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说做志愿者就是“学雷锋”,是因为,过去几十年来,在我国的“学雷锋”活动中,一直倡导“对同志春天般温暖”的利他主义伟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无私奉献崇高精神,以及身体力行在平凡生活中“做好事”的实践行动等。这些都与志愿精神相一致或者相契合。因此,“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确定在每年的3月5日,即“学雷锋日”……
很自然地,有人将志愿者与“学雷锋”这两者联系在一起,提出志愿者是否就是“学雷锋”的问题。对此,我们的回答则为:是,又不完全是
说做志愿者就是“学雷锋”,是因为,过去几十年来,在我国的“学雷锋”活动中,一直倡导“对同志春天般温暖”的利他主义伟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无私奉献崇高精神,以及身体力行在平凡生活中“做好事”的实践行动等。这些都与志愿精神相一致或者相契合。因此,“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确定在每年的3月5日,即“学雷锋日”。
说做志愿者不完全是“学雷锋”,是因为,今天的志愿者行动,无论在社会动员、社会责任、机构管理,还是在运营水平、服务规模等方面,都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学雷锋活动的范围和规模。志愿者行动发展和成熟以后,将会成为当代整体社会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公民社会自我组织的方式,以及ngo(非政府组织)的一种重要形态。届时,其意义将远远大于单纯的助人为乐的个体行为。
集体主义精神、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的融合,是志愿精神的核心与灵魂。志愿精神,是奥林匹克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全球社会欣赏的重要价值理念。奥运会志愿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6年希腊奥运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奥运会志愿者活动正式纳入组委会工作计划。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首次对奥运会志愿者的内涵作出界定:奥运会志愿者是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以自己个人的无私的参与,尽其所能,通力合作,完成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接收报酬或其他任何回报的人。从奥运历史来看,可以总结出志愿精神的一些共同特征。这些或许能够为xx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提供经验。
第一,志愿者组织和机制,是社会组织架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行动,不仅直接提供社会服务,也是国家、政府与民众相互沟通的桥梁。志愿者行动,为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提供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渠道。通过志愿活动,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能为社会做贡献,很多社会群体也会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从而弥补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推动志愿精神的发育发展,有助于一个城市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第二,志愿者行动必须以奉献精神等为基础,同时需要专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等。在今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中,有20多万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他们怀着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以高昂的热情、严肃的责任心和勇于承担的使命感,帮助灾区人民共度艰难,志愿精神得到了高度发扬和全面展现。这是北京奥运志愿行动的战地预演,也是奥运精神核心的体现。此外,奥运会筹备期间,有学者提出,xx年北京奥运会,应当做好志愿服务群体培养准备工作。从精神培养看,应积极培养志愿者的使命意识、奉献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等。从操作层面讲,应尽早建立奥运志愿者培训基地、编写培训教材,开展志愿者语言水平、文化背景、专项知识培训等。完备的准备工作,为志愿者在奥运会期间提供优质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志愿者行动,可以提升重大活动和活动主办城市的文明程度、增强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活动也能为志愿精神的发育发展提供重要契机。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志愿者展现出崇高的奉献精神,创造了奥林匹克史上规模最大的志愿者运动。几十万志愿者活跃在赛场内外,被称作“鸟巢一代”的“80后外交官”。他们用微笑夺得了一块珍贵的“金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授予北京志愿者协会“联合国卓越志愿服务组织奖”。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奥林匹克主义”和“志愿服务精神”融合创新的平台。实现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开拓与创新,促进社会组织和社区文化建设,还需要一定的方式和载体。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的完美融合,正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方式。
xx年北京奥运会让人们看到,组织良好、表现优秀、展现奉献精神的志愿者队伍,是主办城市的“名片”,也是主办国的形象大使。合格的志愿者,应该能够设身处地地为被帮助者着想,无私地帮助对方,并让自己在与对方的交流中,不断展现出文明而悠久的中国文化的魅力。正是以这样的标准来组织志愿者,北京奥运会带给了世界一个惊喜。如果以同样的标准来组织志愿者,发扬和传承志愿者精神,并加入上海城市的文明特色,xx年上海世博会一定会带给世界另一份来自东方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