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古诗文»李毓秀»作者介绍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因而缺少传奇故事。史料记载,在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参考资料

加资料 加资料
李毓秀(1900-1984),字育明,绰号“飞毛腿”,是山西省20世纪30年代以来颇有声望的长拳名师之一。祖籍本县南武涝村,祖父时迁至孝子渠定居。父、兄皆是忠厚朴实的农民。沈秀天资聪颖,自幼喜爱武术,13岁拜本县拳师左秉信(左二把长孙)为师,系统学习左家长拳,练就一身好武功,是曲氏门徒中的佼佼者。

  民国18年(1929),被选为山西省出席南京全国武术比赛的代表之一,后因各省代表未能到齐,改由各省自行比赛。同年秋,在太原市举行了全省武术会试,赴试者有200多人。每人各练徒手及长短兵器3项套路后,又搭擂台比武,毓秀登台,一连胜13人之多。比武后又进行书面测试,他虽比武夺魁,但因文化低,书面考试差,被名列全省第二名。这次比武中,他多次以腿功取胜,“飞毛腿”的绰号,即由此而得名、从此,他应聘担任了省国术馆教练员。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沈秀在村务农,曾任抗日民主政府村长,一面授徒传艺,一面为群众服务,做过不少有益于革命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与其门徒合作,排练出虎头钩连枪、对劈刀等多种新武术套路,每逢庙会,向群众表演,对发展本县武术事业起了推动作用。

  1950年,毓秀与其弟子多人,参加了省、县举办的运动会,会上进行了精彩表演,省人民政府赠他“生龙活虎”锦旗一面。此后,又多次参加省、地、县武术竞赛。1958年,赴太谷县参加了全省武术摔跤大会;1960年,出席晋中地区武术表演赛,均获得奖励。1981年他已81岁高龄,仍以吕梁地区代表身份,参加了山西省武术观摩表演,表演的绵掌、虎背枪,得到数以万计观众的鼓掌称赞。1984年5月,参加省老拳师座谈会,与其孙女李俊灵对击锦掌,被录像留念。

  毓秀为人耿直,数十年刻苦练功,取长补短,从没有门户之见。他一生中培养出的武术门徒达500多人,为本县的武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被选为文水县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吕梁地区武术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