踢球,为国家队踢球只为荣誉。”

   18号队员弗里达告诉记者,她们全家都喜欢足球,她从4岁开始跟父母学踢球,已经有超过20年的球龄。整个瑞典队只有永贝里靠足球吃饭,她每月可以从足协那里领取大约500美元的津贴。

   (1) 爱好(兴趣)可以创造奇迹

   范例:一只获得世界杯亚军的队伍,球员居然都是业余的,第四届女子世界杯瑞典队勇夺银牌,战果骄人,但其队中除10号永贝里之外,清一色是业余球员,各有职业,如五号本森特是包裹邮递员,6号队长则是一家银行的分析师,她们只能在下班之后参与国家队的训练,但她们共同一点就是“足球是他们的至爱“,是兴趣将她们聚集在绿茵场上,并以业余队的身份勇夺亚军,由此看来,一个人的兴趣可以创造奇迹。

   分析:本论点应强调——(1)业余,(2)困难,(3)巨大成功

    强调了(1)(2)才说明(3)的巨大意义,才说明兴趣之力量

  (2) 荣誉

    一只夺取了世界杯亚军的队伍,队员们竟然没有分文经济上的收益,勇夺本届女足世界杯亚瑞典女足,除10号永贝里可以从足协每月领取区区500美元,其他队员分文全无,那么她们图个啥?太傻了吧!还是5号球员本森特一语道破天机:为国家队踢球只为荣誉,荣誉高于一切。

    练习之五:(根据不同观点来处理下面一则材料)

   贝利从小家境贫寒,买不起足球,就用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等练习,有一天,一个足球教练发现他很有天赋,就送给他一个足球,后来又对贝利进行专业训练,经过努力,贝利终于成为一代球王。

   (1) 逆境出人才 

    一提起贝利无人不知,可有谁知道鼎鼎有名的贝利小时候家境贫寒,竟然买不起他心爱的足球,只能用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来当成足球来进行练习,对球王贝利来说,逆境不但没有消蚀其斗志,反而成为激励他奋斗的动力,看来,只要心中有了目标和动力,逆境就是人才成长之摇篮。  

   (2) 有伯乐才会有千里马

   球王贝利从小家境贫寒,尽管他爱足球,但连心爱的足球都买不起,只能用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等来代替,后来,多亏一位教练无意中发现了小球王的天分,送给他足球,指点他,最终对他进行专门培训,终于将他造就成一代球王,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假如不是有了教练这个伯乐,也许贝利这匹千里马,也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