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峭(860或873——968或976),男,字景升,唐末五代著名道家学者,从小爱好黄老诸子后长大成为道士。泉州府清源县(今属莆田市华亭)人。幼而聪慧,博闻强记。及长辞家出游,足迹遍及天下名山,后随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后入南岳衡山修炼,炼丹成,又隐居青城山。“其说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简劲奥质”。谭峭的《化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古典美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著作《化书》内涵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科学,可谓是一名了不起的古代科学家。
闽王王昶崇尚道教,拜谭峭为师,赐号“金门羽客正一先生”。
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南唐灭闽,谭峭退隐庐山栖隐洞,跟他学道的有百余人。他在士大夫中威信很高,南唐诗人孟贯“赠栖隐洞谭先生”诗云:“先生双鬓华,深谷卧云霞。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石泉春酿酒,松火夜煮茶。因问山中事,如君有几家。”南唐主李煜召他至建康(今南京),赐名“谭峭真人”,并颁赐紫金阶和大量财产,他固辞不受。后回泉州,入清源山紫泽洞修炼。宋开宝六年(973年),无疾而终,享年百余岁。
“其说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简劲奥质”。谭峭认为世界起源于“虚”。道是由“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然后再由“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于是万物复归于“虚”。道即是“虚实相通”的精神境界,修道者经常保持此境界,就可以“无生死”,达到神化。主张无生死、黜是非、齐昏暗、忘祸福,泯灭一切事物的差别,达到“大同”。他还同情劳苦大众,主张“均食”而致太平,期望出现一个无亲疏、无爱恶的理想王国——“太和”社会。是对老子的“大道废,有仁义”等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闽王王昶赐号“金门羽客正一先生”。
谭峭曾被南唐主赐号紫霄真人。
谭峭出身于官宦之家, 自小熟读经史,尤其酷好黄老等书, 不追求仕途显荣, 而以学道自隐。他是从小在儒家思想影响下转而走向道家的学者。他辞父出游,历经名山大川,沿途对社会的动乱、生民的疾苦都有所领略,唯如此其 《化书》 中才有大量对社会现实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