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优秀作文»写作指导»作文教学»"文字--画面--表达"语文科研课题研究

"文字--画面--表达"语文科研课题研究

 

----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教改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改变,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因教育观念陈旧导致教学方法的单调,把应该最有活力的语文课上得枯燥无味,教师常以分析为乐,以把文章讲深讲透,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主人,学生为听众,导致语文课事倍功半,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答案,使学生的求同性、从众性现象越来越严重,形成严重束缚学生发展的思维定式。学生学生思维呆板、机械,对课文的理解尤为困难,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都需要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衡量学生的认知程度。发言说话是表达,答题作文也是表达,无论是从语文的性质和实际功用,还是从学生今后的发展,表达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学生能思路清晰,有条有理,有内容、有中心地表达,做到'能说会写',那么,我们语文的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了。
在语文教学中,表达的基础是思维,思维的基础是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材应为思维与表达服务,应该是提供思维和表达的一种材料与载体。而在文字材料与表达之间,为便于学生思维,我们试图引入画面的想象。因为我们认为,形象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材料转换成有形的画面,可以帮助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设计了'文字--画面--表达'的教学方式,并对此进行研究。
课题内涵:
1、 文字:是指文章本身的文字材料。
2、 画面:是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联想,让学生把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有形的画面表像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整个画面的形成过程是一种思维过程,也是学生对文字材料理解、消化的过程。
3、 表达:指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让学生把头脑中形成的'画面'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语言,有条有理,有内容,有中心地表达出来。
二、研究的目的
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学承担起培养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初中阶段正式形成这两种能力的关键阶段,语文教学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归纳也正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课堂教学中的各项语文活动,作文教学正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更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课题研究的把文字材料转换成有形画面正是一种创造;而表达,把文字材料根据自己的分析、思维,再用语言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也是一种创造;作文更是学生的一种创造性劳动。由此可见,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造力具有较大的价值。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创新关键在于二点:
(一)把文字材料转换成有形的画面,是学生通过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归纳,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运用想象在头脑里形成有形的表象,学生对有形的事物理解明显比抽象事物要好,这是一种值得尝试研究的内容。
(二)活用教材,重在表达。是本课题创新的另一关键之处,首先是观念的改变,然后是对'表达'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本课题的'重在表达',正是意图把'表达'提高到语文教学中的目标性位置,而本课题的前两步:'文字--画面'正是为'表达'服务的。
三、课题实验研究方法:
(一)研究角度
1、从教的角度。探讨本课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作用,教的方法,以及课题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感受,经验的总结与分析。不断纠偏,其中包括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讨教学中新的形式与新的方法。上海中学语文二期课改的精神,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体现,这二点一直是贯穿本课题研究的原则。
2、从学的角度。在本课题的研究实验中,我们要从主体学习的角度,研究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意志,主动阅读,阅读方法,阅读效率等方面的问题;还要研究、探讨学生的目前表达现状,表达时思维方法,表达习惯,表达时常见的错误类型,表达效率等表达方面的问题;还有研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思维状况,联想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思维方面的问题,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在课题的不断实践,不断深入地实施中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便为课题实践作出较准确的评估和修正。
(二)研究形式:
1、对初一学生作语文学习情况的摸底调查,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课堂教学中,用本课题'文字--画面--表达'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从陌生到逐渐适应到熟悉,课堂教学中加大学生思维的力度,并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以表达质量的优劣来评估学生思维的强弱、准确等。使本课题的实验在实验班中逐渐成型。
3、请区教育学院的教研员老师以及兄弟学校的内行来我校指导、研讨,以研讨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实践,课后开展教学论坛,做好论坛记录,积累经验,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研讨实践中逐步完善本课题。(见附录)
4、开展多种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加厚学生的语文底蕴,为教学实验奠定基础。
5、 在平行班中进行对照试验,检验研究的信度和实际效果。
四、 实验过程:
1、实验时间:二年(1999年4月-2001年4月)
2、实验对象:本校初一(1)班,初一(2)班,初一(4)班,共163人。
3、实验步骤:
实验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9年4月)准备阶段
a.学习理论 
b.建立课题组和确定实验班 
c.拟定实验方案,论证。
第二阶段:(1999年5月-2000年12月)实验阶段。
第三阶段:(2001年1月-2001年4月)总结阶段。
4、实验具体做法:
第一阶段:课题组成立以后,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语文教员的有关材料,素质教育有关材料,分头去图书馆寻找有关书刊资料,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拟定实验方案,实验方案拟定之后,学校领导,课题组成员反复讨论,论证,不断修改,然后请专家(区教育学院语文教员、教研室)帮助论证,审核可行性,经专家认定此后,撰写开题报告,交上级审批,审批后被定为区级教研课题。
第二阶段:具体实验阶段。
本课题实验的课堂实践,从1999年4月开始了初步尝试,我们选择了一些适合学生联想,便于课堂实践的记叙类文体进行实验。例:《对话》(课外)、《柔弱的人》(课内)、《离别的礼物》(课内)等,基本一周一节实践课,邀请区教研员,兄弟学校老师来听课,课后进行论坛活动,按照课题思想,评课,反复实践,反复讨论,在这一个多月实践中,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是可行的,对学生的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是有促进作用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1999年5月20日,我们课题组面对全区开了一节研讨课,课后得到了与会者的肯定,肯定了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听课的老师认为:这种以画面为中介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大有帮助。画面可以激活思维,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产生一种直感,进而理解作品的意境。并有意识将写作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之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可以称之为实验的初步阶段,我们选择的材料也是一些记叙性文章,这一类文章中往往有大量的描写,便于学生展开联想,产生画面,进行再创造表达。
有了初步成功,我们又尝试拓宽适用范围,用说明文与古诗词去尝试,目的是让较为单调枯燥的说明文在教学中能提高学生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使较难理解的古诗词降低难度,帮助学生掌握,并进行表达。
我们选择说明文《天气陛下》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维联想,不仅较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还扩大范围,学生在表达上再创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古诗词教学的尝试中,我们选择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这是一首古诗词名篇,极具欣赏价值,但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在课堂教学中,以听、读为手段,理解词意,借助画面想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词的意境。然后以古诗词为基础,展开想象,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在'普陀区课堂教学攻坚百课创新课教学活动'中展示,课后反应热烈,得到听课老师肯定和好评。他们认为这样的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古诗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感情的波澜,缺少主动地投入与参与,那么即使教师作出细致、周密的理性分析,学生对作品意境、作者思想感情的认识也是枯燥抽象的,而这节课正好克服了这一点,学生主动参与,入情入境,即使学生的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有了提高,又在表达时发挥了学生再创造,加深了古诗词的理解,又展开想象,发展对实现生活的描绘,使学生去观察生活,表达生活,在能力的迁移上也有了很大的收获。
在学生从文字到画面的想象方法上,从阅读到听,学生对文字的感觉逐步在提高。
五、实验的小结
(一)可行性论证:
1、'文字--画面--表达'概括了一种思维过程,'画面'是在学生阅读文字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形象思维产生的,是一个中介物,是用形象的方法促进学生对文字材料的理解。
2、本课题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思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本课题在教学中'活用教材,重在表达'。对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大有帮助。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培养学生先想后写,新构思后写作的良好写作习惯。写作可根据'画面'不同而可大可小,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