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古诗文»江万里资料»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

万里家世:祖父江辚,一生隐居,教授乡里。父江烨,宋理宗时登进士第,曾任教授、都尉、知县、江南东路提举常平司、西路提举茶盐公事、大理司帅参等职,一生专治程朱理学。虽在“庆元党案”蒙难之时,亦仍暗中坚持传授程朱学说,母陈氏,理学名儒陈大猷之女,陈灏之姊,万里家学渊源,幼年在祖父所建的书馆内读书,神隽铎颖,连举于乡,后从父教,学《易》经,稍长,赴白鹿洞书院深造,后又游学于隆兴府东湖书院,朱熹弟子林夔孙为师问学。

  江万里的母亲不是陈大猷之女。

  网络上关于南宋丞相江万里的介绍文字,有些地方有错误,需要考证,有些地方不准确,需要商榷。不能以讹传讹,贻误他人。文中提到的“母陈氏,理学名儒陈大猷之女,陈灏之姊”,这简单的十几个字,至少有两处错误:第一,江万里公的母亲不可能是陈大猷之女。因为,陈大猷(1198—1250)与江万里(1198—1275)是同一年出生的。他们之间若有亲戚关系,极有可能是表兄弟。如果说江万里的母亲是陈大猷的姑母,至少在时间、年龄上是没有矛盾的。江万里宝庆二年(1222)考上进士,陈大猷绍定二年(1229)才考上进士,比江万里晚了七年。第二,“陈灏”应作“陈澔”,陈澔(1261—1341)不仅不是江万里的舅舅,而且应该是江万里或陈大猷的晚辈,至少是孙辈,陈澔绝非陈大猷的儿子(陈大猷比陈澔大63岁)。第三,陈澔是宋末元初的儒家学者,不是我们常说的宋代大儒“程颢(1032年——1085)”,不能混淆。陈澔字可大,号云住,又号北山叟,“不求闻达,博学好古,淹贯经史,注《礼记集说》行于世”。 华容 江良发

  万里家人及后裔

  “兄宰相,弟尚书,联璧文章天下少;父成仁,子取义,满门忠孝世间稀。”这是后人评价和形容江万里家族的一副对联,很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万里家人前赴后继,舍生取义,满门忠烈的情况。除江万里已率180多人(其中除江万里及其子江镐、孙江澄留下姓名外,其余均因家族匆匆外迁,时间久远而忘记名讳)投止水殉国外,万里二弟也先后以身殉国,江万里家族成年子孙中,有七、八人在其后的反抗外族入侵,维护民族尊严的斗争中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确是世间少有,名符其实的忠烈之家。

  万里家族是传统的理学世家,祖父江璘,一生修治儒业,终生隐居,教授乡里,“乡称善人”;父江烨,“祀世积德,以诗书抗户门,早岁粹于经行,户履常满,经其指授,多所成达,于训子尤力。”江万里经其祖、父两代传承,“遂大明易学,扬六馆,策高第,且以古文为天下倡,世谓复生欧、韩也。”江万载、江万顷“尽得父兄之学,明经登仕;”“显于当世,为天下世人所慕,时人以‘三古’雅称之”。江氏“三古”家族经几代人的薰淘,于民族危难之际,前赴后继,舍生取义,以自己的行动实践汉代大文学家班固在《江氏士族谱系》上“烈士出将军之门,忠臣来自孝子之家”的寄望,成为古往今来世间少有的满门忠烈的民族英雄之家。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江氏“三古十二斋”,“三古”是指江万里三兄弟,都先后以身殉国;十二斋是指其以“斋”为号的十二个子侄,他们自蒙元入侵湖北鄂州时,就自发跟随江万载节节抵抗蒙元,千里转战临安、婺州、温州、福州、泉州、惠州等地,直到新会崖山,其中有多人战死沙场。以下分别简介如下:

  江万载(1207——1278),名亿(又名德),字子玖,号古山,万载是其出仕后用名。“三古”之一,江万里同母弟,先于其兄以武选出仕,端平元年(1234年)曾与其族叔江海一道带“忠顺军”和殿前禁军联合蒙古兵攻陷和收复金国首都蔡州,一雪百年“靖康之耻”。绍定二年(1229年),以武阶从三品的身份参加文举舍选,被赐进士及第(与徐元杰同榜),累官至礼部尚书。后因不愿与丁大全、史弥远、贾似道等权臣同流合污,以壮年之身(52岁)辞官归里奉养慈母,宋理宗及宋度宗皆多次征诏复官而不就。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蒙元全面进犯南宋时,与其兄江万里一道号召江氏三古家族成年子孙毁家纾难,筹组义军以抗蒙元,并不顾朝庭反对率义军从鄂州起对蒙元兵进行了节节的抵抗。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在张世杰部宋军的帮助下,率领义军一度收复三古家乡饶州城。被谢道清诏令复礼部尚书、殿前禁军都指挥使官职,平息了南宋最精锐军队——殿前禁军的叛乱,整顿和恢复提高了殿前禁军的战斗力,使其成为日后保护南宋小朝庭流亡达三年之久的骨干力量。在德祐元年七月份的焦山战役中,排除谢道清、陈宜中等患得患失的干扰,果断指挥殿前禁军出击,救回了在焦山之战中大败的张世杰、刘师勇、苏刘义等人,为南宋日后抗元保全了一批军事将领。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临安城临危城破之际,被谢道清密命摄行军中事,保护益、广二王及其他南宋小朝庭人员出走东南,经一路血战到达福州,始得扶立广王赵昰为帝,是为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三月,江万载等保护南宋小朝庭到达广州湾(今雷州半岛)附近的井澳,遇元将刘深伏击,江万载带亲兵奋力击退刘深的伏击,年逾七十的江万载奋力跃入海中救起了宋端宗,自己却不幸被海风巨浪卷走。二十万南宋军民痛失实际统帅,杨太后虽然追赠江万载为“开闽侯”,并赐溢号“武肃”,但对外却封锁江万载已殉国的消息,不到一个月,宋端宗也因惊悸而死,流亡近三年的南宋小朝廷接连遭受打击,军民之心大为动摇,几欲解散。在江万载殉国前3年,南宋小朝庭虽节节败退,但从临安到新会崖山,南宋小朝庭和二十万抗元军民基本能得到保全,没有什么大的损失;而江万载牺牲后不出半年,先是陈宜中因害怕第三次当了逃兵一去不返,继而张世杰收复雷州半岛失败,在厓山之战中,更是没有人能制约张世杰的军事独裁,至其重犯焦山之战的错误,最后几乎令南宋二十万抗元军民全部葬身海底,少有能逃生的,南宋小朝庭因此覆亡。由此可见,江万载实际上是南宋小朝庭及二十万南宋抗元军民的幕后最高统帅及精神领袖。

  江万顷(1211—1275),名伯,字子玉,号古崖,万顷也是其出仕后的用名。三古之一,江万里之弟,初以明经乡举登翰林庶吉士入仕,历任地方官和朝官,累官至户部左侍郎;1275年三月,冒险与子江铎往饶州探视兄长,被蒙元兵俘获,因不屈而大骂不止,被蒙元兵凶残肢解。

  江璆(1225——1283),名璆,字宗宝,号玉斋,到十六、七岁成年时,遇其父江万里创白鹭洲书院,宣扬周程理学,塑“六君子”像于书院,故又为其取字用周,号六峰,江氏十二斋之首,江万里长子。自幼随其叔江万载习文尚武,在鄱阳湖、长江中游一带演练水陆阵法,颇得要领;13岁后,又随其叔父宦居临安,就近攻读于临安官学。成年后,回乡以江右漕闱入仕,历仕怀安、潮阳两任知县,两任南安、衡州通判资序等职,关升提刑、将作少丞。后又补将作郎,遏选迪功,转承直,改通直、奉议,咸淳元年改秩右朝请郎,除大理寺丞,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四月改差知德庆府,加衔兵部侍郎。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闰五月,以右朝请郎晋兵右侍郎(二品官衔)差遣岭南德庆府知军州事(正五品官衔),公元1266年,又被封为兵部尚书(正二品官衔),兼提举广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咸淳五年(1270)二任知州届满致仕。从其叔万载公之命,奉母邓氏并携儿孙落户粤西山区,安家于两广军事要冲之地——德庆金林乡二都钦仁里双朵村(今官圩镇江村)。德祐元年(1275年)月募组3000广东义军入卫临安,与其叔摄行军中事江万载议齐向谢道清建议南宋朝庭化整为零,潜往东南积蓄力量,待机北伐规复中原,并建议选粤西肇庆或德庆作临时行在中心指挥之处。所募义军被陈宜中遣散后,回德庆为行在移驻作准备,在德庆西北一线,建立了20多座军事城堡——故砖城(现存遗迹10处),分派个儿孙和部将、地方豪杰等分兵把守,准备效其家族忠烈报国之精神,以武力抵御元军,用生命捍卫南疆。景炎二年(1277年),复募10000多义军输送给在流亡于广东沿海的南宋小朝庭,并联络熊飞、曾逢龙、马南宝等部义军一度收复广州。祥兴元年(1278),江璆联络旧部刘宗纯收复德庆。祥兴二年(1279),在南宋灭亡后,仍率三子一孙及部将刘宗纯之子刘喆凭借砖城体系扺御蒙元一年多。1280年,江璆奔走联络南沿海各省,图谋复宋。1283年,联合亡宋故臣林获、林桂芳父子扶立赵宋皇族后人赵良钤为帝,于新会建立后宋政权(元史称罗平国)。同年为掩护赵宋后人突围,率疲惫之师与元兵熬战三日,力歇而死。其三子一孙和刘喆奋力抢回遗体,奔回德庆,葬于村后山圣岭岗。乡人感其爷孙三代忠烈,将江璆及其三子一孙并刘喆塑像于圣岭岗上龙母行宫,配祀千年龙母。江璆后裔最初居于广东德庆,后发展到其他地方。

  江钲(1229——1279),名钲,字国岩,号道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载次子。咸淳九年(1273),响应其父江万载号召,积极参与筹组义军,任义军先锋将。在抵抗蒙元入侵的斗争中箭伤刘整,被谢道清诏授从军征郎将。德祐元年(1275年)入卫临安后,被诏授殿前禁军都统制之职,是年七月,率殿前禁军将在焦山之战中大败的张世杰、刘师勇、苏刘义等人救援回临安。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与其父江万载拥军保护益、广二王及其他南宋小朝庭人员撤离危城临安,从这时起一直到新会崖山,每有蒙元兵逼近南宋小朝庭,皆由江钲率军出击击退。是年五月,在福州与父江万载及其他大臣拥立广王赵昰登帝位,江钲被诏令授殿前禁军副都指挥使之职。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与父江万载,少保张世杰等帅兵保护宋端宗等南宋小朝庭到达泉州,张世杰强抢泉州港海船,逼反开始就已有反意的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蕃客回回”)人蒲寿庚(1205-1290年),蒲拥兵作乱,欲劫持南宋流亡行在,又是江钲带少部兵力掩护二十万军民大部分登船撤离泉州。景炎三年(1278)三月,保护南宋小朝庭到达广州湾(今雷州半岛)附近的井澳,遇元将刘深伏击,带亲兵奋力击退刘深的伏击,保护端宗登上海船,却又突然遇上台风,将年幼体弱的宋端宗刮落海中,江钲父年逾七十的江万载奋力跃入海中救起了宋端宗,自己却不幸被海风巨浪卷走。不到一个月,宋端宗也因惊悸而死,二十万南宋军民痛失实际和名义上统帅,军民之心大为动摇,几欲解散。江钲强忍丧父之痛,力撑陆秀夫劝伏大臣们,扶立宋端宗之弟赵昺为帝,是为宋帝昺,以陆秀夫为丞相,张世杰为太傅,江钲为殿前禁军指挥使,南宋小朝庭遂得继续流亡于广东沿海。同年(景炎三年,亦称祥兴元年,即1278年)六月,保护流亡小朝庭到达广东新会崖山。张世杰、江钲等领军将领与陆秀夫等文臣都看中崖山的险要地位,因而决定流亡小朝庭暂驻崖山,但对如何布防崖门,张世杰与江钲两大军事统帅却发生激烈争吵,江钲要求分兵防守崖门出入海口,以便相互呼应,张害怕兵力分散,不予同意,江不同意张把大船都用铁链相连的方案,并暗示其可能重复焦山之战的错误。张嫌江妨碍其作战方案的实施,以杨太后的名义调江钲回福建立江万载衣冠冢并募兵筹晌,并以苏刘义(苏轼后裔)暂时接替江钲职务掌管殿前司。祥兴二年(1279年)三月,崖门海战时,蒙元军统帅张弘范果然先分兵封锁控制宋军海陆出口,而南宋二十万军民因战船被铁链相连,移动艰难而鲜有能逃生者;陆秀夫和宋帝昺因张世杰派来接应的士兵非是平常见惯的江氏父子所带亲兵,死活不肯登上接应者之小船,最后陆秀夫抱宋帝昺投海而死,二十万军民大多投海而死,厓海十万浮尸,最终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民族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随张世杰突围的杨太后闻知宋帝昺已死,亦都投海而死,张世杰带剩余残兵沿海漂流,不久亦遇上台风,任船自沉而死。江钲回闽为其父治坟之后,募得几百士豪杰士卒赶去厓山,到广东海陆丰时,厓门之战已结束七天,江钲闻知厓门二十万军民已全军覆没,大哭几场后,亦投海而死。当地居民根据其部属的叫唤立岩公庙以纪念,遗迹至今仍存。江钲子孙最初随其兄江钥隐居福建夏门同安洪水桥汤坂里,后裔才逐渐向其他方向发展。

  江铭(1232——1276)名铭,字国熙,号毓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载第三子。咸淳九年(1273),随父江万载参加义军,任义军办粮将,1275年参加收复饶州战役,入卫临安后,被谢道清授殿前禁军带械副将,1276年宋端宗即位后,为御前环卫将军,1276年十一月在泉州蒲寿庚叛乱战役中为掩护皇室人员登船战死,被追赠节义大夫。由于其妻及子女已在饶州之役时随伯父江万里投止水殉国,在福州时杨太后星配以曾渊子之女,但未及过门江铭即已战死,故江铭一房无留下后裔。

  江钰(1243——1276)名钰,字国维,号寓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载第四子。咸淳九年(1273),随父江万载参加义军,任义军先锋副将,1276年在保护二王从临安到温州时战死,被宋端宗追赠崇义大夫,妻及子女之前已投止水殉国,故无后。

  江镐(1229——1275)名镐,字国禹,号义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里次子。一生随侍其父江万里,生前曾被朝庭授事郎将,1275年二月蒙元兵破饶州时,抱子江澄(是几十江氏未成年子孙中唯一留下姓名的)携妻随父江万里投止水殉国。后裔不详。

  江铎(?——1275)名铎,字国弼,号本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顷长子。一生随侍其父江万顷,任官职不详。1275年三月,冒险伴其父江万顷前往饶州探视二位伯父和其他家人,被蒙元兵俘获,大骂不屈,被元兵肢解。其母钱氏九娘、妻丘氏十六娘及九子都随其二父江万载入福建,最初隐居于福建长汀宁化石壁村。后向其他地方发展。

  江铸(?——?)名铸,字国通,号直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里第三子。咸淳九年(1273),随叔父江万载参加义军,任中军护将,在福州扶端宗即位后,经丞相文天祥奏请杨太后同意,与堂兄江钥、弟江镗隐居福建夏门同安洪水桥汤坂里,后裔才逐渐向其他方向发展。

  江钥(1227——?)名钥,字国器,号慎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载长子。咸淳九年(1273),随父江万载参加义军,任义军中军护将,1275年参加收复饶州战役,入卫临安后,与堂弟江铸、江镗隐居福建夏门同安洪水桥汤坂里,后裔才逐渐向其他方向发展。

  江镗(?——?)名镗,字国雍,号侃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里第四子。咸淳九年(1273),随叔父江万载参加义军,任义军中军护将,1275年参加收复饶州战役,入卫临安后,与兄江铸、堂兄江钥隐居福建夏门同安洪水桥汤坂里,后裔才逐渐向其他方向发展。江镗有一子江日新,替父继续保护南宋小朝庭,入广东后,被杨太后看中,将自己女儿赵氏公主配嫁给他。崖山之战后,江日新侥幸逃脱,携赵氏公主并文天祥的堂姑文氏大娘流寓到四会,居住于县城门高街。是第二支在广东落户的江氏三古支系。

  江锜(?——?)名锜,字国鼎,号祥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顷次子。

  江锖(?——?)名锖,字国烈,号遁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顷第三子。

  江铜(?——?)名铜,字国南,号远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顷第四子。

  咸淳九年(1273),随伯父江万载参加义军,任义军中军护将,1275年参加收复饶州战役,入卫临安后,被谢道清授殿前禁军带械副将,在福州扶端宗即位后,经丞相文天祥奏请杨太后同意,奉母钱氏九娘最初隐居于福建长汀宁化石壁村。后向其他地方发展。

  江万里家族除了著名的“三古十二斋”之外,还有其他家族成员。如江万载收养的族人孤儿江宗杰,号律斋,咸淳九年(1273),随父江万载参加义军,任义军参军,1275年参加收复饶州战役,入卫临安后,被谢道清授殿前禁军带械参军。崖山之战中也幸运得生,承父江万载堪舆之业,云游天下,后不知落户何处。江万顷夫人钱氏九娘到福建后曾抱养了一个养子江钮,字国珍,其后代也居于福建长汀宁化石壁村。江万里家族成年孙辈也大都随江万载参加义军,其中有多人战死在临安到崖山的路上,剩下的,多数先在福建落户,后来才发展到其他地方。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江万里
    江万里(1198年—1275年),名临,字子远,号古心,万里是其出仕后的用名。南康军都昌(今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人。南宋著名爱国丞相,民族英雄,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坛领袖,中国十三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弟江万载、江万顷被时人和后世雅称为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创办的白鹭洲书院,千年来培养出文天祥等十七位状元,2700多名进士。任正式官职91种,三度为相;一生为官清廉,政绩斐然,直言敢谏,忧国爱民。在国破家亡之际,江万里与其子江镐,毅然率180多家人投止水池殉国,希望以自己及家人之死唤醒“天下忠义节烈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万千众人之力,保江山社稷不移腥膻,道德文章不堕宇内”,其一生堪称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风范之楷模。江万里是江西著名的地方先贤之一。
江万里相关古诗更多..
古文典籍更多..
老子》 《周易》 《中庸》 《孟子》 《庄子》 《大学》 《史记》 《论语》 《冰鉴》 《左传》 《易传》 《素书》 《六韬》 《礼记》 《反经》 《墨子》 《尚书》 《荀子》 《孝经》 《汉书》 《管子》 《吴子》 《周礼》 《列子》 《将苑》 《仪礼》 《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