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专辑(284)
1、找不到目标
在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支远征军正在穿过一片白茫茫的雪城,突然,一个士兵痛苦地捂着双眼:“上帝呀,我什么也看不见了。”没过一会儿,几乎呈几何级数增加的士兵都身不由已地患上了这种怪病。
这件事在军事界掀起了轩然大波,直到后来,才真相大白——原来致使那么多军人失明的罪魁祸首居然是他们的眼睛,是他们的眼睛在不知疲倦地搜索世界,从一个落点到另一个落点。如果连续搜索世界而找不到任何一个落点,眼睛就会因过度紧张而导致失明。
在白茫茫的一片雪域中,士兵的目光因找不到一个落点,找不到一个确定的目标,而导致眼睛失明,致使眼前一片黑暗。
2、请君入瓮
1945年春季,奥得河两岸剑拔弩张,百万大军隔岸对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柏林战役在此拉开了战幕。这场战役的主角是一对老冤家,一位是德军的海因里希上将,另一位是苏军的朱可夫元帅。两人曾在1942年的莫斯科战役中多次拼杀,彼此十分熟悉。
此战,朱可夫拥有雄兵百万,处于绝对的兵力优势,想一口吞掉对方;而处于守势的海因里希却拥有极大的心理优势,十分自信。因为,在以往的交锋中,海因里希少有败绩。早在三年前的莫斯科战役中,他就形成了一套对付朱可夫进攻的办法。原来,朱可夫指挥苏军在每次攻击前,都要对敌人进行长时间的炮击,将敌人的前沿阵地炸得差不多了,才发动步兵突击。海因里希还发现,朱可夫通常是在进攻前一昼夜进行战斗侦察,于次日凌晨开始进攻。海因里希早已习惯了这种“公式”,并找到了对付这种“公式”的办法。每当他综合所得的情报,算准苏军的进攻时间后,就命令部队悄悄后撤2.2公里,等到那倾盆大雨的炮弹倾泻后,海因里希的部队迅速回归战壕,轻轻松松地对付朱可夫的突击队。他用如此妙法,使朱可夫指挥的苏军连连碰壁。海因里希成了朱可夫的克星。这次,他打算故伎重演,来对付朱可夫这位老对手。
4月15日是星期天,晚上8点后,海因里希分析了各个战场的报告后,他从桌边站起来,十分自信地发出极为简短的命令:“后撤,占据第二道防线阵地。”海因里希不愧为沙场老将,他计算得十分准确,朱可夫确实计划在4月16日发动总攻。海因里希得意地笑了。此时,河东岸的朱可夫也在不停地偷着乐。
夜是那样的静。突然,几千枚五彩纷飞的信号弹腾空升起,140部探照灯照向德军阵地,顿时漆黑的夜晚如同白昼,苏军总攻在夜间开始了!
海因里希一下子傻眼了。朱可夫把进攻的时刻由凌晨改为了夜间,炮击的时间也比以往大大缩短。朱可夫临阵变招,打了海因里希一个措手不及。德军的第一道防线很快被占领。苏军后续部队潮水般涉河而过,向德军的第二道防线冲击。黎明来了,德军阵地上到处是硝烟,到处是德军的尸体。
3、两个版本的故事
一位睿智的圣者,着一袭褴褛的衣衫,安坐于古城堡的墙根下,一副心骨皆清的超脱状。一位肥胖的商人忧心忡忡地走过来,看到圣者,止住脚步,羡慕地说:“您虽然贫困,却很幸福,我虽然富有,却很不幸。真希望能跟您交换一个位置。”圣者微微睁开一双慧眼,平静地道:“请您让一下,您挡住了我的阳光。”这是穷人讲给富人的版本。
一位有钱人,在一片竹林茂盛的山中,看到一位家徒四壁的穷人。好心的有钱人给了穷人一笔钱,让他利用竹子做些加工,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过了一段时间,有钱人又来到山上,见到那穷人依然四壁皆空。“我给你的钱哪?”“喝酒了。”穷人伸出手,希望有钱人再给他一些施舍。有钱人径直下山去了。这是富人讲给穷人的版本。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将贫穷与富有都描绘成一种痛苦。其实,贫困,不是痛苦的根源,根源在于处于贫困,而不甘于贫困,却又不想以自己诚实的辛劳摆脱贫困;富有,也不是痛苦的根源,根源在于觊觎着天下财富,又时时恐惧失去已坐拥的金山。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别人对你的评价,而在于你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4、蔡元培先生轶事
蔡元培为了说明读书方法的重要,他说,吕洞宾用手指点石成金送给穷人,但这穷人不要。问他为什么不要金子,他说要吕洞宾的指头,因为可点出无数金子。这种想法从道德上来说,固然要不得;但就求学而言,却是最不可少的。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有次他突然问学生:“5加5是多少?”学生以为校长所问必有奥妙,都不敢作答。好一会,才有一学生率直地说:“5加5等于10。”蔡笑着说:“对!对!”并鼓励说:“青年们切不要崇拜偶像!”
5、罗素的一篇评审报告
罗素是英国人,一生成就甚多。维特根斯坦是罗素在剑桥大学的学生。他先受罗素哲学的影响,后来罗素又受他的影响。他们的这份师生关系甚为有趣。说起来,罗素应是他的恩师,他的成名作《逻辑哲学论》是他在一战时的战俘营里时写成的,就多亏罗素帮助,才能出书。《逻辑哲学论》1922年出版,此前维氏已多次与罗素争论,弄得罗素很不开心,但并不恼怒。罗素还是为他的书写序。1916年罗素与友人信里说到他“遭到维特根斯坦最猛烈的批评”,这种批评“是我一生中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一个事件,而且对我此后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影响”。可见学生的批评对他有多大的震动。
1930年,维氏的经济情况不大妙,急需一笔资金才得以进行研究。但是学校的评议会说,要得到资金,必须有一位专家对维氏的研究提出评审报告。于是几位学者就找到罗素,请他写这个评审报告。罗素写的这个评审报告很感人。报告结论说:“维特根斯坦的这部新作所包含的一些理论是新颖的、极有创见的,而且无疑
是重要的。它们是不是正确,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喜爱简单性的逻辑学家,我本来愿意认为它们是不正确的,但是从我已读过的东西来看,我深信他应当有一个机会来把它们完成,因为当其完成时,将不难判明它们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看来,凡有创见的著作,就值得支持。是否“正确”,不应是唯一标准,罗素坦言他也看不准,不敢断言。其实谁敢断言呢?断言者,往往是瞎吹。可贵的是,他说他并不喜欢它的风格,而且“本来愿意”说它“不是正确的”,但预计它将是“全新的”。不吹捧,不压抑,评价得当,说话坦诚且有情感,真是大学者本色。
6、手表和罚单
朋友在纽约上学,有一次就餐时,他不小心弄丢了从国内带去的手表,买时花了人民币200多元,约合20多美元。他在教学楼的墙上贴了一张寻物启事。
就在当天,一个美国加州来的学生特莱士将手表送了回来,这位朋友连连表示谢意,特莱士很美国地说这是应该的。
可就在第二天,朋友收到了学校送来的一张40美元罚单,原因就是他在教学楼白净的墙上贴了那张寻物启事,弄脏了墙壁,影响极其不好。而更让他意外的是告发他的竟是那位送还手表的特莱士。
因为公德,特莱士将手表送还给他,也是因为公德,特莱士将他向校方告发,因为他违背了公德。
7、抛到海里
一个国王和一个波斯商人同坐一船。那波斯商人从来没见过大海,也没有尝过坐船的苦,所以一路上,总是哭哭啼啼的。
大家百般安慰他,他仍然继续哭闹。国王被他扰得不能安静,心里很烦。大家始终想不出办法让商人停止哭闹。
船上有一个哲学家对国王说道:“您若许我一试,我可以使他安静下来。”
国王说道:“太好了,这真是功德无量的事啊。”哲学家立刻把那波斯商人抛到海里去。商人在海里沉没了几次,人们抓住他的头发把他拖到船边。他连忙用双手紧紧地抱住船舷,人们把他拖到船上。他上船以后,老老实实坐在一个角落里,不再做声。
国王很高兴,便问哲学家:“你这方法奥妙何在?”哲学家说:“原来他不知道在海里灭顶的痛苦,想不到坐在船上的可贵。一个人,总要经历过忧患,才能知道安乐的价值。”
8、陷阱就在你身边
在某个鸡尾酒会上,张先生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千元大钞,向所有的来宾宣布:他要将这张千元大钞拍卖给出价最高的朋友,大家互相竞价,以50元为单位,直到没有人再加价为止。
规则是:出价最高的人只要付给张先生他所开的价码即可获得这张千元大钞,但出价第二高的人,不但无法获得千元大钞,还需将他所开的价码如数付给张先生。
这个别开生面的“以钱买钱”拍卖,立刻吸引了大家的兴趣。开始时,“100元”、“150元”、“200元”的竞买声此起彼落,但到价码抬高到“500元”时,竞争的声音稀落下来,最后只剩下王先生和林先生在那里相持不下。
当王先生喊出“950元”时,张先生掸一掸他手上的千元大钞,暧昧地看着林先生。林先生脱口而出:“1050元!”这时会场里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张先生转而得意地看着王先生,等待他加价或者退出。王先生咬一咬牙说:“2050元!”人群里起了更大的骚动。林先生摆一摆手,喝口鸡尾酒,表示退出这个“疯狂的拍卖会”,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结果,王先生付出2050元,买到那张1000元钞票,而林先生则平白付出了1050元。两人“平分秋色”,各损失的1050元都纳入了张先生的荷包。
这个游戏是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苏必克(m.shubik)发明的,想拍卖钱的人几乎屡试不爽地从这拍卖会里赚到钱。它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人生陷阱,参与竞价的林先生和王先生在这个陷阱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后都付出了痛苦的代价。
所谓陷阱,通常有三个特征:1、有一个明显的诱饵;2、通往诱饵之路是单向的,可进不可出;3、猎物一旦陷入,越想挣脱,就越陷得深。
在日常生活里,许多时候都有类似的“陷阱”在守候着你。
如何避免陷入这类“陷阱”?心理学家的建议是:
1、确立你投入的极限及预先的约定。譬如投资多少钱或多少时间?
2、极限一经确立,就要坚持不动摇。
3、打定主意,不必看别人,时时提醒自己继续投入的代价。事实证明,两个人一同陷进去,脱身的机会就大为减少,因为“别人也这样!”
9、最美的十大物理实验
在科学家眼里,美,应该怎样阐释?
——用最简单的实验和设备获得最根本、最直接、最精确的科学结论,这就是美!
在美国的一项调查中,一些受访的物理学家推举评出了科学史上最“美”的十大物理实验。
这十个科学史上非常经典的实验,共同点在于都是用极简单的过程作出了非凡的结论。
1、运用托马斯·杨双缝演示的电子干涉实验;
2、伽里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3、密歇根的油滴实验;
4、牛顿的棱镜分解太阳光实验;
5、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6、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7、埃拉托塞尼测量地球周长实验;
8、伽里略的加速度实验;
9、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实验;
10、傅科单摆实验。
10、法与情
1935年冬,纽约市一个穷人居住区的法庭,正审理一个案子。站在被告席上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太太,衣衫破旧,愁容满面。她因盗窃面包而被告上了法庭。
法官问她:“你为什么偷面包,是因为饥饿吗?”“是的,”老太太抬起头,看着法官,继续说道,“我是饥饿,但我更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3个失去父母的孙子,他们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他们还是小孩子呀!”老太太说着,脸颊上流过两行泪水。
旁听席上响起了叽叽喳喳的议论声。法官敲了一下木槌,严肃地说道:“肃静!下面宣布判决。被告,我必须秉公办事,执行法律。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处以10美元的罚金,另一种是处以10天的拘役。”
老太太一脸痛苦地说:“法官大人,如果我有10美元,就不会去偷面包了。我愿拘役10天,可我那3个小孙子谁来照顾呢?”
这时候,从旁听席上站起一个40多岁的男人,他向老太太鞠了一躬,说道:“请你接受10美元罚金的判决。”说着,他转身面向旁听席上的其他人。掏出10美元,摘下帽子放进去,说:“各位,我是现任纽约市的市长拉瓜地亚,现在,请诸位每人交50美分的罚金,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款,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
法庭上顿时静得地上掉根针都能听到。片刻,所有的旁听者都默默地起立,每个人都认真地拿出了50美分,放到市长的帽子里,连法官也不例外。老太太看到这个场面,痛哭流涕。