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暨“走转改”动员大会讲话稿
“走转改”的其中一个要义就是新闻要更好地服务于观众,记者要更多地站到观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开展新闻报道。
我们《“秘书工作”新闻》作为一档时政新闻,她的观众主要包括两大群众,一是新闻当事人,主要是县级领导和各区直部门、乡镇负责人;二是普通群众。那么对于《“秘书工作”新闻》来说,站到观众立场上思考问题、开展报道,就包括对上负责、对中负责和对下负责三个方面。
对上,就是我们的新闻要对领导负责。我觉得,我们的30多个县级领导,肯定还是希望体现自己的地位和水平。所以在拍摄镜头的时候,遇到领导做小动作或者坐姿不端正之类的,有必要重新补拍。有些领导,比如胡区长,她喜欢吃口香糖,那么记者在拍这些领导特写的时候,可以很客气地提醒他们一下,他们一般都还是很理解、很配合。而在转述领导发言的时候,还是尽量不要从网上去抄袭,应该尽量尊重领导的原意,在他本意的基础上进行提炼。特别是要用心去领会领导们表达的核心意见、提出的独到而新颖的理念、做出的重大决定以及准备采取的重大措施之类,只要不涉及敏感话题的,还是应该尽量体现在我们的新闻中。这样子,领导才会觉得记者在采访的时候是用了心的,是负责任的,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假大空,敷衍了事。
对中,就是我们的新闻要对部门和乡镇负责。我认为,部门和乡镇对于我们媒体有两个方面的期待。一是希望我们的新闻能够多体现他们各项工作的进展,体现他们工作的亮点,一句话,他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让区上的领导们看到他们的成绩,看到他们在用心做事而不是尸位素餐;二是想借助我们的平台,把他们的一些政策、措施、准备采取的行动等等,比如说征兵、新农合、新农保、城镇医疗保险之类的,传达到普通群众那儿,让他们工作更顺利。所以我觉得在报道部门和乡镇新闻的时候,应该尽量多一些信息交代,比如:什么时候,要做或者已经做了什么事,涉及哪些人,采取什么措施,取得或者有望取得什么效果;要少一些“高度重视、深化认识、加强领导”之类的套话,因为这些话是实在没有信息可以交代的时候,用来凑长度的,能够不写就不写。在做部门或乡镇领导同期声的时候,拍摄角度要选择好,包括话筒的位置都要处理好;在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与解说词的配合和互补,避免两者重复,防止在后期制作时被删掉。做同期声本来是抱着讨好对方的目的,如果没拍摄好或者拍回来又被删除了,那比不做同期声还要得罪人。
对下,就是我们的新闻要对普通观众负责。实际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就是要扭转我们一直以来都存在的唯上的新闻观念和飘浮的工作方法,展现对普通群众的人文关怀。
一是要把镜头、把话筒、把笔对准基层、对准普通群众。通过我们的镜头、话筒、笔,反映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发现、挖掘被生活埋没的普通人的艰辛与付出、无奈与徘徊、希望与坚守,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中,找到新闻人物与记者、新闻人物与广大观众之间的共鸣。要改变俯视的眼光,以平视的角度看待我们镜头前的普通群众,尊重他们,让他们说得出话,说出真心话而不是配合演出。
二是要满足群众合理、合法的信息需要,这是我们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要站到普通群众的立场上去报道新闻,思考自己所报道的这条新闻到底跟老百姓到底有什么关系,他们会关心些什么内容,他们希望知道哪些信息,然后就有针对性地去填补这些空白,提炼新闻点,丰富新闻内容。要改变我们的行文风格,说普通群众听得懂、听得下去的话。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就“秘书工作”目前的新闻宣传环境而言,也许对领导负责、对部门和乡镇负责远比对普通观众负责重要得多,也现实得多。迫于现实的压力,我们的新闻常常会回避掉一些群众很关心、与群众关系很大、但是上级或同级部门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而不愿意批露的信息。这个也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作为一个媒体,公信力是我们生存的根基。我想,很多同事其实都还是希望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多体现一些新闻媒体的价值,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有心无力。所以,我觉得,面对当前的新闻报道环境,我们最需要努力的,就是如何在对上、对中、对下三个层面上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尽可能兼顾领导、部门乡镇和普通观众的需求。
主流媒体是党政的喉舌,但是并不完全等同于某些领导和部门乡镇的传声筒。我很赞同廖巍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的新闻不能一味地粉饰太平,不能只报道光辉的一面,还是应该适当地反映一些群众的呼声,做一些监督新闻或者负面报道,体现我们媒体的责任担当,否则我们媒体现在还残留的一丁点儿公信力都将会彻底丧失。
操作肯定会有风险、有阻力,但是笼子是可以被撑大的,新闻报道的环境也是可以一步一步改善的。大不了就是走三步、退三步,但是也有可能是走三步退一步,那我们就往前迈进了两步。如果我们自己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不敢尝试,那么又如何去期待新闻报道的环境自己变得宽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