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范文大全»汇报体会»工作汇报»学校素质教育自评报告

学校素质教育自评报告

一、基本情况  
1、学校概况  
上海市南汇实验学校是原南汇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创办于1986年6月,原校址在惠南镇为民路9号。建校初有14个班级(幼儿园、小学),教职工共66人。xx年,学校迁至惠南镇西门路24号,占地37余亩。学校办学规模因此逐年扩大,现有教学班37个,学生1600多人,在编教职员工119名。其中专任教师107人,中学高级教师19人,中级职称教师51人,40周岁以下教师71人。第二轮原区“优教工程”学科带头人6人,学科骨干教师6人,6位教师为原南汇区兼职教研员。  
近年来,学校获市级荣誉有:xx年,学校被命名为“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xx—xx年度、xx—xx年度连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xx年9月,学校还被上海市红十字会命名为“上海红十字南汇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市中小学行为规范铜牌学校”、“市少先队红旗大队”;市先进教职工之家;“市普教系统十佳党支部”、“市农口系统文明单位”。  
区级荣誉有:文明单位; “党建工作示范点”;先进团支部,并被授予“新长征突击队”称号;少先队先进大队;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优秀家长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第四届青少年科技节先进集体;篮球项目传统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被中央教科所授予“xxx”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验校等一系列称号。  
2、创建思路  
(1)学校发展的定位与思考  
①办学理念:  
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核心理念;采用“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方略;提倡“博爱泽人,博学慧人,博乐怡人”的校训,培育师生博爱的宽阔胸怀,博学的严谨态度,博乐的成长心境。以爱心培育爱心,以智慧培育智慧,以人格塑造人格。  
②办学目标:  
作为原南汇区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努力为社会提供令人满意的教育服务,在市、区内起示范作用。  
③培养目标:  
铸塑“博爱”之魂,以普惠社会,夯实“博学”之基,以聪慧大脑,铺设“博乐”之境,以怡乐人生。培育有爱心、有文化、快乐向上的时代新人。  
(2)实验项目 :“红十字学校文化建设”详见附件1  
二、素质教育实验校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   
(一)学校管理  
全面实施校长负责制,校长依法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发挥学校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学校遵照“依法办校”办学理念,无违规招生,无选拔考试,就近入学。新生采取电脑编排分班,男女生均衡,学科平均误差不超过1分,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师资等资源均衡配置,无重点班、招呼班。  
1、在学校规划与运行管理中突出三个“加强”:  
加强组织管理:学校成立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统筹学校发展与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德育工作、教学工作、队伍建设、教育科研、校园文化建设、信息科技等负责人,负责有关专题的工作。  
加强队伍管理:加强党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中心组的理论学习,重视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加强制度管理:完善教职工工作、考核制度,建立竞争机制。健全重大事项的决策审议制度。  
2、创设平台,使家长和社区有效的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工作管理进行监督、评价。我们利用校园网,向家长和社区宣传学校重大政策、活动和先进家庭教育理念;利用学校视频网络,每年不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学校的某些重大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如:校庆、赈灾义卖、六一节、教学现场会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增强爱岗敬业意识,提高教师人格品位。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必须拥有高尚的师德。一支有修养的高素质队伍是推行素质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原动力,学校从多渠道引导教师不断完善自我。  
在学习中收获感悟 学校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实事工程来抓,组织教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制定本校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邀请市教委党校徐元旦教授和市心理学专家张颖老师分别作《沟通艺术》、《情绪管理》的专题讲座,及时疏导广大教师特别是全体班主任的心理,有效提高班主任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处事能力。学校向每位教师赠送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毛蓓蕾的《心之育》等书籍;下发了霍懋征老师感人事迹的选文,组织研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案例研究》等书籍;学习《上海教育》长篇通讯《大爱的青春是这样炼成的》,学习上师大青年教师孙雅艳的先进事迹,并每人撰写学习心得。  
在活动中推优促优 党、政、工、团、妇联手,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真正突出了“立德树人”教育管理理念。我们开设“教师讲坛”—《扬师德、铸师魂、正师风》演讲会,评选、表彰了学校十佳师德标兵;在校内开展“我的师德观”系列征文活动;举办《我的教师人生之梦》青年教师演讲比赛,并评选出最佳进步标兵;以《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为主题,开展师德征文及演讲活动;开展“教师规范用语及忌语”的征集评选活动;校内树立先进教师的典型,弘扬身边的先进事迹,开展感动实验十佳师德评选活动,拍摄制作优秀班主任代表张卫东老师先进事迹,在校内、区内进行学习宣传。  
在考核中健全师德 把师德建设同师资队伍的培养、考核、晋升结合起来,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家长之间展开问卷调查,也通过明察暗访,校长信箱等媒介规范教工师德。对教师的先进事迹和违法违纪行为随时记录,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评估、考核、评聘、晋级、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于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的教师给予鼓励表扬。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以实际行动践行师德 我校志愿者签约率达100% ,党团员长年在交通文明志愿者活动中,从不缺岗,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按照特教要求,教师志愿者认真做好义务上门送教活动;每位党员与各班的特殊学生结对,开展帮教工作。通过一系列活动践行“以爱心培育爱心,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诺言。  
2.重视校本研修,促进专业发展。  
理论学习:学校创设多元的研修路径,提高业务素养,组织教职工学习《关于加强中小学课程管理的若干意见》等6项教学工作意见;以教研组为单位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开展读书活动,鼓励教师撰写读书笔记,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为全体教师征订一册《现代教学》杂志,又赠阅《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案例研究。
名师指点: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借助外脑,汲取专家的智慧,我们先后邀请翁昌来、邹一心教授,市化学教研员徐睿、市语文教研员谭轶斌、市物理教研员陆伯鸿、市数学教研员黄华及数学家张奠宙、市英语专家何亚男、作家程乃珊、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新读写》主编陈刚教授、新农校长高纪良等来我校讲学、评课指导。另外聘请4位外籍教员,阶段性为各学段学生上课,真正接受纯正的外语教学的熏陶。  
完善学校各层次教师的培养制度,每位学科带头人负责帮带一名或几名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每学期在一定范围内作1次专题报告,承担1门课程的教学辅导,带领1个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我校6位区学科带头人分学科各自主持了区级的教师培训班,开展教师讲坛活动,很好地起到了辐射、引领作用。其中曹嘉平等老师蹲点乡校,还负责带教一大批外校年轻徒弟。学校还选派学科带头人参加上海市名师后备人选培训,另有5位英语教师出国进行培训。  
课堂实践: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教学节或教学月活动,也有专题教学周活动。另有学科带头人展示课、区中心组或联合体的汇报课等。还承担了区级重大活动。如:落实“两纲教育”课堂展示教学任务;校庆20周年,向全区教师展示课堂教学风采。  
学校还定期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形式多样,有上课、备课、说课、命题、案例反思、粉笔字书法、演讲等。  
xx年,19位教龄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参加校、区级教学评选活动;xx年,参赛人数达39人。经过几年的打磨,大大缩短了成长周期,效果很显著。在今年青年教师区级评选课中,数学组3人报名参赛,2人获一等奖,1人获三等奖。其中1人代表原南汇区参加市复赛。语文组1人参赛,获一等奖。小学自然组1人参赛,先后获区一等奖及上海市一等奖。  
科研引领:学校以教育科研为抓手,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xx年,修订完善了《南汇实验学校教科研工作条例》和“教科研工作成果奖励条例”;当年,全体教师参加区课例评审预选,成为全区唯一一所全员参与初评的学校,5篇选送作品中3篇获一、二等奖;xx年度,5人次在区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其中教科室主任获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xx年,选送5篇论文参赛,全部获奖,其中一篇推送上海市“黄浦杯”征文,获市三等奖。学校近年来,有《在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底蕴的实践研究》、《红十字特色项目与德育整合的行动研究》等5个课题获区级立项。课题布局合理,涵盖面广。  
学校中学语文组集体参研的国家级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其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 xx年6月到xx年2月,据不完全统计,获区、市、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发表、出书、获奖的各类作品近百篇。  
通过历练,打造出一支反思意识、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也为实现“减负增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课程改革  
1.执行课程计划,强化“减负”措施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历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不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确保三类课程和科目开足开齐,并严格控制总课时量和周活动量。为保障各学科的正常落实,逐年减少教师兼课现象,尽力落实专任教师承担体、音、美、自然、劳技、政、史、地等基础性教学任务,逐步做到了专科有专师、专课当专用,三类课程开设率和专课专用率均为100%。
认真执行中小学作息制度。按照市教委有关规定制定上下学时间,保障了三课两操两活动,全面保障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体卫艺科活动丰富多彩,全面关心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积极落实“减负”措施 通过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作业的有效性,通过年级组的管理协调,达到对作业总量的调控。规范使用教育用书和各类教辅材料,制止为学生增订学习资料,从源头上杜绝“增负”现象。教学常规管理中增加了巡课制度,制止拖堂和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的情况。  
2.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  
全面落实基础型课程,保障基础型课程和学科的开设和执行,着重于学科拓展、探索于自主研发、成就于校本课程,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为目标不断促进教学改革。  
确保课程建设的有效性 拓展型课程是基础型课程的延伸。学校本着宁缺勿烂的态度,坚持在三个结合的基础上开设拓展课程。这三个结合是:课程必须与学生需求相结合、必须与教学发展相结合、必须与课程推进相结合。防止拓展课呈无序状态,成为增加学科课时和补习的变通。  
确保课程建设的多样性 相同学科拓展课程注重阶段性分层和连续性设置,以适应各阶段学生的水平和需要。通过课程申报、审批、招生和举办等程序,完善和丰富课程门类。今年来学校开展了以学科拓展为主的如语文综合学习、硬笔书法、写作训练、数学思维训练、英语听力等;以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服务的如开设了心理健康、青春期教育以及民防教育等;以课程研发为主尝试校本课程创建的,如《积累感悟,享受阅读》语文系列校本课程,数学《思维训练拓展教材》、《初中数学方法》,英语《英语新概念》,体育《篮球》、排球、阳光伙伴,艺术类《儿童速写》、《合唱》,科技类《科普英语》、《电子类兴趣活动》、《电子小报制作》等;以创特色为主的如红十字《人道国际法》、救护培训和以“英语周”为代表的各类英语活动。  
确保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学改革,几年来学校开展了“两纲”教育渗透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指导学生自我学习、享受教育、愉快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学困生成因和帮助、作业改进、命题等教学研究活动,促进了教师为提高课堂效率而探索的积极性,促进了“减负”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教师的创造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学力,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从而推进了学校的素质教育进程。  
3.夯实教学常规,聚焦课堂改进  
学校主要以“六个一”工程为抓手,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近来,又结合浦东新区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进一步夯实教学常规。  
落实“六个一”工程 学校以“六个一”工程为抓手,以任务驱动形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按照教龄,有规定项目和自选项目,若在区级以上发表文章或教学获奖的,可相应减少“六个一”的规定量,并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一项依据。  
狠抓教研组建设 把教研活动的中心放在研究课堂教学上,以教研组为单位,对“随堂课、示范课、研究课、评选课”,用课改的理念去对照、剖析、评价。以活动反馈和创建“六好”教研组为抓手实施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
加强过程性管理 引导督促教师向课堂40分钟常态课要效益。具体做法是:由教务处牵头结合行政值日,每天不定期巡查课堂常规执行情况。与此同时,教务处随机安排行政听课。检查组对于违反教学常规的老师,根据违规情节轻重发出口头或书面的整改通知。课堂常规检查与年终考核直接挂钩。  
改进有效性评价 加强质量监控,注重反馈评价。重点抓质量监控命题、考场设置和监督、规范批改、质量分析四个环节。每学期落实好命题任务,统筹安排考场,安排场外巡考;评卷采取年段交叉流水的方式阅卷,按规定模板作质量分析;每次质量监控后,召开全校质量评价会。  
发挥信息技术辅助作用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硬件设施及时到位,设备使用率高。发挥学校信息中心的功能,发挥学校网络优势,为教学工作提供资源平台。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件制作和比赛活动,积极参与区级及以上层面的信息技术各类比赛活动。  
落实课堂改进措施 学校紧紧围绕“聚焦课堂教学”这一主题,在实行听课、评课、巡课的同时,注重课堂教学的管理。加强骨干教师引领、教研组教师互动。本学期,针对浦东新区的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我们及时调整、及时学习、及时跟进,很快根据实际着手制定了学校和教师个人的改进措施,通过对自身的教学状况进行个性化分析,认真查找成败,找出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培优辅差,提高教学质量。  
(四)学生发展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德育,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管理到位,使德育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坚持德育寓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干部教师做到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学校以活动和课堂为主阵地,渗透各学科德育教育,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培育爱心公民做起,传承和根植以“人道、博爱、奉献”为核心的红十字文化,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不仅满足了师生的共同需求,同时又促进了学校内涵建设的深入发展,初步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同成长、共发展的良好局面。  
1、加强行为规范教育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多种形式贯彻落实《上海市中小学生守则》和《上海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十个文明好习惯”为训练抓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制度,不断完善《实验学校学生一日常规》,对学生进校、升旗、上课、课间、集会、活动、值日、作业、请假和爱护公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基本行为规范在学生心中扎根,督促学生从自身做起,严格地遵守行为规范。学校还利用重大节日开展礼仪教育活动。  
2、开展以“两纲”为主题的专题教育   
认真落实《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结合“两港开发与南汇新一轮发展”开展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形势教育大课堂》,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意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开展了主题为“歌颂伟大祖国、肩负神圣使命——祖国万岁”十月歌会。继续开展小公民道德教育,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争做合格小公民”及“十个道德好习惯”教育活动。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开展“热爱生命、拒绝xx”专题活动,举行了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观看了反xx宣传教育片。对一至五年级学生开展了“儿童安全步行月”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我校小学生安全过马路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了他们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意识。同时,每学期进行安全逃生的消防演练,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开展节能教育,养成生活富裕,不忘检朴的好习惯。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六年级小辅导员为一年级小朋友打扫教室卫生。组织学生定期到区图书馆,帮助图书管理员贴标签、整理书架;设立“小交通岗”,学生手执小红旗,到西门路和城西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义务指挥交通;还到社区宣传“预防爱滋”。
3、开展温馨教室建设  
组织开展班级公约制定、班级布置评比、爱心案例征集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我校班级集体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快乐中队建设。教室中窗明几净,桌椅整齐。墙壁上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星星火炬栏里张贴着孩子们本学期要争取的争章标志,分工明确、友情提示的班务栏是班级日常管理和正常运行的依据。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担任此项工作。优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实现班主任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师德水平,以健全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为重点,促进班级建设上水平。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和工作管理,学校有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  
4、体卫艺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本着“抓务实、创特色、求发展”的宗旨,积极开展特色项目活动。学校是区艺术特色学校;区体教结合篮球项目学校;区科技特色项目学校。  
(1)重视特色培养,创建品牌项目  
自1997年学校组建第一支校篮球队至今已有十年,学校篮球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篮球已成为学校品牌项目。  
抓好“三团一社”——合唱团、舞蹈团、小乐团和书画社的建设。“三团一社”活动形式丰富,如技能训练、比赛活动、观摩展示等。  
科普英语是学校的科技特色项目之一。学校有一支年轻有为、奋发向上、朝气蓬勃、业务精湛的英语教师队伍,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市科普英语竞赛、世博英语演讲比赛等,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2)课内课外整合,文体活动多样  
积极响应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同时加强体育课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使学生体育课合格率达95%以上。  
每年举办一次体育节和科技文化艺术节,形式多样,项目众多。学生活动参与率达到100%,力争每人都能有一项艺术和体育爱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文体科技特长,使“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成为一句空话。  
卫生工作常抓不懈。定期进行师生健康知识教育和卫生救护技能培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各项疾病预防和防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沙眼、龋齿、视力等方面进行了普查和预防工作,努力将近视新发病率控制在3%以内。  
(3)保持已有成绩,争创更高荣誉  
体卫艺科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市、区级的各类竞赛中,均获得好成绩。艺术特长生受邀参加区内各种大型表演活动,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  
(六)校园环境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自xx年起,我校分步规划,对校园各设施逐步进行了改造。xx年,建设完成了综合教学楼,增加了一个美术室和一个多媒体室;学生餐厅二楼改造成学生餐厅。煤渣跑道修建成塑胶跑道,拥有了人造草坪的运动场,更新了篮球场器材和活动区器材。师生的体育锻炼有了硬件的保障。xx年,按照学校的部署,为创建市红十字学校,我校精心设计建设了以红十字为主题的不锈钢雕塑,为博爱楼制作红十字宣传橱窗和宣传版面,校园布置红十字宣传牌,结合“温馨教室”的建设,为每班制作红十字宣传栏等。两年里,先后为各个教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每个专用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极大改善了教学硬件设备。
xx年暑期,学校进行整体改造工程,这是我校搬迁新校址后的第一次大改造。学校对各功能区布局进行了适当调整,增设了红十字室、教学工作室,新建了停车棚,总体布局更加合理有序。教学楼、实验楼和行政楼从墙面、门窗到地面全面改造,围墙重新加固改建,校舍全面进行粉刷,色调风格统一,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为专用室更新了实验仪器设备及新型实验桌,为各办公室更换新办公桌椅,添置立式饮水机,安装空调,为每一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等,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和办公条件。  
校园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呈现出勃勃生机:太湖石景观、紫藤架长廊、红十字雕塑,成为我校的特色。配以学生优秀书画长廊、温馨教室等布置,构成主题文化凸出、整体环境和谐优雅的新校园。  
(七)实验项目  
学校自xx年底开始培育和构建红十字学校文化,学校于xx年3月获“上海市红十字工作达标学校”称号,xx年7月被上海市红十字会命名为“上海红十字南汇实验学校”,成为上海市第二所红十字学校。期间红十字校园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博爱、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逐渐浓郁。  
1、创建工作新机制,确保学校红十字工作规范化  
为使学校的红十字工作落到实处,有序开展,学校建立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明确责任、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根据《红十字会章程》、《上海市南汇实验学校红十字会工作三年规划》,明确青少年会员的认知情感目标,丰富师生会员的实践体验途径,积极营造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青少年红十字文化行为与环境建设,丰富学校红十字工作的形式与内容;学校进一步规范红十字会十项工作制度(理事会制度、社区服务制度、救护培训制度等等),并结合班级红十字小组管理,制定学校红十字小组文化建设评价表,我们每学期组织各红十字小组围绕目标开展评价、奖励,优化制度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红十字文化内涵。  
2、创立工作新载体,推动学校红十字活动系列化  
我们积极探索红十字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努力做到学校红十字工作有抓手、有载体,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教育活动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人道主义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应急救护与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相结合、服务志愿者活动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红十字兴趣小组活动与学校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围绕四个结合我们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红十字主题活动缤纷多彩;救护救助救灾积极行动;日常知识宣传形式多样。  
在开展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关注师生、关注细节、关注过程”的原则,关心、关爱、关怀生命。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温馨校园建设的全面提高。  
3、探索工作新方法,促进学校红十字工作的多样化  
注重完善红十字学校文化建设 我们积极寻求文化关怀,不断营造红十字人文校园的“环境育人”氛围,仅xx年学校投入红十字活动的专项资金就达到了6.6万元。学校精心构筑博爱乐园,构建学校红十字走廊文化,专设“博爱楼”、“博爱室”, 班级设置 “博爱宣传栏”,营造浓郁的红十字文化氛围。  
注重拓展宣传途径 学校红会不断拓展宣传教育途径与评价机制,完善学校红十字文化行为建设。校红十字会充分利用学校网站的红十字专栏、“博爱小讲坛”、红十字每周宣言、红十字专职小干部例会等途径,积极宣传有关红十字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红十字章程,大力宣传红十字会宗旨和红十字会法,积极传播人道主义。
注重交流研究与提高 我校红十字会十分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积极主动地与同行和友人进行工作交流。我们组织青少年会员参加中韩、中日的红十字交流活动,增进友谊,促进发展。学校红十字会理事代表多次向市、区级领导与同仁作汇报交流,每一次的学习与交流,都推动了学校红十字工作的提升。  
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感恩生命,传承美德;救助救灾,人道博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红十字创建工作与“两纲”教育的紧密渗透使学校教育尝到了教育“润物无声”的甘甜。  
三、存在问题和今后思考  
1、进一步理顺学校管理机制  
随着学校发展,我们对学校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囿于学校扩充规模,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无法与学校的发展完全同步,导致一部分制度的落实未尽人意。尤其是实施绩效工资的背景下,某些制度已不适应变化,亟待我们在现代学校管理理论的引导下,进行合理的梳理,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  
2、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  
由于历史原因,我校的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教师缺编现象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在现有条件下,如何通过内部调整、校本培训等途径,优化队伍结构,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培养新一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3、进一步推进红十字青少年教育内容与课程的整合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凸现红十字倡导的人文精神,进一步充实红十字特色的校本文化内涵,充分挖掘红十字青少年工作蕴藏的丰富教育内容,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色彩的校本课程。通过课程开发,营建富有红十字内涵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实现红十字与学校教育无缝衔接的美好愿景,追求超然,至真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