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古诗文»牛僧孺资料»籍贯考证
籍贯考证

综述

  根据以上史料,牛僧孺的籍贯因其祖上,当是昔之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陇西人”的说法呢?下面试论之。

祖上人士

  牛弘死于公元607年,牛僧孺生于公元779年,其间170年。如果都从生年算,那么他们相差达236年。这样,僧孺当是牛弘的数代后孙。牛氏居官在外,接连数代,对其籍贯,世人误以枝为本也是可能的。宋代计有功编辑的《唐诗纪事》在介绍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进士牛峤时说:“峤,字公卿,一字延峰,陇西人。自云僧孺之后。”清张思宕、宗棣所辑《词林纪事》也说牛峤是“唐宰相僧孺之后。”《旧唐书》记载,僧孺有个孙子叫牛峤,官至尚书郎。唐玄宗时代,有个叫牛仙客的,初为县小吏,当过陇西营田使,迁洮州司马、河西节度使,曾驻军过临洮,后来做到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爵,封陇西县公。他父亲叫牛意仁,本没有做什么大官,因其子贵,唐玄宗时代的张九龄曾给他题过墓志铭,说牛意仁族祖是“奇章公隋宗臣”(《灵台县志》),这说明牛意仁、牛仙客也是牛弘之后牛僧孺的族祖了。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牛僧孺的祖系还可以追溯到汉代。其族祖牛邯,当过汉护羌校尉,曾在陇西住过;另一族祖牛崇还当过陇西主簿。如此,说牛僧孺是陇西人,是否因牛邯、牛崇、牛仙客、牛峤的官封、居处和记述而错以枝为本呢?

文献记载

  但是,牛僧孺的族祖在汉代就住在鹑觚。张九龄说:牛崇他们“因官安定,爰处鹑觚为郡人。”牛意仁在“开元六年(公元718年),随子(仙客)西征,就养终侧伏羌官舍(一说秦州官舍),时年七十有六。冬十一月归葬北原……逸人之墓,今同郡邸。”《灵台县志》上说“归葬鹑觚,墓在县南夷平乡。”如果说牛意仁的族祖不是灵台(鹑觚)人,那么,他死在秦州(天水)为何要“归葬北原”(灵台)呢?皇帝为什么要赠其持节泽州诸军事泾州刺史的封号?(时,灵台属泾州)。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牛仙客的祖墓在灵台县城南一里蒲川水西。《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说“牛仙客,泾州人。”《唐纪二十九》说:“仙客本鹑觚小吏。”这说明牛意仁、牛仙客祖系也是灵台。《灵台县志》还记载了牛僧孺的墓在县南三十里处与牛弘墓在一起。其墓冢在今灵台县新开乡的牛村,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别墅

  除此之外,关于牛僧孺的文物传说,还有一处他的别墅。其故址在县城南里许离山下的南寺洼。据《灵台县志》记载,当初院中青竹翠柏,有一棵杏树还是牛僧孺亲手栽的。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灵台县令张齐圣在《至定寺碑记》中说:“去郭里许,有山巍然,曰离山。山之下,水环之,曰达溪夹岸……沿溪而上曰至定寺。寺创自唐,考之志书,为牛僧别墅。庭有银杏一株,老干虬枝,广阴数丈,为僧孺手植。”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灵台县令苏履吉诗云:“南望离山簇晓烟,牛家别墅仰前贤。庭培老树流芳远,郡袭奇章继绪绵。父子天伦能悟主,诗书世业冀承先。于今梵刹仍居址,栋宇巍峨代几迁。”大概清末银杏已被砍掉了,房屋破败失修,所以廪生张明新有诗一首写到:“古刹何年结构成,宫留瓦砾尚纵横。院无银杏风光减,地少俗尘眼界清。绿树阴遮闻磬处,青苔痕杳步虚声。我来先看残碑字,为爰烟霞每独行。”

子嗣

  关于牛僧孺的子嗣,史书记载极简,据《唐书》说,牛僧孺有两个儿子也做了大官。一个叫太蔚,大和九年进士,官至尚书左仆射;一个叫丛,开成二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客死太原。孙,牛徽(蔚子),咸通八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病卒于樊川别墅(在今陕西长安);孙,牛循(蔚子),官给事中;孙,牛峤(丛子),位至尚书郎。重孙牛希济,仕蜀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像牛氏这样的书香世家在封建社会一般是不会寂寞的。但牛僧孺后,灵台地区却再没有什么关于牛家的传说,可见牛氏居官者大都在外地落户、发展了。不过今县内新开乡尚有“牛村”之名,并多牛姓者,且有牛氏家谱,牛弘、牛僧孺等具列谱中,这是否也可以做为牛僧孺族系的一个佐证呢?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牛僧孺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唐穆宗、唐文宗时宰相。集五卷,今存诗四首。贞元进士。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等共同抨击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排斥而久不任用。穆宗时,累官至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时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为牛(僧孺)、李(德裕)之争中牛派首领人物。武宗时,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为相,牛被贬任循州长史。宣宗时召还,不久病卒。
牛僧孺相关古诗更多..
古文典籍更多..
老子》 《周易》 《中庸》 《孟子》 《庄子》 《大学》 《史记》 《论语》 《冰鉴》 《左传》 《易传》 《素书》 《六韬》 《礼记》 《反经》 《墨子》 《尚书》 《荀子》 《孝经》 《汉书》 《管子》 《吴子》 《周礼》 《列子》 《将苑》 《仪礼》 《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